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超越资本跨国企业领舞中国影响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9日 04:56 第一财经日报

  编者按

  今天晚上,“2006中国最具影响跨国企业”将在上海盛大揭晓。

  20家源自国外的跨国企业,3家源自中国的跨国企业,它们将角逐12个获奖席位。

  如何看待跨国企业的影响力?此次评选活动的专业调查机构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独立观察团的专家评委,以及这些跨国企业的高管都有自己的见解。

  这是影响力的交响。这是思想的盛宴。今天晚上,让我们一起见证。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对华投资设立的企业累计超过57万家,投入资金累计超过6650亿美元。截至2006年9月底,中国的外商投资来源地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外商在华投资设立的研发中心超过800家,在中国有投资的

世界500强跨国企业有480多家。

  跨国企业正在由外来的经济因素,蜕变为中国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跨国企业对中国当地社会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又是通过哪些方式产生影响的?

  为了量化跨国企业影响力,聚焦跨国经营战略,以更为具象的方式描述国际资本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力,自2004年起第一财经、上海外服和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等机构共同发起并主办了每年一届的“中国最具影响跨国企业”评选,2006年是该活动的第三届。

  《2006年中国最具影响跨国企业评选研究报告》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在华跨国企业影响力指数为78分,跨国企业的表现得到中国社会的普遍认可;跨国企业影响力的竞争已经逐步超越产品和技术实力的竞争阶段,对社会责任的重视及本地员工的尊重已成为跨国企业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跨国企业得到普遍认可

  2006年跨国企业影响力指数得分为78分。这表明在更加开放的中国社会,跨国企业作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最主要的经济载体已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跨国企业凭借其突出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赢得了中国公众较高的欣赏度和推崇度。

  本次影响力指数从跨国企业的外部形象与内部管理两方面进行了评价。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跨国企业的内部管理影响力为78分,外部形象影响力为77.8分,两者影响力大致相当。在内部管理上,我们可以看到公众给跨国企业在“管理机制”和“市场竞争力”得分较高,“危机管理”的得分较低;而在外部形象上,“公司形象”的得分较高,而在“公共关系”方面的评价相对较低。

  在多变而竞争激烈的现代商场中,没有永远一帆风顺的企业,任何一个企业都有遭遇挫折和危机的可能性,企业的员工和管理层化解危机的意识和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在遭遇危机时能否处变不惊,进而借此扩大发展。但调查表明,这两个方面的能力是时下中国跨国企业有待提升的方面。(附图一)

  比较2006年最具影响跨国企业的资本来源地分布还可以发现:最具影响跨国企业的地域分布较为集中,在公众评选阶段入围的23家企业和最终的12家企业中,欧美企业都占到70%左右。从行业分布上看,电子电气、食品等与消费者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相对而言占据一定优势。

  超越产品和技术的影响力

  尽管从跨国企业影响力的具体构成因素看,公司形象和产品形象依然是衡量跨国企业影响力最为重要的指标。但是我们看到2006年公众对人力资源和社会贡献度的关注度明显上升,人力资源跃居成为仅次于公司形象和产品形象之后重要性第三位的指标,社会贡献度的重要性位列第四。

  作为一个企业追求利润无可厚非,但同时也应该考虑在实现企业盈利的同时,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如何实现社会道义和追求利益之间的平衡,对于那些在经营和管理领域已经获取商业成功的企业而言,如何实现超越利润之上的追求回报社会,更应该是企业发展命题中的应有之义。

  很多获得成功的跨国公司不仅在其从事服务、生产的国家实现商业渗透,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扩大就业、人才培养、社会公益事业开展等方面做出了贡献。而对于为企业创造利润并让企业获得发展的核心元素——企业员工,是否能很好地处理人的本土化是跨国企业最根本最深刻的本土化关键,这个过程是信任当地员工并得到当地员工信任的互动过程,不仅要吸纳当地员工并委以重任,同时也要带给员工一种归属和认同感。

  普通公众和在跨国企业中工作的员工在评价跨国企业是否做到了本土化时,有着他们最朴素的逻辑:跨国企业是否能够给予他们充分的培训与辅导;是否能给予他们和外来员工平等的尊重与信任(包括同等的福利待遇和绩效考评制度);对管理人员的使用是否存在“内外有别”的标准及过度强调外来管理权威优势。

  本次研究中,公众对跨国企业在社会责任和人力资源两方面的重视表明,中国公众对跨国企业的要求已经超越了产品质量佳、服务态度好、有信誉等直观感受的阶段,人们已将跨国企业作为一个中国社会的企业公民,将其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以及对本地员工的责任感纳入考评跨国企业在中国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中。

  由此可见,随着公众对企业行为认识的深入,对企业行为要素评价的重要性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这为跨国企业在本地社会的沟通策略以及声誉管理方面提供了新的启示。(附表一)

  垄断经营引发公众反感

  跨国公司应该尽量少做或不做哪些行为?首当其冲的是,经营方面,如果跨国企业“垄断经营”,则遭到三分之一的中国公众的反对;其次是在环境方面,如果跨国企业“转移污染企业,破坏中国环境”,三成左右的中国公众对此会反感。

  “中外员工福利待遇有差别”在普通公众和跨国企业员工中的中选率也较高,进入了前三名,但在企业经理人群体中的中选率则较低,可见管理人员对该问题的严重性并未有充分的认识。在企业经理人群体中,他们认为较为反感的是“挖走中国高级人才”,这说明跨国企业经理人对人力资源管理较为重视,人才争夺上的恶性竞争较容易引起企业经理人的反感。(附图二)

  中国正处在一个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模式调整的历史新时期,跨国企业无疑是推动中国构建

和谐社会进程中一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而且这股力量不仅仅存在于带来的可见资本、推动经济的增长和提供就业机会等显性领域,透过这些表面的商业举措,我们还可以看到凌驾于商业行为之上的深层次价值观,可以感受到跨国企业是否在根本上关注本地社会的需要、主动接受社会影响,进而不断提高积极反馈与创新对话的能力。

  本次调查从公众的视角揭示了跨国企业的长处和软肋,为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新的启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