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的“峰一代”正在崛起,财富、智慧、影响力集于一身,受过系统的现代管理教育是他们最为鲜明的特征。
他们掌控8400亿
NBD记者 索佩敏
应该铭记2002年。
这一年,教育部首次批准国内30所高校进行EMBA教育试点,中国本土EMBA教育由此星火燎原。
从1995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首推EMBA教育,至今已十年。
十年一代人。
中国EMBA学员脱胎于传统企业家,历经科学系统的现代管理教育洗礼后,又重返市场经济大潮,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特质迥异的新一代企业管理者。
要准确描述这一群体,很难。
掌控的资产有大小,经营的手腕各不同,思想时常交锋,观点相互冲撞,生活中的嗜好更是千奇百怪,难求一统。但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精神特质,是血脉相通的。
不懈地追求“成就更高”,让这一代人在群山耸立的中国商界中,时时能高人一着,抢得先机。突兀挺拔,似那连绵群山中的峰尖。
不妨将他们称之为“峰一代”。
相似的群体特征
“峰一代”有着相似的群体特征。
他们大多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80年代上大学,在90年代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崛起。
他们已经接受过高等教育。EMBA招生时一般规定,报考者必须拥有本科以上学历、8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包括5年以上的管理经验)。其中,相当一批本科毕业于名牌大学,有些甚至是硕士或博士。中国人民大学2002级EMBA学员中,硕士和博士所占比例分别达到8%和5%。
他们支配着大量的经济资源。其中不乏大中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中山大学管理学院2003级100名EMBA学员中,国企与民企人士各占35%,政府和外企人士各占15%,72%为董事长或总经理,所掌控的资金总额达到140多亿人民币。
不同的学习目的
来自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老板经理、管理骨干,各自怀揣不同的求解难题,汇合到EMBA课堂。
EMBA学习,重构了“峰一代”的头脑。
来自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学员,从原来行政干部的角色转为职业经理人,往往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知识,知识结构不够完善。他们需要学习系统、科学的现代管理思想。
来自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或民营高新科技公司的学员,则面临另一种难题。从创业者向管理者转变,从集权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嬗变,权力的合理分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他们需要学习新的企业制度管理和激励机制设计。
有外资企业背景的学员,大多拥有国外求学或任职的经历,思维开放,视野全球化,再上层楼或适时转型是他们最关心的话题。他们需要从不同行业、不同经历的同学身上,获取资讯,求证见解。
一致的精神追求
EMBA学习,塑造了“峰一代”。
这群21世纪的中国企业管理者找到了他们内在的一致性。不是某种管理风格,不是某个咆哮的姿态,而是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对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追求,对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近乎偏执的坚持。
“峰一代”意图找到开阔的全球视野。他们开始认识到全球化于每个中国企业的重要性,国际市场的每一次微澜会怎样地引起行业震荡,几千公里外劳动力价格的起伏如何影响一个低附加值产品的生存周期,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外币汇率的异常表现都进入他们的思考范围之内。
“峰一代”的行动方向渐渐清晰。他们对现代企业管理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他们坚信制度安排对一个哪怕规模最小的“麻雀公司”的重要性,他们坚信使员工更卖力地工作不能靠空洞地鼓动、严苛地看守。他们也许会改变中国企业管理的历史。
“峰一代”善于抓住企业发展的下一个关键。他们把对创新的渴望和对企业发展的愿景、对品牌的追求紧紧结合在一起。他们不再把创造性的工作限制在企业的某个干干净净的办公室里,他们不再认为成功品牌可以活一万年。他们会像上两个世纪的永动机发明家们那样一直不停地问,新的可能在哪里?
也许,再过十年,“峰一代”会真正成为中国经济活动的中心。
也许,他们会占据各种各样的财富排行榜,他们会控制中国最强大、最有前途的一些企业。
他们不会就此松懈,因为登高无止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