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精神至高无上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7日 02:25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 陈雪频 发自上海 “书因公司贵”,有关麦肯锡的书都会比较容易成为畅销书。前几年的《麦肯锡方法》和《麦肯锡意识》曾经风靡一时,如今机械工业出版社引进的《麦肯锡传奇》又开始热销。和前两本畅销书不同的是,麦肯锡宣称这是一本“得到麦肯锡认可”的书,是一本解读麦肯锡的“正史”。
这本书的英文名字直译过来是《麦肯锡的马文·鲍尔》,准确点说是一本关于马文·鲍尔的人物传记。马文·鲍尔使麦肯锡从一家濒临绝境的小事务所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战略管理咨询公司,开创了管理咨询业的历史。 本书作者伊丽莎白·哈斯·埃德沙姆,曾于1979至1988年在麦肯锡工作,担任运营与制造部门的全球领导人。为了写作这本书,她采访了92个曾与马文·鲍尔在麦肯锡或者客户共过事的人。 虽然有很多小故事,但这些故事都直指中心——“愿景、价值观、领导力和专业精神的胜利”,麦肯锡的成功之源。而这些“美好的字眼”都是由一个人确立并且发扬光大,这个人就是马文·鲍尔。 1933年,当马文·鲍尔受聘于麦肯锡的创始人詹姆斯·麦肯锡时,现代管理学还没有出现,而管理咨询更是远远没有成型。当时的麦肯锡不过是一个员工人数大约15人的会计与管理工程所。从1939年开始,马文·鲍尔成为麦肯锡的核心成员,并从1950年至1967年的17年间担任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长。 在1953年的一次报告中,马文·鲍尔用精确的语言阐明了自己的行业愿景:“我们没有顾客,我们只有客户。我们不属于哪个行业,我们自成一个专业。我们不是一个普通的企业,我们是一家专业公司……我们只是管理咨询顾问,我们不是管理者、创办者、建造者,也不是猎头……” 和价值观、领导力这些炙手可热的词汇相比,这本书中最能打动人的还是对“专业精神”的解读。伊丽莎白·哈斯·埃德沙姆用这本书将麦肯锡的“专业精神”概括为五个方面的要素:把管理咨询看做是一种专业、对客户保持公允独立的态度、专注于解决真正的“重大问题”、建立公司个性和确定专业价值观。 “专业精神”至高无上。马文·鲍尔始终这样认为。 麦肯锡公司全球资深董事、上海分公司董事长张曦轲对“专业精神”的解读则是“追求、责任、道德和敬业”。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专业精神主要体现为以下四点,分别是企业对于基业常青的追求,对股东和员工充满责任感,追求卓越的敬业精神,以及在企业中提升职业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从‘人制走向体制’”。 即便是不能花大价钱来请麦肯锡为公司做咨询,当前的中国企业依然能从这本讲述麦肯锡的传记中学到很多东西。对于那些立志成为真正第一流的跨国企业的中国公司而言,中外公司的“共同道理”还是要远远大于“中国国情”。 过去20多年来,中国企业由小到大快速成长,优秀的中国企业家拥有很强的开拓创新精神,然而企业一旦长大了,专业化、职业化就成为必须跨过的一道坎。这就要求一个企业在内部管理上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架构与流程,规范、提升每一位员工的行为,加强制度建设,使决策更加基于客观事实,而不是随波逐流或者仅凭一时兴起。 其次是“同一个公司”的理念。和许多国外公司的“大公司病”不同的是,中国的很多大企业存在“小企业病”。因为或明或暗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而无法在整个公司形成合力,无法真正发挥规模优势,降低了工作效率。麦肯锡公司的“同一个公司”的理念对于中国企业的拓展原则大有裨益。 最后是“以人为本”的观念。中国企业成为世界领先企业的最大瓶颈是缺乏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既具有国际视野与战略眼光,同时又有极强的操作能力和对国内市场的深刻认识,管人与管事都是能手。对中国企业来说,真正树立对员工的长期承诺,创造一个吸引、培养与激励人才的机制相当关键。要把用人与育人结合起来,做好各层次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一个不断向上的文化。要培养有利于多元发展和相互合作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鼓励团队精神,打破论资排辈。要以业绩论英雄,建立起责、权、利明晰对等的业绩指标考核体系,把员工奖惩与业绩明确地挂起钩来,激励优秀,淘汰落后,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