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首先要改变“司令”思维
项兵 长江商学院院长
管理培训资源有限,我们就要先把它们投入到掌握大量社会资源、对社会有重要影响的CEO身上。改变一个司令、一个军长的思维方式,当然会远远超过改变一个排长和连长的效
果,这就是推行EMBA的重要性。
学国外先进的东西一定要结合中国的情况,这对商学院的教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只是熟悉国外的市场和运作模式,而对于拓展新兴市场知之甚少;也不能像“云游僧”一样飞到中国讲四天课就走,只是把最新的信息带过来,而不为中国企业的问题带来解决方案。这就是为什么长江商学院的核心教授都是国外一流商学院的华人教授的原因,只有中西贯通才能为中国企业的问题带来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我相信,如果企业的CEO们在EMBA的平台上接受了全新的思维模式,学会用全球的视野考虑问题,在以后的企业的竞争中就能增加赢的可能性。
精英教育培养优秀CEO
王方华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院长
我认为EMBA是精英教育,它的门槛决定了这不可能是大众教育。这群人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有一种把企业搞好的强烈愿望,他们不是单纯追求学位;二是对事物有执著的追求,讨论问题就是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
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既遇到了很强的挑战,也有许多的创新。挑战是因为需要从传统教育中脱离出来,走一条完全市场化的道路。创新是因为我们以前完全是空白,在战略思维、让学生顿悟上下了不少功夫;同时还引进实务操作训练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曾经问一个学员,你交25.8万来读书,贵不贵?他的回答只有一个字:值!这是对我们EMBA教育最大的肯定。
我相信中国EMBA教育将会为我们的企业输送更多的优秀CEO,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三类EMBA各取所需
陆雄文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
不久前我参加了全国EMBA院长联席会议,讨论EMBA教育的发展。各地的商学院根据所面对的市场情况,在进行适合自己的市场定位,为当地的企业提供优秀的高管人才。复旦EMBA严谨、认真,追求品味,着眼全国,80%以上的学员都是大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从学员构成来看,复旦EMBA大概有三类。第一类是50多岁,在企业中地位较高的老总,他们希望EMBA能够带给他们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第二类是35岁到50岁的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他们中很多人在改革开放后接受了高等教育,知识结构开始老化;但他们学习能力强,许多人通过EMBA教育得到了提升。第三类是一批民营企业家,他们凭感觉凭经验打下了天下,现在通过接受EMBA教育追求可持续发展。
这些学员当中,第二类所占的比例稍微大一点,三类学员之间通过相互学习和沟通,管理能力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中国EMBA必须勇对挑战
骆祖望 上海财经大学MBA学院院长
设立EMBA教育项目,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具体表现之一。它有三点鲜明的创新性:其一,我国的EMBA教育项目是一个具有市场化特征的项目;其二,是一个最具国际性特征的项目;其三是培养目标的价值,具有超越传统的创举性。因为EMBA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不是满足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积累,而是着眼于“三力”的提升,即经济的洞察力、管理的判断力和控制的驾驭力。
中国EMBA同时也面临挑战。一种是对自我的挑战,一种是对社会传统的挑战,既来自于观念上的,又来自方法论上的,第三种是来自舆论与习惯上的挑战。无论是EMBA教师,还是EMBA学生,都应该勇于面对各类挑战。
尽管中国的EMBA教育刚刚起步,尽管它的道路漫长而又艰险,但是,起步就是最大的成功,起步就是一种希望。
不可或缺的3个1/3
尤建新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EMBA培养的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他们要学会站在战略的层面上考虑问题,不仅要正视企业的现状,还要展望企业的未来,能用科学的发展观看待企业的发展。
EMBA是个平台,通向平台的扶梯还要有3个1/3。即1/3的教授教育、1/3的自身努力和1/3的同学之间的交叉学习。如果缺少了任何一个,这个平台就会岌岌可危。
对于学校来说,由于EMBA学员学费投入较高,有了财力上的支持,学校要把国内外最优秀的教授请上讲台,采用国际先进的教学方式,改革现有教育的不足。教和学是互动的,教授教得好,还需要学员悟得深。
对于学员来说,1/3的自身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独自的思考,才能汲取教授传授的精华,融入“血液”。
最后一个1/3来自于EMBA学员之间的交叉学习。EMBA学员位居企业“要职”,一群优秀的人相处在一起,观点的“碰撞”往往能滋生出许多有价值的点子。
把握好这3个1/3,EMBA学员毕业后就能扮演好优秀经理人、决策者的角色,也能独立创业,带领企业不断成长,在国际化中竞争中胜出。
(姜华 屈成才 岳敬飞 杨娥 俞凌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