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财富人物 > 刘存周出走哈药 > 正文
 

刘存周打破沉默:哈药重组何以一唱三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4日 14:07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丁 琳

  哈尔滨、上海报道

  刘存周:离开哈药的日子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离职后,刘存周到长沙的岳麓书院“散心”,原先一直忙忙碌碌的他现在有时间去细细阅读这个千年庭院中的每一幅碑刻楹联,而以前他“根本不在意这些东西的”。在一幅很长的对联中,刘存周念到这两句,“心里突然觉得舒坦、敞亮”。

  “我现在的承受能力特别强。”刘存周笑道,“做事情的时候自己来判断是非,功过由别人去评说吧。”

  “到目前为止,你是同我交谈时间最长的记者。”12月2日晚,在与记者结束谈话之前,刘存周突然这样告诉记者。

  这一度是刘存周的心结:2001年底,本报批露了华源集团欲重组哈药集团(资讯 行情 论坛)(SH.600664)的独家新闻,在业内引起巨大轰动——不曾想,反对方随后发动舆论,“重组黑洞”一说愈演愈烈,时任哈药集团兼股份公司董事长的刘存周,处境变得异常尴尬,与华源重组一事随之搁浅。

  两年过去了,此事逐渐被淡忘——不料,随着1个月前刘存周的“提前辞职”,“重组黑洞”又被旧事重提,成为不少舆论分析刘存周下野的原因之一。

  11月2日,哈药集团SH.600664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长刘存周因退休原因,在11月1日召开的第三届董事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提出辞职,董事会同意刘存周辞去董事长职务,并由副董事长郝伟哲接任。

  而据经济日报一篇题为《哈药易帅 再现重组变局》的文章报道(该文章在网上被“封锁”),10月28日,哈尔滨市副市长丛国璋与市委组织部和国资委的有关负责人,曾代表市委、市政府到哈药集团宣布同意刘存周1个月前提出的辞职申请,充分肯定刘存周为哈药做出的贡献,同时出于“新老交替需要”,任命原集团党委书记郝伟哲为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哈药股份公司总经理兼“三精制药”总经理,姜林奎为副董事长、集团总经理。

  此时,距刘存周12月11日的60岁生日还差一个多月。

  刘存周为何提前辞职,一时成为众人议论纷纷的话题。

  “本来我都忘记了,再提起来真是越说心里越不好受。”刘存周的笑声中带有一丝无奈,“现在的事实已经证明了,我当时有什么错呢?两年前,哈药本来是国内制药行业的老大,现在却落到了第5位,而华源这两年通过收购重组,已经坐上了头把交椅。”

  值得一提的是,从1997年8月刘存周就任哈药集团董事长,到今年10月15日,哈药集团累计创造利税56亿人民币。

  但这些辉煌已经渐行渐远,成为“过去”。在离开供职28年的哈药整整1个月之后,经历过需要“散心”的郁闷期后,现在的刘存周显得雄心勃勃:“以前干过什么我现在不在乎了,关键是以后能干出什么名堂来。”

  但对于今后的去向,刘表示要“过段时间再说”。

  不过据了解,仅仅从哈药辞职后不到一周,刘存周就收到9家国内知名医药企业的邀请。

  而来自华源生命一位高层的最新消息是,刘存周很可能加盟华源生命,但是,“具体什么时候来,来了做什么现在都还没有完全定下来”。

  “重组”重心

  刘存周这样界定哈药:“哈药是中国国企改革过程中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纵观哈药发展,业内人士认为,近几年哈药所做的事情都是围绕“重组”这个重心。

  刘存周比较认可这一观点,他说,“确切地说,这个思路是2000年下半年确立的。”

  2000年,哈药砸出了18亿人民币的广告,通过铺天盖地的品牌宣传,使哈药集团和其盖中盖等产品迅速走红,销售额达到创纪录的66.5亿元,一举坐上中国医药行业销售收入的第一把交椅——而在3年前刘存周上任之时,哈药集团共有23家亏损企业,潜亏5.3亿人民币。

  “2000年哈药走出了亏损的困境,但随之出现了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刘存周回忆。

  当时哈药利润的主要来源——靠广告打出市场的保健品,随着新一代保健品的层出不穷和保健品市场的日益规范,风险也与日俱增。

  而刘存周也意识到,企业在产品经营到一定时候,再大幅度增长已经不可能了——数字足以说明问题,哈药集团1998年到2000年三年期间纯增40亿销售收入,但是从2001年增幅开始回落。“要寻求新的突破,就得把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结合起来。”

  而且,在掌管哈药3年之后,刘存周越来越感到,由医药局脱胎而来的哈药集团,由于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上显得尚不完善和顺畅。

  于是,出于“做强”的考虑,2000年下半年,哈药集团的下一阶段发展思路逐渐成型:其一,产品结构亟待调整,需要发展有规模优势的产品;其二,股份公司要集团化,即把股份公司分拆上市,进一步把股份公司做大;其三,集团公司股份化,建议将100%国有控股的哈药集团改成多元持股的股份化企业集团,以“形成科学的治理结构”。

  随即,哈药集团开始有意识地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刘存周强调,哈药集团选择战略重组伙伴有3个标准:一是哈药的品牌不变;二是注册地点不变;三是职工干部不变。

  据了解,在接触华源之前,刘存周曾与上海复星实业(资讯 行情 论坛)商谈,由于复星方面坚持51%的绝对控股权,谈判告吹。

  此时华源的出现,可谓“恰逢其时”。资金实力雄厚、正从传统产业向生物制药和天然药物行业转型的华源集团,还有一个让刘存周非常放心的身份——国有大型企业,“当时觉得比较可靠,不会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

  而让刘存周更加放心的是来自政府方面的对此次重组的态度。刘存周回忆,当时省委省政府领导专门为此接见了华源,表示坚决支持,要加速进行。

  与此同时,哈药集团召开工作会议对此事进行讨论,9个讨论组中有8个表态赞同与华源的战略联合。

  2001年底,华源重组哈药的方案被公开:华源集团以其控股上市公司华源制药(资讯 行情 论坛)和其它几家企业的净资产作价5亿人民币,以及5亿元的现金,换取哈药集团增资扩股后47%的股权,成为哈药集团的相对大股东。哈尔滨国资局作为哈药集团国有资产所有者,持有44%的股份。此外在重组计划中,哈药集团经营层和职工共同组建的员工持股会将出资2亿元现金,拥有重组后哈药集团9%的股份。

  华源重组之变

  刘存周可能没有想到,方案甫一公布,反对方即抓住机会发动舆论,“重组黑洞”一说愈演愈烈。

  当时有媒体报道,该重组方案遭到哈药职工“强烈反对”:理由是,2000年,哈药实现工业总产值近70亿元、工业增加值12.4亿元、营业收入66.5亿元、利税10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6%、13%、44%和84%,连续3年实现快速跨越式发展。与全国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集团的工业总产值和营业收入两项经济指标均居第一位。但在与华源集团重组中,哈药的净资产被量化为9.7亿元,哈药有资金、有品牌、有技术,本可以去收购其他药厂,却要廉价出让控股权。

  不少舆论甚至质疑,华源计划用于重组的资产不是优质资产,哈药的个别领导在该次重组谈判中涉嫌个人腐败。

  由于舆论的原因,哈药与华源的重组谈判被“无限搁浅”。

  如今时过境迁,但一提起此事,刘存周仍然不能平静:“他们说遭到职工的强烈反对——这简直是颠倒黑白、不负责任的说法,特别是最近又有些媒体在旧事重提。”

  对于“贱卖”的指责,刘存周显得尤为激动:“第一,哈药集团的优质资产基本都在上市公司中,集团尚存不少亏损企业和一大堆非经营性资产。懂经济的人都明白,哈药股份的净资产是30个亿,集团持34.76%,就是10个亿多一些,华源拿出10亿增资扩股对哈药来说并不少;第二,华源确实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产业背景,为什么非要说它是不良资产?”

  “其实,9.7亿元的作价并不存在吃亏的问题。”一位熟悉哈药的当地人士也向记者感慨:“哈药集团当时确实有很多是不良资产,找到华源这样的合作伙伴也是一条较好的出路。应该说,方向是对的,但操作方法上可能存在不当。”

  对于“操作不当”的问题,刘存周倍觉委屈:“我们当时完全是按照程序,根据市长的批示一步一步做下去的,这个都有详细记录。”

  而让刘存周感到“伤心”的,则是对其MBO问题的指责。“有些人一提到经营者持股,就有一种贪污受贿的感觉,但我可以坦白的说,我这个人并不贪财,当时与华源谈的时候有9%是员工持股——但这个不能说是为了我个人的利益。”

  一个事实是,从2000年开始至退休之前,刘存周主动把自己的年薪砍掉40%,年薪甚至低于哈药集团下面几家公司的总经理。

  此外,刘存周还特别向记者澄清了另一个有关他的“不实新闻”。

  有媒体报道,在今年年初的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刘存周表示“希望能够成为李东生”,并透露,当时哈药正在进行的重组谈判中,为经营者持股留了10%的股权。

  “我自己设计的方案中,从未涉及过持股比例的问题。”刘存周强调,但他同时表示,并不排斥MBO,“我一心一意想做一些事业。”

  显然,能够在企业里拥有股权,是“做事业”的一大基本保障。

  刘存周说,自己不怕被误解,现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到底有关部门还是市场来裁判这个事情。市场已经证明了华源这几年的在国内医药产业的战略重组首屈一指,并借此进入世界制药业50强,而哈药的梦想也是“进入世界制药50强”。

  记者了解到,直到去年华源仍没有放弃重组哈药,并向哈尔滨国资委重新报了方案,但由于种种原因,华源仍然没有被接纳。

  曲折重组路

  华源之后,哈药为重组接触的企业简直令人眼花缭乱。

  哈药宣传部高巍部长曾对媒体透露,李嘉诚的和黄集团和哈药有过“密切接触”;国际著名投资银行如JP.摩根也“对哈药有意”。

  哈尔滨当地人士告诉记者,健康元(资讯 行情 论坛)(原太太药业)、南京医药(资讯 行情 论坛)集团等企业都曾有意于哈药,并向哈尔滨政府有关部门报了方案,但都未有结果。

  今年5月22日,来自国务院等有关部门的近10位专家专程赶至哈尔滨为哈药“相亲”,评估中信集团、西安东盛集团、北京国药工业集团公司的重组方案。

  根据有关介绍,中信集团方面,虽然是集团公司出面重组,但具体操作可能是其旗下的中信兴业投资公司,意在为其旗下中信医药实业有限公司上市融资打造第二条路。中信医药2003年曾试图在内地A股市场上市,但没有运作成功。如果中信集团希望借助哈药的平台,其在重组后必须拥有足够的资本话语权,否则,其后续操作就容易出现问题。

  东盛集团来头也不小。继2003年收购潜江制药(资讯 行情 论坛)(SH.600568)后,东盛今年的一个大手笔就是8月份借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入主云药集团。据了解,东盛集团的目标是持哈药30%的股份。

  但当天论证会上省国资委有关领导的态度,似乎可以看出黑龙江省政府有关部门喜好什么样的投资者。据参加当天会议的一位人士回忆,论证会的一个主要议题是讨论要财务投资者还是有产业背景的投资者。而省国资委有关领导对东盛提了一些“带有观点”的质疑,使会议“受到一定的误导”,并“直接导致东盛以后的出局”。

  日前已经有媒体批露,中信集团已从与东盛集团、华源集团等企业的竞争中获胜,取得了哈药集团的控股权。在具体操作方法上,中信则是借助香港华平、凯雷及黑龙江省电力投资公司等战略合作伙伴,共持有了哈药55%的股份。

  “以上肯定是不确实的。”哈药集团总经理办公室主任高巍强调,“目前我们与中信正在谈判之中。”

  在哈尔滨市政府10月份的“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作情况汇报”中,曾明确提到:为推进医药产业发展,帮助哈药集团拟定了增资扩股方案,近期将“与中信资本和华平创业公司就有关重组计划进行具体沟通和谈判”。

  “不过华平现在已经没戏了。”知情人士介绍,作为一家美国的基金公司,华平创业基金去年开始就谈判重组哈药事宜,华平的两个重要筹码是MBO和境外上市,但至今尚未有结果。“估计应该是国资委嫌华平规模小。”知情人士透露。

  “现在不方便说哈药的事情。”华平创业基金的一位合伙人对记者表示。

  尽管最终结果还未出来,但种种迹象表明,在为哈药挑选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香港中信正逐渐成为政府部门青睐的对象。

  “哈药目前最致命的问题是没有知识产权。”黑龙江省国资委副主任盖鲁林强调,“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引进世界级的战略投资者,引进其管理、技术、机制等来把哈药做大做强。”

  盖鲁林相当看好中信的资本和能力,“作为一个世界级的基金,据说中信历史上曾经培育出2-3家世界500强的制药企业。”

  而一位医药界的资深人士则非常肯定的告诉记者,此香港中信是没有医药行业经验的。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刘存周曾经在很多场合表示,“合作对象必须符合哈药主业,必须也是强势的医药企业”是哈药重组的原则之一。

  刘存周曾经对媒体表示,中信与其经营理念不同。

  哈尔滨市有关政府官员也透露:“哈药重组一直没有成效,而政府希望重组越快越好,使哈尔滨市的医药产业尽快做大,政府的目标和企业重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

  而在选择战略投资者的问题上,刘存周一贯的主张是“有产业背景的战略投资者优于财务投资者”,因为“有产业背景的战略投资者才更有可能与哈药共同发展,做强做大”。

  这表明,在重组改制思路上与国资委意见的不一致,至少是刘存周提前退休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报记者汪生科对此文亦有贡献)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刘存周新闻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深圳健力宝获中超冠军
意甲德比言和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警惕房屋销售十大陷阱
北京12月新推楼盘一览
娱乐风月图鉴
刘翔自传:我是刘翔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