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和权力代际交接 民企创始人开始传位第二代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15日 07:12 中华工商时报 | |||||||||
虽然全球每年都有40%的家族式企业在进行着财富和权力的代际交接,但在我国,目前这种交接还是一项新生事物。对于中国的民营企业,上一代的创业者大多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他们40岁左右起步,到现在,年龄、精力、知识结构、对市场的把握,都使他们开始考虑接班的问题。 有专家认为,此次交接班顺利与否将影响到民营企业在中国的发展。目前,中国民营
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认为在家族企业中,“父子型”是一种最稳定的家族结构。据调查,民企“第二代”目前大都没有碰到家族人为的障碍,如安踏(福建)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志忠、浙江横店集团总裁徐文荣、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周少雄、方太公司总经理茅忠群,这批少帅正满面春风,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去年,山西海鑫钢铁集团掌门人李海仓突然身亡,这一突发事件使得媒体对海鑫的继承人猜测不已。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海鑫的继承人不是已在公司高层的李海仓兄弟,而是他的儿子,一个在海外读书年仅二十二岁的李兆会。这个重大决定是由李海仓年迈的老父亲拍板的。当时,有媒体发出疑问: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能够执掌拥有四十多亿资产的“钢铁帝国”吗?然而,事实却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不可思议。钟朋荣教授认为,尽管目前还看不出李兆会能否当好少帅,但他认为,这是海鑫最佳选择,至少在短时期内,不会引起家族内部震荡,维持了家族内部利益平衡。 中国民营企业的第一代业主大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靠着自己的毅力和胆识打拼出来的,经过了市场经济的洗礼,有着足够的社会经济和经营头脑。而民企第二代的成长环境则不同,他们大多在父辈们创造的优越环境中长大成人,他们大多没有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的经验,虽然有不少人有经济专业的文凭,但大多都缺乏历练。因此,他们能否顺利接过父辈们的班,把中国的民营经济推上一个新的台阶,跻身于世界大企业之列,确实引人关注。 姚锦城: 打造百年企业 □本报记者 王秋君 张华钰 如果单从外表看,没人会想到文质彬彬的姚锦城竟是山西省最大商品焦炭生产企业———山西美锦集团的掌门人,虽然他只有32岁。 当然,这家企业是由他父亲姚俊良先生一手创办的。从1981年姚俊良贷款1.6万元购买两辆破汽车跑运输起家到现在,二十几年时间里,美锦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煤炭资源、焦化、煤化工为主的大型集团化企业了,公司总资产逾35亿元,拥有子公司达10余个,太原市40%以上的煤气供应都由他们来承担。 现任公司董事长的姚俊良今年52岁,是政协山西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第七、八、九届执行委员,也是山西省工商联的副会长,他在山西企业界有着很高的声誉,然而也像大多数家族企业的掌门人一样,如今他正在将自己的权力一步步移向他的子女们,在他看来这似乎是一种必然。 对于这个接班人的选定,姚锦城说是通过他们家族会议来集体议定的。这种极具中国传统方式的会议在他爷爷的主持下开过多次,对于接班人选定的标准是人品、能力、文凭三者兼备。姚锦城同辈兄妹有十六、七个,除了他和他的弟弟,其他人都在读书。姚锦城是家族中的长子长孙,又有着国外求学和多年在商海滚打的经历,接班人在他身上的确定显得别无选择。 然而,姚锦城却说,他最初的理想是做一名教师。1992年,姚锦城毕业的第一所学校是太原师范学校。直至现在他依然认为自己的性格更适合于做一名教师,但是他的父亲却更愿意将他培养成一个比自己出色的商人。因此,姚锦城一毕业便跟随父亲开始了在全国各地的经商锻炼。半年之后,他又去天津商学院学习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因为那时候他的父亲有意进军地产界。事实上,美锦集团后来上海的地产项目上也是由他来负责的。1995年,23岁的姚锦城再次毕业,他带着公司给的50万元开始了在上海独自经商的历练,当时从事的是桑拿经营。 这次从商让他赔掉了20万元,也对他影响至深,第二年6月份,姚锦城前往美国读MBA,1998年学成归国后,便一头扎进厂里,开始了从最基层做起的生涯。 可以这么说,姚锦城的成长是在学与用交织互替的过程中完成的,这其实也是他父亲姚俊良对培养自己接班人的一种精心打造,现在少交学费,避免以后交大学费。因为在姚俊良看来,将企业交给一个不成熟的接班人,毁掉的不仅仅是他自身,而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似乎更甚。 对于这一点,姚锦城也深有认同。他对父亲这种在不危及企业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大胆放手让自己去干的做法心存感激。同时他也对父亲有了更多的钦佩。譬如父辈们对于商机的把握,敏锐的政治眼光,无可比拟的社会经验等等,都值得他一生学习。 姚锦城作为山西颇具代表性的第二代民营企业家,正在为自己百年企业的蓝图不懈努力着,优越的出身和海外留学经历,让他对财富看得很淡薄,但是也让他更加理智和冷静,对于他来说,父亲奋斗一生的事业,自己注定了要奉献终生。 姚锦城作为山西颇具代表性的第二代民营企业家,正在为自己百年企业的蓝图不懈努力着,对于他来说,父亲奋斗一生的事业,自己注定了要奉献终生。 来辉武: 一视同仁 □本报记者 聂益南 边锋 505集团总裁来辉武曾与他发明的神功元气袋一同名扬四海,而古城咸阳亦因此由传统的纺织城变成了闻名全国的“保健城”。一个人带动了一个城市的一大产业,今天来看,这仍然是来辉武创造的一个神话和传奇。 近年来,外界感觉505似乎辉煌不再,但实际上来辉武和他的505集团实力不减当年,505仍然是一家集科研、生产、医疗、教学为一体的高科技产业集团。在西安周至县占地200多亩的505药用植物基地,记者见到了来辉武。他是一个很谦和的人,穿着打扮随意而简单,蓝色的夹克和裤子,眼镜后总是带着微笑。 闻听记者来意后,他吩咐秘书,“打电话叫金朋来,快点儿。”现年27岁的来金朋是来辉武的小儿子。 其实当年创富成功之后,来辉武就曾有意退居二线,以便将更多精力放在自己钟爱的科研方面。那时的来辉武打算让长子来接自己的班,他先让大独生子负责企业经营方面的工作,并花了许多钱将长子送到著名高校进修,在儿子毕业后,来辉武曾一度宣布退居二线。但经过一段时间,他发现长子“并不是公司合格的领导人选”,便不得不“重出江湖”,再掌帅印。对于让子女继承父业,来辉武现在显然是比较尊重小儿子自己的选择。 1977年出生的来金朋秀气而腼腆。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父亲已经为他选定了北京中医学院这条路,他坦然接受了父亲的意愿,而且对这个专业也有了兴趣。“当时我惟一的考虑和任务就是把成绩考好,高考志愿也填得很简单”,他笑言。 始终慈爱地望着儿子的来辉武插话说,当时考虑到我们是制药企业,我也是搞这个的,有这个优势,所以才让他也学药。 2000年,来金朋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工作两年后,又考上了医科院继续读硕士研究生,目前已经开始准备论文和答辩了。对于硕士毕业后的打算,来金朋也开始考虑了。“可能就是两种情况,一是继续深造读博士,要不就是回家帮父亲,在父亲的企业里做些事情”。 来金朋说,其实他目前并不是很想接父亲的班来经营企业,因为“在国内做企业领导,要有点强势的作风”,但是他认为自己的性格比较柔和,“如果和别人一起讨论些问题还可以,要是拍板做决定,我还缺少那种魄力,做领导不是很合适。更重要的是目前我还没有管理企业的经验和能力,我更适合做些研究,如果有一天真的让我来做父亲的企业,我也可以做,可以找些职业经理人来管理公司业务。”他对505集团今后的发展方向也有自己的想法,“还是要做保健食品和保健药品。这是中医中药学的精华。” 来辉武看着儿子笑说,金朋这些年只知道死读书,读死书。从他目前所掌握的知识面来看,还比较窄,缺乏管理才能。“他们这代人,依赖心强,没有我们那时候的闯劲儿了”。来辉武对用人有自己的一套主张,“忠孝、诚信、求实、创新”是他选用人才的标准。不光是对外来的经理人和员工,对自己的子女也是一样的要求,不符合这样的标准,就不能当公司的领导,子女也不例外。目前企业最缺的就是管理人才。 “忠孝、诚信、求实、创新”是来辉武选用人才的标准。不光是对外来的经理人和员工,对自己的子女也是一样的要求,不符合这样的标准,就不能当公司的领导,子女也不例外。 吉祥: 既是传承者 也是创造者 □本报记者 金炜 在新疆吉瑞祥集团,现代化的家具工厂厂房墙的一排红字最吸引人,那就是“我们制造文明”。 而在这“制造文明”工厂的里面,仍然保留着吉瑞祥1984年创业时的作坊和简陋的家具制造工具,两间100平米左右的车间依旧是当初的模样。 20年过去了,如今吉多年是集团董事长,唐桂香为董事,大儿子吉瑞成了常务副董事长、集团公司总经理,二儿子吉祥是集团执行董事兼家具公司总经理,两个女儿目前在国外读书。吉多年的亲戚唐天昌而今成了企业运营总监察。 当记者找到“子辈”———集团执行董事、家具公司总经理吉祥时,他刚送走德国家具专家。 吉祥1996年中国地质大学毕业后回到公司。他说,目前家族式公司有三种类型:一是父辈与子辈承前启后同时发展;二是家族模式,如德隆集团;三是亲属管理。而吉瑞祥属于第一种模式。我和 哥哥吉瑞属“子辈”或称第二代,是企业的传承者也是企业的创造者。吉瑞祥集团1984年创立,到今天整整20年,而我们兄弟俩1995年和1996年大学毕业后便回到了企业,所以与父辈共同进行二次创业并建造了现在的“吉瑞祥企业大厦”。 吉祥说,吉瑞祥在家族企业管理上扬长避短,在企业塑造人格魅力,用人格影响企业员工和客户,父辈们靠人格力量提升企业价值观,而作为子辈的我们除制度化管理外,同样要靠人格魅力使企业发展壮大。 吉瑞祥集团现在处在建立百年老店的开端,父辈们作为“造钟人”,目前也完成了“造钟”的任务,而子辈是“报钟人”,如何在企业运转的同时,把钟点报准,使企业发展更高效,目标更准确,制度更完善,基业更长青。 作为“报钟人”,把吉瑞祥定位家族企业或是其他模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以什么态度和责任使企业成为百年老店。 吉祥说,我们兄弟俩是同一天结婚的,父亲给我们各送了一个保温水杯,告诫我们吃水不忘挖井人,不但要记住父母的恩情,还要记住吉瑞祥的创业员工 蒋山: 永远都在创业 □本报记者王成宝 实习记者翁嫣 有人说,华宝斋是一个农民演绎出的神话。只读过小学三年的蒋放年,开辟了线装书王国,成就了毕“业”、蔡伦“功”,获得了丰厚的物质财富,更得到高度的社会赞誉。而在去年3月,该集团的掌门人———53岁的蒋放年由于劳疾过度,被无情的病魔夺走了生命。这家全国惟一的为抢救中华民族文化而生的民营文化企业,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一时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时年28岁的蒋山是蒋放年的独子,他用最短的时间平稳地接下这份父亲“用生命换来的事业”。 蒋山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孝子。他的孝道或许用他的话更能表现。他说:“对事业的追求、对保护、挖掘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执着,再加上农民的朴实,这就是父亲 留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对先人孝道不只是表现在如何敬顺上,更为重要的是完成他未尽的事业,光大先父的遗愿。 接手这份家业,蒋山看到的不是让人享受的“金子”、不是让人过瘾的“权利”,而是用生命作注解的“精神”。父亲的遗愿就是把华宝斋的事业继续发扬光大。在蒋山心中,父亲是“伟人”。他的伟大,在于父亲做成了许多人不可能做成的事。初小文化程度的父亲曾走入大学校园给天之骄子讲授如何造纸;最普通的农民身份,也丝毫不影响他传承中华几千年的民族文化之伟业。 蒋山继承了父亲打下的扎实基业,继承了父亲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甚至继承了父亲带病工作的坏习惯,高烧未退的他依然奔忙于公司事务。他说,“在我的心中,没有守业一说。因为我永远都在创业。做稳、做精、做强,这是蒋山对自己二次创业的要求。 “在我的心中,没有守业一说。因为我永远都在创业。做稳、做精、做强,这是蒋山对自己二次创业的要求 张允升: 和“通用”融为一体 □本报记者 应华根 在2003年的春节团拜会上,张允升以宁波通用塑料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的身份首次在公众面前致祝酒词,这被很多人看作是“少帅”行将接班的“一次排演”。在这之前,23岁的张允升已是宁波市最年轻的市工商联执委、区政协委员,作为64岁的张宝法董事长惟一的儿子,已“打工”5年的张允升此时接班似乎已水到渠成。 但令人诧异的是,2004年的张允升依然身着“员工服”辗转在各个部门和车间之间,对公司的事很少拍板表态,坐在总经理室的还是他的父亲,企业的权力核心还是他的父亲。 张允升告诉记者,首先是因为他不想现在就接班。18岁就进公司的张允升第一个岗位就是一名普通的车间工人,两年后“从师”于营销副总经理、生产副总经理,又用两年多的时间“毕业”,升任总经理助理,直接听从父亲的言传身教。在2003年下半年,在外界的一片推荐声中,经过公司员工的“全民公决”,张允升才“不得不”坐上了总经理的位置。 “我觉得还是早了一点,我的理想年龄是在25岁接班,以便用更充足的时间学习”,张允升憨厚地笑笑。在他的心里有一个永远的遗憾,那就是过早地走出了校园。张允升本是可以被免试推荐上大学的,但遭到了父亲“强硬”的阻拦。 父亲的理由简单而充分:“我已年近花甲,身体又不是特别好,他得跟着我,尽快融入这个企业,多学一些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 为此,张允升怨过父亲,但他又特别理解父亲。“父亲20岁就以‘莫须有的罪名进了监狱,一关就是21年,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是在囹圄中度过的;41岁出来后有了我,47岁平反后才有了‘通用’,在父亲的心目中,我和‘通用”是他生命中 最重要的一部分,他最重要的人生愿望自然是希望我和‘通用’能融为一体。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我希望,这一切应该由员工并最终由时间和市场来检验。 张允升现在给自己的定位是做一名学生,在公司里学,在社会上学,还要从书本中学,已经读完大学的张允升正计划上M BA,也许作为对儿子过早走出校门的“补偿”,张宝法格外支持儿子的学习要求。 张允升婉拒现在接权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心态还未调整到“总经理的角色”。面对这份权力,他感受到巨大的压力,父亲的光芒在公司里无处不在,甚至在社会上,父亲从一名“囚犯”到“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的人生经历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希望自己仅仅因为是张宝法儿子的特定身份而接了父亲的班,“我宁愿让人‘张允升这么能干了为什么还不接班啊’?也决不愿意听到‘张允升凭什么现在就接了班呀’,这是两种绝不相同的感受。 张允升坦承父亲带给他的压力。20年来父亲从无到有做到了今天1个多亿的规模,公司的业绩每年都在稳步前进,父亲与员工亲如一家的那份感情,最让张允升感动。20年来,从没有员工主动跳槽,工资发放每月都雷打不动,工资和福利待遇都走在宁波企业的前列,这些都给张允升无形的“负荷”。“我不想推卸这份责任,我只希望能有更长的时间去思索这些问题。” 对于儿子,张宝法总觉得有一份愧疚,他说,他把对儿子的爱更多的爱转化成了责任,“20出头的儿子显得格外的‘老气’,他失去了大学的美好,失去了很多本该无忧无虑的生活,也让他的人生之路缺乏了丰富多彩的选择。也许作为父亲我有点自私,但作为一名企业家的父亲,我只能这么去做。所幸的是,他在一天天的理解中成长起来了。 坐在总经理办公室里的张宝法董事长和坐在董事长办公室里的张允升,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错位,但所有“通用人”都知道,这种默契的错位其实正是目前符合“通用发展的最佳选择 余进华: 承受压力 □本报记者叶正积 作为私营企业来讲,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人,艰苦创业,奠定了基业,如何交班,使企业发扬光大,成为第一代人最伤脑筋的大事,而温州的“吉尔达”鞋业却不存在这个问题。 温州鞋业界德高望重的一代鞋王余阿寿,早在10年前就已经轻轻松松地把这副有着2000来员工的企业重担交给了儿子余进华,让儿子出任公司总经理,自己则“垂帘听政”,任董事长。他觉得,如今的吉尔达,比他那时发展得要好,他向记者透露,最近将辞掉公司董事长职务,让儿子余进华来当,并打算将自己拥有的股份分给子女,自己享清福度晚年。 现年67岁的余阿寿14岁开始学艺做鞋。由于他做皮鞋出名,人们尊称其为“皮鞋寿”。身为温州鞋业界的元老,余阿寿不仅创造了“吉尔达”辉煌的事业,更为温州现代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余阿寿敏锐地意识到“吉尔达”的迅速发展,与自身能力不相称,意识到知识、管理、创新等要素在企业提升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991年,余阿寿激流勇退,明智地将不到而立之年的儿子余进华推到生产经营管理的第一线,当上“吉尔达”的新掌门。 接任后的余进华心情比较复杂,深感责任重大。这种压力一直伴随着他到现在。因为吉尔达既是他父亲心血的结晶,又具社会属性,无论从家族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管好“吉尔达”成为他不可推卸的责任。 余进华认为,家族式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是私企发展必然趋势。“吉尔达”是一种家庭管理模式与一些现代管理理念的混合体,目前还没有一种纯粹的管理模式能涵盖它。总之,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来适时地选择发展方向、管理方式,切忌浮躁和盲目从众。他将企业发展比喻为开车挂挡:什么样的交通环境,就用什么样的车速挡位,使车子能尽显其优越性能。吉尔达这辆车就是按照这种挡位规则来行驶,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担任总经理以来,余进华对吉尔达实施了全方位的整合和打造,用十年时间制定和实施两个“五年计划”,实现吉尔达鞋业的“四化”。这十年,吉尔达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步入了快速稳健的发展轨道。中国皮革工业重点骨干生产企业、中国鞋业质量龙头企业、全国民企500强等,纷纷投向“吉尔达”,这充分显示了余进华及全体吉尔达人所付出的艰辛和铸就的辉煌,体现了私营企业主第二代的成功接替。 余进华说,我虽然掌握了企业的大权,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仍然让我无法轻松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