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外运董事长罗开富谈在中外运的日子(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30日 09:57 《环球供应链》杂志 | |||||||||
改革 《环球供应链》:那么您在中外运的工作是从哪里着手开始的? 罗开富:在冷静分析以后,到了199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抓效益、抓改革、抓稳
因此,我到中外运集团以后所面临的第一项任务就是重组。1997年12月28日在人民大会堂,我主持召开中外运的重组大会,得到了当时外经贸部的支持。当时作为国务委员的前外经贸部部长吴仪支持中外运的改革,亲自出席重组大会,这对我当时的工作是莫大的支持。重组标志着中外运二次创业的开始,外运公司向世人宣布和计划经济的体制和观念彻底决裂,走上市场化运作的道路,根据市场对企业的要求来运作。二次创业的一个内涵就是,外运公司要通过重组来一个脱胎换骨的变革,彻底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宣布重组以后,紧接着成立了董事会。 《环球供应链》:二次创业究竟是怎么推行的? 罗开富:从1998年开始,经济环境并不理想,各家公司都很困难,我们着手进行了结构性调整和资产重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选择突破点。根据外运当时运作的特点,一个城市有两个及至更多的二级公司相互竞争、相互拆台,影响了对外的信誉和形象,直接的后果就是业务下降和效益下滑。 我们选择了浙江这个突破点进行重组。浙江当时有两个平级的二级公司,一个叫“浙江外运”,另一个是“宁波外运”,同属外运集团的他们相互是竞争的。选择浙江的理由有这么几个:它的经营效果还不错,在整个集团里既不属于大级别的,比如上海外运,也不比中西部城市的一些小级别、很困难的公司,领导比较开通,特别是当时宁波外运的总经理王林在支持改革重组方面是有思路的。第一个突破口必须要成功,这对于以后的重组至关重要。 董事会批准后,我们提出了“当年重组,当年必须要实现效益、规模,1+1>2”的原则,如果重组以后效益不好、市场下滑、规模上不来,就没有示范作用了。所以,当时的目标还是很具有挑战性的。我们于是集中力量,和两个公司的干部沟通,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从这里入手讲明重组的意义,做了大量的工作。 要把两个公司合并成为一个公司,对于浙江外运来说,重组以后就意味着要把总部搬迁到宁波,这个难度是很大的。两个公司合并到一个公司,涉及到干部的安排,比如原来有8个二级公司的领导,合并后至少要撤掉2-3个,涉及到切身的利益,就必然会有一大堆的问题。两家公司合并后,在宁波重新注册一家新的公司“中国外运集团浙江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市场化的要求重新设置,这其中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最终的结果还算理想,当年重组以后,确实实现了1+1>2。 《环球供应链》:那接下来的重组工作是不是就顺利很多了? 罗开富:1999年以后,重组工作开始在6个省市全面铺开。一个省市原则上只保留一家二级公司,重组以后再从中剥离不良资产。到了2000年,原先57家二级公司变成了37家。这其中涉及到的观念转变、结构调整、干部分配等工作,难度相当大。也有不少人担心,给我打电话说:“罗总,您这么大的动作,一旦有所闪失,后果不堪设想!”我当时笑了笑说:“我一心只想着改革重组,没有想过如何去收拾场面。”所以当时没有一点的犹豫。直到2000以后,整个中外运集团不论从利润还是规模,都出现了比较好的势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