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刊》新书书评:另一个世行行长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3日 20:53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国际金融报实习生 程慧 编译 谢巴斯丁.麦勒迪所著的《世界银行行长》一书,把现任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的另一面抖落殆尽,让人们了解到另一个“世行行长”。 书评开首写到,让我们看看堂堂世界银行行长詹姆士.沃尔芬森是个多么专制的利己主
书评认为,也许沃尔芬森是一个有远见的领导。他意识到要拯救世上30亿穷苦大众,必须对那个效率低下,顽劣的机构进行大规模改革。为了帮助那些忍受饥荒,疾病和贫穷的人们,他谢绝了外来的大笔投资,无私地动用自身的4亿美元财产以及借助广阔的世界财富和权威创建了银行。 事实上,在书中,沃尔芬森扮演了两种不同的角色,他被塑造成了一个集复杂和矛盾于一身的人。而他饱受争议的两次连任期间的事也不可或缺地被谈论到了,期间发生的变化为世界银行这60年来的历史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书中称,在沃尔芬森1995年首次接任世界银行行长时,世界银行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不但以傲慢的态度著称于世,贷款方面要求也极为苛刻,以至于其对外投资项目一般都以失败告终。世界银行把每年200亿美元的借贷强加于第三世界国家用于兴修不必要的水利工程上,从来不把当地居民和生态环境列入考虑范围之内。1980年在巴西实施的建设项目就毁掉了将近13万平方公里亚马逊河热带雨林。 世界银行总是认准了因腐败官员贪污造成的国库亏空,负债累累,经济体制脆弱的国家进行所谓的结构整合,从而获得更多的还款。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乌干达要以每头牲口2.5美元,每人30美元的价格进行还贷。经济财力严重缺乏的国家在所谓的银行政策逼迫下,不断地借新债贴旧债。90年代初期,仅有不到1%的银行贷款被用作艾滋病防治资金。 俗话说旁观者清,作为一个精力充沛的局外人,沃尔芬森很轻易地就看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他很明智地要求银行对外开放,包括对NGO(无政府组织)。而后借助于NGO的推动,里应外合使得他对银行的改革顺利展开。不久后银行还聘请了生态学家和人类学家,在决定投资项目前对借债国进行全面的评估。而且为了打击非洲国家政府贪污腐败的现象,银行还实行借贷透明化,让民众了解每一笔款项都用作何处。 这篇书评介绍说,好景不长,NGO与世界银行的完美合作就持续了一会。在1990年末的时候,沃尔芬森把银行整得服服贴贴,并借助更加极端的组织对其进行肆意的摆布。书上详细记载了环保机构如何危言耸听,迫使银行违背其看似公平投资的宗旨,拖延并取消在中国投资的大坝和管道运输工程的过程。 书评披露,书中作者对NGO的描述言辞未免有些过于偏激了。毕竟NGO并非险恶的阴谋组织,只不过是滋生于平民大众间的民间组织罢了。的确是有一些自诩为地球的朋友,人类的救世主并招集一些孤陋寡闻,迷信的乌合之众闹事,但那与NGO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书中作者继续发表他对NGO的否定态度,认为阻止发达国家借WTO之手争夺更多的贸易自由权的时候,NGO未作任何贡献,像个缩头乌龟一样躲在后面不敢出声。完全是靠巴西、埃及和印度带领世界相对弱势的国家合力反抗才争取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书评最后写到,不过,就《世界银行行长》这本书的内容而言还是非常引人入胜的,毕竟他的主人公是为大众所好奇的名人,而且他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另类再述这一世界重要机构鲜为人知的历史也是本书的一大看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