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保纲
失之不忧,得之不喜。
人之一世,难免会遇到宠辱。但由于人的胸襟、境界不同,当宠辱来临的时候,其表现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就有“受宠若惊”、“宠辱不惊”之说。
有的人可能会将受宠之喜或受辱之忧深藏于内心,有的人则会因受宠而得意忘形,或因受辱而愁眉不展;有的人甚至因受宠而四处矜夸炫耀,或因受辱而到处诉苦喊冤。
宋朝有个人,因自己穿的棉袍被宋徽宗赵佶的御手摸过,他便将赵佶的手形绣在棉袍上,穿着它到处炫耀;他的一只胳膊被皇帝握过,他便以黄帛把皇帝握过的地方包缠起来,给人作揖时,那只缠着黄帛的胳膊连动都不敢动。此人的荒唐之举,堪称受宠若惊的典范。当然,他这么做,不仅是受宠若惊,而且更是别有用心,那就是要借此宣扬皇帝对他是何等的宠爱,以致可能横行乡里,狐假虎威。
《唐书·卢承庆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唐太宗时期,卢承庆曾任“考功员处郎”官职。所谓“考功”,是专管官吏考绩评功的,属于吏部。据说,卢承庆对考功工作公正、负责。一次有一个负责运粮的官员,由于发生粮船沉没事故,受过处罚。卢承庆在给他进行考绩时,便给他评定为“中下”等级,并通知本人。那位官员得知后,既没有提出意见,也没有任何疑惧的表情。卢承庆继而一想:“粮船沉没,不是他个人的责任,也不是他个人力量所能挽救的,评为‘中下’,恐怕不合适。”决定改评为“中中”等级,并且又通知本人,那位官员依然没有发表意见,既不说一句虚伪客套的感谢话,也没有什么激动的神色。卢承庆见他如此这般,非常称赞,脱口便道:“好,宠辱不惊,难得难得!”当即又把他的功绩改为“中上”等级。从此,“宠辱不惊”这个成语典故便广为流传到今天。
有一幅对联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深刻地道出了人生对待名誉和地位应持的正确态度。古代那位运粮的官员,之所以能够做到“宠辱不惊”,就是因为他具有对事对物对功名利禄,失之不忧,得之不喜,保持了心平气和、淡泊自适的境界。
要想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丝毫不受外界干扰,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却很难。纵观历史,不是常见一些有才干的人,事业顺利时志高气盛,一经挫折便成了落汤鸡么。
只有保持一分平常心,才能做到宠辱不惊。宠辱不惊不是消极的回避,也不是看破红尘、甘于沉沦,它是远离名利、远离喧嚣的一种坦然,是在遭受挫折时仍有与花相悦的一份从容。
《市场报》 (2005年01月18日 第二十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