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8民生大跃进的反思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9日 13:57  《财经文摘》

  赵晓,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世界银行-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中国人有一句话,叫“欲速则不达”。这句话的智慧就是,做任何事情,如果操之过急,必致其咎。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有两点最关键。一是坚持“发展论”,即一切以发展为原则、为目的、为衡量标准,凡是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就采纳,凡是不利于发展的,就放弃,终使中国摆脱僵硬的意识形态的束缚,在全球一飞冲天。二是坚持“阶段论”,即发展不脱离阶段,不脱离国情。这一条着实暗合了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精髓,暗合“欲速则不达”的传统智慧,终使中国务实地走在发展的道路上。

  对比于改革开放以来年热气腾腾的发展势头,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可以说是已跌入冰点,不是冬天,而是严冬。如从2008年11份以来的工业增长、外贸增长以及财政收入增长看,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已经低于5%。而从我对沿海一些重点省份的调查来看,许多地方可能已经进入零增长。

  冬天如此寒冷,原因何在?一般的说法是全球金融海啸所致。这当然是人所共见的重要原因。然而,在2007年11.4%的高速增长中,外贸的贡献是2.7个百分点。因此,即便外贸的引擎完全失去,中国经济仍可有8.7%的增长,并不至于兵败如山倒。所以,相比于金融海啸的外因,内因其实是更重要的。在内因中,一般人想到的是宏观调控政策的延误。

  宏观调控的失误,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偏离了邓小平的“发展论”,对物价(包括消费物价和房价)的关注成为第一,甚至超过了对发展的关注,终于陷于迷误。

  除上述内外两大原因之外,中国经济的“惊变”,还与“民生大跃进”有关。这一点,却不为多数人所察。

  所谓“民生大跃进”,是指这几年, 我们在民生方面的某些承诺和做法大大超越了中国的发展阶段。2008年实行的《新劳动合同法》就是“民生大跃进”的标志性工程。这个法的内容是好的,从长远来看肯定也是大势所趋,但在中国的出生至少超前了10年。其所导致的结果是企业的人工负担急剧上升30%-70%,由此资方倾向于做出激进选择,就是尽可能减少劳动力的使用,实在承受不了人工负担上升的企业则纷纷选择关门和外迁。

  笔者对一些企业的调查发现,许多企业在2008年不仅不再招收新的员工,而且选择了大量裁员,由于中国城市化每年大概有1200万人进城,而新增就业每年接近1000万,当前城市化和就业都已出现逆转,由此推断《新劳动合同法》带来的工作岗位的减少最终可能高达数千万人。

  1958年的生产大跃进带来的数千万人的非正常死亡,而2008版的“民生大跃进”最终可能带来数千万的非正常工作岗位的消失。两者的原因皆在于超越了历史的发展阶段。因此,中国当前不仅需要凯恩斯,也的确需要邓小平。

  我们需要两次回到邓小平的“发展论”与“阶段论”,而政策方向也非常简单,要不就是明令废除《新劳动合同法》,要不公开或不公开地暂缓执行《新劳动合作法》,要不就是打补丁,通过政府对企业的补贴以换取企业对员工就业的稳定。期待政府能够像宏观转向那样,也能够在这件事上知错就改。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