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名师 > 正文
 

智力匮乏年代的商业史写作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30日 10:06 经济观察报

  本报主笔 许知远/文

  是英国人詹姆斯·博斯韦尔开创了现代传记的写作,在他第一次遇到塞缪尔·约翰逊时,他23岁、默默无名,后者47岁,是18世纪伦敦最响当当的文人。在之后的超过20年里,博斯韦尔事无巨细地记录下约翰逊的一言一行,在他死后写作出传记《塞缪尔·约翰逊传》,惊人地刻画出一个立体的约翰逊。博斯韦尔的方式后来被广泛引用,当一个人试图对于一
个巨大的人物与主题做出长期研究时,他就往往会被称作某某的博斯韦尔。比如,哈佛大学的阿尔弗雷德·钱德勒就被称作“美国大企业的博斯韦尔”,他一生的研究主题都集中在美国大企业的兴起上。

  迟宇宙,一位29岁的年轻记者,正致力于让自己成为中国企业界的博斯韦尔,自从2003年他开始研究中国山东的海信公司的成长以来,就一直宣称要创造“中国企业史的写作标准”,在他眼中,中国的商业世界中没有公司比集团更能承载他在这方面的抱负了。而另一位比他年长一代的记者凌志军,则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几乎完全沉浸于对于中国在过去四分之一的变革的描绘中,他勤奋地记录下自己看到的每一个细节,不断把它们加入原有的写作框架之中,扩展成新的章节,他在过去几年出版的若干畅销书,大致都是这种模式。联想集团的故事显然也是他在中国改革开放史的描述中一个不错的题材。

  在前后两个月内,他们分别出版了自己对于联想集团的描述。创建于1984年的联想,是中国商业世界成长的标志性公司之一,它在2004年底对IBM个人计算机业务的收购,更将它推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尽管前途未卜。它的创建者柳传志是中国商界最有明星气质的领导人,一些时刻,他被视作中国的民族英雄,他1944年的出生日期,也恰好使他的个人轨迹映衬了中国在过去半个世纪的动荡、变革。

  批评家们常犯的一个错误是,他们对于作者、尤其是当其是同代人时,总显得过分刻薄。他们翻阅一本30万字的作品的时间不过是一个晚上,然后不留情面的进行指责,却忘记了那本书凝结的却可能是作者数不尽的难熬的夜晚。我承认,对于这两本书我都没有读完。一方面,对于他们所描绘的主题,我缺乏足够的兴趣。联想集团内部洋溢的服从文化,总让我感到不适,而且不管是柳传志还是杨元庆似乎也都不长于进行激动人心、略带书面化的表达。同样重要的是,尽管联想已是中国最有标志性的公司,但它对中国社会的实际影响力或许比我们习惯以为的要小得多。

  它不具备三星之于韩国,或是索尼之于日本的影响力,它映衬了这个国家的变化,却没资格和这个国家的命运彼此紧紧纠缠,它不得不有点无力地附着在社会的变革上。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进入这两本书共同存在的弱点。尽管写作风格、视角都存在差异,但这两位的智力资源与写作范本却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威廉·曼彻斯特式叙事的中毒者,当描述一段历史时,将不相干的新闻事实堆积在一起或许还有情可原,但是对于一个主题明确的企业史写作来说,这种新闻史料的堆砌就显得过分散乱、大而无当。他们的写作都多少陷入这样一种状态,过分沉迷于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形态的描绘,似乎其中的人物都是这些大环境的产物,却没有追究是什么使他们与众不同。他们如何看待权力、金钱、名声,他们内在的驱动力到底是什么?

  当然,在这一点上,两位作者仍有明显区别。《联想风云》即使没有放弃对于历史哲学、个人命运的探讨,它的努力显然也成效不足,读者在其中只看到一连串的事件发生,一切都是典型新闻白描式的轻描淡写、轻盈跳跃,而不试图深入进去。《联想局》则在一开始就试图确立自己的哲学基础,但很可惜,它偏向了一个无法自圆其说的怪圈。在一个高速成长的系统中,没人能成为哲人王,不动声色的设计好一切。所谓的谋略可以在一个静态的系统发挥作用,却无法应对一个动态的系统。两位作者都缺乏基本的管理知识训练,他们似乎没有兴趣去从一个组织成长的过程解释联想的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联想没有他们、尤其是迟宇宙所描绘的那么优秀,柳传志也不是什么伟大人物。我们生活在一个智力与情感都分外匮乏的年代,如果社会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话,生活在其中的所有群落都是营养不良和不够高大的。中国的商业报道缺乏魅力,除去记者缺乏写作能力,也因为所谓的商业领袖根本没有学会如何表达自己,即使像柳传志这样的人物,在讲起话时仍会选择那种陈词滥调,这种引用不能使文章熠熠生辉。此外,在我们成王败寇的逻辑下,我们往往会为成功者赋予他们所不具有的能力,尽管这可能是拜时运所赐,或者我们忘记了,那些失败者身上可能蕴涵了更加杰出的特质。

  当然,最重要的是,联想的历史太短了。试图对一个二十年的企业做出总结,不得不流于轻率,这一点点时间,还不足以沉积出一个机构的伟大特质。也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动荡的中国社会,逼迫我们养成了多么短视的习惯,我们误以为二十年就长得令人羡慕了。我无意、也没资格对于联想或是这两本书,做出过大的评价,而且确实也缺乏了解。我所期待的是,我们的社会能够挣脱出日渐浓厚的莫名其妙的自满气氛,过分抒情化看待目前中国取得的一些成就,而不管是在商业领域出类拔萃的联想集团,还是这两位在新闻界声誉卓著的记者,都应该为刺破这种情绪做出努力。我们还远未到谈论“卓越”或“优秀”这样词汇的程度。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商业史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