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京走中国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2日 20:47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朱伟东 王 慧 北京报道 对于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福成来说,2008年2月20日注定将成为一个让他难忘的日子。在该日举行的燕京啤酒2008年度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提交审议的《关于公司2008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方案的议案》获得高票通过,一项近18亿元的融资计划被股东最终认可。据悉,此次募集资金主要用于进一步加大对外埠市场特别是广西、内蒙古等核心优势竞争区的投入,从而完善燕京在全国的战略布局。 事实上,从燕京1999年第一次走出北京,谋取全国市场之时,一条清晰而稳健的发展思路已经形成:上市融资、稳步扩张,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已经悄然完成了从区域品牌向全国知名品牌的高速跃进。 2008年2月22日,在北京市顺义区双河路9号的燕京总部接受采访,谈及燕京近十年走出北京历程时,52岁的李福成既踌躇满志又感慨万千。 走出北京 像大多数燕京高层对公司“从一而终”的工作履历一样,在1999年1月18日落户江西吉安之前,燕京的发展历程十分简单。和当时大多数地方性啤酒厂一样,1980年9月9日破土动工的顺义县啤酒厂(1984年改名为“北京市燕京啤酒厂”)同样显得默默无闻,一个有趣的细节是,1982年5月19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到北京市顺义县啤酒厂视察时,曾对燕京啤酒提出表扬并当场指示:“啤酒年产量可以搞到6万吨。”而25年后的2007年,据公开数据显示,燕京啤酒2007年销售量超过400万吨,销售额超过100亿元。 此后的十多年,在燕京的发展历程中有两件大事值得关注:第一件是1983年,时任顺义县化肥厂党总支副书记的李福成被调入顺义县啤酒厂任党总支副书记;第二件是1995年9月14日,新组建一年多的燕京啤酒集团公司兼并华斯啤酒集团公司,逐步发展成为北京啤酒行业的老大。 但是,真正让燕京发展驶入快车道的驱动力来自资本市场。1997年5月,燕京啤酒在香港参加了北京控股的红筹股上市;同年6月份,由北京燕京啤酒有限公司、北京市西单商场股份有限公司及北京市牛栏山酒厂共同发起设立的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发行。1999年,燕京成为国内率先突破100万吨大关的啤酒企业。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获得充足资金保证后,燕京已经不再甘心做一个地方性品牌,将其视野第一次伸向北京之外。1999年1月18日,燕京第一次走出北京,由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与吉安啤酒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同,合资组建江西燕京啤酒有限责任公司。合同签字当日,5万吨优质啤酒生产线扩建工程破土动工。 抢食外埠 熟悉中国啤酒行业发展的人都知道,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啤酒企业得到井喷式的大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到1994年底,在全国813家啤酒生产企业中,超过一半陷入亏损。但是即便如此也没有人会否认,中国的啤酒市场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机遇。基于此,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外资向中国啤酒市场大举渗透,行业大洗牌时代来临。这种大洗牌一方面表现为洋品牌的大肆收购和兼并,比如百威、SAB、嘉士伯等,借助资本优势不断渗透并企图控制中国啤酒业;另一方面,作为本土强势品牌的燕京、青岛、华润开始跑马圈地,通过“大鱼吃小鱼”的市场法则,并购、重组中小企业,并迅速成为整个行业的领跑者。 但是,与青岛啤酒、华润雪花等企业品牌的发展路径不同的是,同样是面临外资渗透和扩张资金来源不足等严重局面,燕京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至今没有外资入股。很明显,对于外资入股中国企业的战略意图,燕京的管理层有着清醒的认识。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的一位高层曾向记者介绍过燕京与一家外资企业接洽时的经历,该外企的人一见面就趾高气扬地拿出有95项调查资料的表让燕京填写,内容全是企业的核心机密,结果自然遭到燕京的拒绝。 正是基于以上背景,通过香港、内地两地上市融资,成为燕京扩张的重要资金来源。据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副董事长、福建省燕京惠泉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秉骥的介绍,在市场网络建设上,燕京已经形成了辐射全国的五大核心市场:燕京在巩固传统主导市场(如北京地区,多年来保持着80%以上的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外埠啤酒生产基地,实施全国市场战略布局,通过兼并收购、新建扩建等方式,逐渐形成北京、广西、内蒙古、福建、湖北五大核心优势竞争区,外埠啤酒生产企业已成为公司的重要战略要地。 另据燕京啤酒集团公司提供的一项内部数据显示,外埠啤酒生产企业对燕京的利润贡献达到了60%以上,同时该公司通过区域市场和品牌整合,不仅提升了“燕京牌”的价值内涵,也形成了漓泉(广西)、惠泉(福建)、雪鹿(内蒙古)等区域性强势品牌。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