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后希望兄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1日 11:02 《商界名家》

  这一次首推刘永行,当然也少不了刘永好——一个“造铝涉险”,一个“多元受困”——关于他俩的“问题”,将已经淡出公众视线的刘永言、陈育新(刘永美)卷了进来,“分家”已有十余年的刘氏兄弟再度作为一个“整体”受到舆论关注。

  本刊记者 李玉申 发自成都

  因为要修建地铁一号线,7、8月间的成都市区到处可以看到各种花花绿绿的路障和围栏,其中的很多路段要到2008年才能被完全拆除——这似乎并不影响车子在这个安逸的内陆城市有条不紊地穿行——驶过南二环进入机场高速,如果此时你没有靠在座位上打盹,用不了多久,就会看到一座气派的华丽建筑和它身后成片的住宅,这里就是成都著名的家园国际酒店和美好花园,而这片土地的开发者也不是旁人,正是当年“中国首富”刘永好的两个哥哥:大哥刘永言和三哥陈育新。

  希望集团刘氏四兄弟无疑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名最早”的一批富人,时至今日,以刘永好为代表的“希望四兄弟”仍算得上知名度颇高的中国富豪。1992年和1995年,已经完成原始积累的兄弟四人两次明晰产权,并在原有希望集团的基础上相继另立门户,10多年过去,外界关注较多的除了刘永好之外,还有四兄弟中的老二刘永行,相比之下,老大刘永言和老三陈育新却被大众知之甚少。现在回头看,“希望”兄弟十多年的演变和分化轨迹,为寻求个性生存的中国家族企业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的现实模本。

  分家缘于兄弟“每个人的理想不同”

  关于刘家四兄弟的创业传奇,早已成了新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崛起的“经典”故事,流传最多的版本是:1982年底,陈育新(刘永美)带着他的三位兄弟先后辞去公职,拿着变卖自行车、手表等家当所得的1000元资金回到陈青少年时代曾经生活过的四川省新津县顺江乡古家村,从养殖业起步,逐步将名不见经传的育新良种场发展成为雄居“中国饲料工业百强第一”、“中国民营企业

500强第一”的希望集团,刘家四兄弟荣列中国大陆富豪榜之首,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一面旗帜……而其中,四兄弟中年龄最小的刘永好更因在希望集团创业初期较高的曝光率成为四兄弟中的代表人物,甚至其间不时有人误将“刘永好”和“希望集团”画上等号。

  “希望”兄弟的“成功”后来被解读为:一是共同的求富心愿;二是四兄弟均系“公职”出身,且“各有所长”,这位家族创业提供了优良的“人才支持”。但也正是由于“个个都是好汉”且“各有其志”,在没有“绝对家长”的“统帅”下,富贵之下的“分家”便是注定了的。这应了句东方俗语:天下之大,久合必分。现在再谈四兄弟分家,一位追随刘氏兄弟多年的集团员工对《商界名家》记者说:“早在1990年前后,兄弟四人都已经各自盘算好了,毕竟他们每个人的理想不同,分家是迟早的事。”

  十分微妙的是,兄弟“分家”正是“希望”事业鼎盛之时,也是声名显赫的小弟刘永好被舆论与“希望”划等号之际。或许是“公职”的“素质”,四兄弟分家不见寻常家族集团的是非风雨,一切在风平浪静中推进。1992年,研究技术出身的刘永言就有心发展高科技产业,并在当时与其他三兄弟第一次初步划分了各自的分工:他成立电子研究所主攻电子产品研发,同时和“希望”饲料创始人陈育新联合进军房地产和装饰行业,老二刘永行和老四刘永好开拓希望饲料在全国各地的市场;到了1995年,兄弟四人进行第二次“分家”:希望集团发家地——新津基地的所有产业兄弟四人各占四分之一,并由陈育新代为管理经营,刘永行和刘永好各分得十多家饲料公司,以长江为界两人独立开展市场,但可以共用“希望”牌饲料的品牌资源。

  从当年四兄弟联手创业到做大后一分为四,兄弟四人在不同场合坦言:当年出来创业谁也没有想到会有后来的规模和财富,最初一起干完全是共同的激情和兄弟创业的信任。

  尽管刘氏兄弟是“和气生财”,但在部分舆论中,仍被看成是典型的中国式“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即使是亲兄弟”的负面案例。耐人寻味的是,“分家”的刘氏兄弟还是保留了“希望”的母体,在其中兄弟股份均等,且分别是刘永言担任集团董事会主席,刘永行任集团董事长、陈育新做总经理、刘永好担任总裁,“分家”十余年过去了,这种情形一直不曾更改。

  据大陆希望集团企业发展部的杨海峰向《商界名家》介绍,当年四兄弟“分家”时就明确说好,共同创业时的新津基地所有产业归四人共有,每人各占四分之一股份,每年根据经营状况共同商定将利润进行再投资或者分红。目前,新津基地原有的饲料厂仍是当地最大的饲料企业,基地生产的“美好”牌肉制品也是西南地区肉类第一品牌,二者每年能为集团带来数十亿元的销售收入。作为兄弟四人中管理新津基地的代表,陈育新每年会从基地的盈利中拿到“工资”,如果当年效益好,“四兄弟董事会”还会适当给他“奖励”。

  在《商界名家》诸多采访对象的印象中,兄弟四人没有为了钱发生过矛盾,“他们都是那么大的老板,钱多一点少一点没什么不同。”在华西希望集团宣传部部长王林农印象中,兄弟四人都有自己很独立的想法,“从不为了兄弟感情相互附和,除非观点一致”,但这与争权夺利不可相提并论。

  总之,在一分为四时仍留下“希望集团”这个母体,让四兄弟的分家笼罩在血浓于水的亲情之下,以致使今日的“小希望”还是置于一种神离貌合、财分情连的家族氛围之中。这种分家的设计,究竟是出于亲情的珍惜与共同创业的尊重,还是出于对舆论的顾忌或亲情的妥协,四兄弟不作答,外人不得而知。

  各个“小希望”尽显兄弟不同个性

  平心而论,“分家”最大的“好处”是,让求同存异的刘氏四兄弟终于可以在各自的平台上尽情释放个性。

  在四兄弟产权明晰后的几年里,刘永言似乎一直默默无闻,少有动静,甚至几年内都没有注册成立公司,“让分得的大量现金躺在银行里睡大觉”,只成立了一个电子研究所。直到1999年,大陆希望集团推出“森兰”变频器系列产品才在业内一炮打响;其间,老三陈育新创立了华西希望集团,并在管理新津地基地的基础上继承了希望集团传统产业模式,陆续开发了“美好”系列食品。但陈育新在华西希望生产的饲料上并没有使用“希望”品牌,而是创立了自己新的主打品牌“万千”和另一品牌“健珠”,并相继与大陆希望集团联合投资建成了美好花园和五星级的家园国际酒店。

  相比老大和老三的发展,永行、永好两兄弟的扩张步伐更快:1999年,刘永行把东方希望总部从成都迁到上海浦东,并在随后几年的重型化投资热潮中敏锐地抓住了电解铝行业的市场机会,在山东、内蒙古投巨资上马电解铝项目,使之成为东方希望的第二主业,同时,东方希望还参股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光明乳业,在投资领域也有所斩获。而四兄弟中最小的刘永好无疑是将旗下的“新希望”多元化最彻底的:凭借其广泛的社会资源和敏锐的市场眼光,在保持饲料产业继续扩张的前提下,最近10年刘永好几乎投资了各个时期最时髦的所有产业——房地产、金融、化工、食品、商贸……

  《商界名家》记者在成都采访期间,处处可以感受到刘家兄弟的个性差异所带来的企业差异。

  在大陆希望集团的办公室,“实业报国,永创第一”的企业精神不但出现在办公区最显眼的位置,就连给客人喝水的纸杯上也会出现这样的字眼,这种务实争先的精神代表了鲜明的企业创始人痕迹。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的刘永言在创业之前一直是研究技术的,四兄弟创业初期,他的技术支持成了希望集团攫取第一桶金的保障:1982年,刘永言一边和几个弟弟一起创业,一边从事软件开发,他研制的BCD自动编程软件被称为当时中国第一个可以把软件技术变成钱的产品,在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自杀式”销售过程中,刘永言设计的软件硬是卖了10万元人民币,这几乎成为希望集团的第一桶金;在前期育新良种场孵鸡、孵鹌鹑的过程中,他又发明了电孵化技术,带出了一个“鹌鹑王国”(四川新津县,也即现在的希望集团新津基地)和古家村这样一个改革开放早期的“亿元村”。这在希望集团历史上被称为“两鸡(机)起家”。

  而了解刘永言的人更是知道,不仅仅是在创业初期,直到今天,刘永言都是一个酷爱研究、醉心发明的人。从1992年决定进军高科技产业至今,刘永言几乎没有参与大陆希望集团具体的企业管理,十几年来一直是大陆希望集团的技术研发带头人,他的日常工作也是在一个又一个尖端技术课题的研究中度过的。由于长期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电子产品软硬件设计、创新和应用,刘永言至今已经获得100多项国际发明专利。而他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博学程度甚至是很多国内技术权威都没有的,据接近刘永言的知情人士透露,刘是一个喜欢在学科交叉边缘寻找创新的人,其本人对计算机、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等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深度,都可以和国内同行的一流专家相比,而这一切,全部是因为他对技术研究的热爱。在刘永言创新技术的推动下,深蓝中央空调和森兰变频器相继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推进项目。

  采访中,刘永言的女婿、大陆希望集团总裁陈斌还向记者讲起这样一个故事:前几年,有个中科院的院士找到陈斌,说他的技术团队根据国外的一项军工导弹技术发明了一种芯片,可用于民用的汽车防撞和监控。“我当时很兴奋,就和刘主席汇报,想让集团投资。”陈斌回忆说。没想到刘永言听完连连摇头:“那个技术不可行。”后来,那位院士带着产品来到成都,专门和刘永言探讨相关技术参数,刘永言指着那位专家的相关数据说,这些数据应该不是你说的情况,而应该是另一组。结果,不服气的专家现场做试验,果然证明刘永言判断没错。7个月后,那位专家带着“改进”后的产品再次来到大陆希望,又被刘永言否定了技术参数,结果被再次证实。“事后,刘主席和我说,那个技术其实他早就研究了很久,结果证明行不通。”正因如此,在陈斌看来,全国没有一家民营企业能像大陆希望集团这样专注于最前沿的应用技术,“我们每年把超过10%的利润用于科研,这些是将来产业利润的源头。”陈斌甚至认为,大陆希望集团是一家“被严重低估的公司”。

  “刘主席的梦想并不是做一个企业家,他更愿意成为中国的爱迪生。甚至可以这样认为:他做企业赚钱也是为了维持他的科学研究。”采访中,了解刘永言的人都愿意如此评价这位希望集团的董事局主席。在大陆希望集团,刘永言这种对技术的专注也直接影响了集团的投资方向:没有技术含量的不做,投机性的产业不做,只重短期回报的不做。“你可能认为我们投资的家园国际酒店不是什么高科技,但其中我们应用了刘主席发明的各种技术专利,使得我们的各项成本是同类酒店的几分之一。”这位大陆希望集团的员工举例说,由于酒店应用了刘永言发明的能源综合利用技术,仅此一项,就比同类酒店每年节省成本上千万元。大陆希望集团与去年投资的盐化工循环利用项目,被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为真正值得大力推广的“循环经济”样本。“有技术优势,我们就能确保我们的成本永远最低,对我们来说,赚钱是一定的,只是多与少的问题。”陈斌这样告诉《商界名家》记者。

  与大哥的“科学家”梦想不同,在希望集团员工眼里,刘永行被认为是一个“有着浓厚大工业情结”的企业家。1995年他和弟弟永好约定“分长江而治”时,他们仅各自拥有13家饲料厂,兄弟二人约定:到2000年希望集团要在全国建成一百家饲料厂。那时国内虽然有正大这样强大的外资对手,但希望作为本土民营企业的优势也很明显:他们更善于控制成本、运作机制更加灵活。所以,兄弟二人很快就在2000年实现了既定目标,东方希望在1998年就已拥有60多家饲料厂,在饲料领域的销售额和盈利能力都超过弟弟的新希望。

  这时,手头现金充裕的刘永行开始着力为自己心中的大工业梦想蠢蠢欲动了。自2000年起,刘永行决定暂缓投资建厂,在饲料行业的工作以巩固和提升已建60多家工厂的经营效率为主。他开始到处寻找理想中的投资机会,不久,在外界惊讶的目光中,人们看到刘永行悄悄盯上了资金、技术门槛都比较高的铝电一体化产业。这个产业实际上是从饲料业往上延伸至赖氨酸再往上延伸至发电厂的结果。

  在追随过刘永行的希望集团员工眼里,刘永行是一个在战略眼光和实际管理中都有独到见解和手段的人,“拥有极高的企业家素质,眼光穿透力极强”。“在四兄弟创业时期,刘永行就精于集团的成本控制和制度化管理,”王林农向《商界名家》记者回忆说,刘永行对大局的把握能力曾几次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刘永行从1996年就开始想“工厂建完之后怎么办”的问题,“他还在几年前就预言,2005年是中国饲料行业格局产生变化的一年,果然在这一年东方希望和新希望共同重回主场,希望集团的整体市场份额也在这一年超过正大,在中国市场上占据第一位。”

  而东方希望在投资铝电产业中的有惊无险也多少得益于刘永行的这种眼光和坚韧。2005年,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刘永行投巨资上马的电解铝一期工程曾先后有国家派出的50多个检查组前去“挑刺儿”,那些日子,他几乎是整天盯在现场,据称感觉“人都变形了”,最后靠着无可挑剔的质量和各项指标合格,铝电项目得以顺利通关。

  陈育新在四兄弟中成长环境最为特殊,小时候,本来住在县城的他被家里送到母亲教书的村子给陈姓人家过继,故本名刘永美的刘家老三改姓陈,在1978年考上大学之前,只有初中文化的陈育新已经在本村当了12年农民,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这样的经历在陈育新身上打下了鲜明的农民烙印,在华西希望,熟悉陈育新的人对他的评价是:他的身上有50%是农民,30%是知识分子,剩下的20%才是个商人。

  “陈总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怎么这么大的老板还这么单纯呀,有时候真为他着急,害怕他会吃亏。”因为工作关系,华西希望集团报编辑部的朱惠经常能遇到陈育新和客户谈合作的场面,在她看来,陈育新给客户的感觉可以用“透明”来形容,从没有想到去盘算别人。而陈育新每每听到别人对他这样的评价,似乎也理直气壮:“让别人看透了人家才会愿意和你做生意,才能有长期的合作伙伴。”在华西希望集团员工看来,尤其对于和农民兄弟相关的动物饲料、兽药等行业,陈育新确实是带着一个农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做。为了避开与永行和永好的竞争,华西希望从一开始就独自打造了两个全新的饲料品牌:“万千”和“健珠”,市场效益连年上升。“这一点上,陈总是个极度自信的人。”

  平时,陈育新喜欢和下面的工作人员交流想法,喜欢把企业管理中的经验和体会发表在集团的内刊上,还出版了一本叫做《管理的民间艺术》的书。“永美”还是个完美主义者,工作中对自己的要求永远比下属高,在陈育新的办公桌上,摆满了他喜欢的计算机设计、盆景和建筑模型,闲下来,他还喜欢亲自为美好家园的一些施工做设计。为了“完美”,他曾怒气冲冲地要求把刚印出来的9万多份企业内刊统统烧掉,就是因为当期报纸上一张配图不显眼的位置隐隐出现了“希望饲料”的字样而不是“万千饲料”……

  在希望四兄弟中间,新希望创始人刘永好绝对是一个明星式的人物,从1993年,刘永好就连续当选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和全国人大代表,近年来更是以一个社会活动家的姿态活跃在前台。相比几个哥哥,刘永好在做商人这一点上似乎更为合格,了解刘永好的人都认为他是个对机会与趋势极为敏感的商人。2000年,刘永好控股的A股上市公司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000876)经过三次股权收购,成为民生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发起组建并入股民生银行,这成为新希望近年来最具亮色的投资手笔。而近几年,他在地产投资中也收益颇丰,1998年,新希望成立房地产公司,次年即在成都推出第一个楼盘“锦官新城”并大获成功。随后,新希望旗下的地产项目相继在上海、大连等地展开。尽管在收购整合乳业企业及在化工、能源、商贸等方面的投资有得有失,但总体是成功的。在新希望总部,集团行政部门负责对外事务的工作人员邓成甚至认为:这些年来,刘永好唯一的败笔就是在投资上海“乐多客”超市项目的失误。

  “最近几年,刘总在一些公共性的、常规性的活动中花了不少时间,以前作为两家上市公司的董事,每年开董事会的时间就很多。这样看来,今年7月刘总落选民生银行董事会也不是件坏事。”采访中,邓成这样告诉《商界名家》记者。

  当然,四兄弟之间的个性差异更多体现在对各自企业的制度管理和文化上,《商界名家》记者在成都采访期间,能感受到这种个性差异带来的文化和管理差异:在大陆希望集团,管理风格较华西希望集团更加刚性,对各部门负责人的权力和责任非常明确,而且大陆希望的各部门从不设“二把手”,部门经理职责所在的工作绝对不能向上级申请,而华西希望集团在企业文化中表现出来的人性化和灵活性也是前者欠缺的;新希望则位于二者之间,制度明确但更加务实;刘永言多年来只在企业战略问题上作决策,从来没有具体介入集团的管理和经营,而刘永好也已经4、5年不再大小事情一把抓,相比来说,四兄弟中陈育新大权放手最晚,但也已在去年选好了总裁,开始慢慢全身而退……

  尽管如此,各个“小希望”又有很多一脉相承的东西:都注重对权力的量化和监控,注重部门之间分工与协作;都注重积极回报社会,“光彩事业”甚至是由刘永好最早在企业界发起;在四家集团的企业理念中,都能找到“诚实”、“勤奋”这样的文化表达——这大概和兄弟四人的品行有关,创业到今天,他们都保持了当年一贯的勤奋和节俭,无论是在已有的媒体报道还是《商界名家》现场求证的采访中,兄弟四人的生活习惯都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一条普通的牛仔裤,陈育新可以穿三个年头还在穿,他曾因在外地出差时间太久要下属替他买两件衣服,结果以为“买便宜了”的衣服却是他平生穿过最贵的衣服还埋怨“怎么给我买了几百块钱那么贵的裤子”;刘永好在办公室只吃盒饭或者面条;刘永行最喜欢吃的是盐水煮花生;在大陆希望集团的电子研究所,那个平时最专注、生活最简单的一定是刘永言……

  如果能坚持20多年如一日,这就不是“故作清高”,也不会“不可思议”,按照一位了解四兄弟的希望高层所说的,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全都不在这些上面。尽管如此,兄弟四人必须也要主动适应逐渐与自己身份与社会地位相“匹配”的行头和做法,不然就会影响到企业的良性发展。这一点,他们已经逐渐意识到并开始“改进”:原来开普通车的,现在“被迫”换成了奔驰车;原来对外界非常低调的,现在也开始尝试和媒体进行更多的沟通……

  商业化生存:是兄弟,也是对手

  采访中记者发现,尽管早已实质上各自独立,四兄弟办事风格的差异和市场竞争带来的压力或多或少会使其中的兄弟面临面对面竞争或背靠背作战的情况。无论面临哪种情况,四兄弟似乎都能凭他们的智慧把问题解决。

  举例来说,从近年来外界关注最多的刘永行和刘永好两兄弟中,人们并不难发现刘家老二与老四办事风格的差异,但二人的商业路线与节奏又并非完全不同:几年前,兄弟二人几乎同时将投资触角伸向饲料主业之外,最近几年,这两位昔日的中国“饲料大王”很少再就饲料话题在公众面前发表高见,相反,他们的名字更多在和金融、地产、重型化联系在一起。但在2005年,两人似乎是“不约而同”地转身,重新高调杀回农牧业:在这年初,刘永好花巨资收购山东最大的饲料企业——六和集团1/2的股份,而按照十年前的约定,山东本来是刘永行的“势力范围”,刘永好率先打破十年之约,与六和组建中国最大的饲料公司,直接改变了中国饲料业的竞争格局,包括东方希望在内的一万多家饲料企业将受此影响。同年7月,新希望在2005年第二次总经理工作会议上,随即明确提出了要“打造世界级农牧业企业”的目标,并前所未有地制订出新希望农牧业未来五年发展规划纲要;仅仅过了一个月,刘永行投资1亿元在成都新都建设的饲料厂正式开业,把东方希望集团的势力直接杀到了新希望集团的大本营。同时刘永行宣布,“希望东方希望集团能得到四川市场份额的10%,未来3年至5年内在长江以南再投资建50家饲料厂。”自此,刘氏兄弟十年前的不过界之约被双方废除。2005年10月份,刘永行则在东方希望集团的总经理会上表示,东方希望将继续做强做大饲料业,该消息一度占据了东方希望网站上的头条位置,而此前的两年里,该位置几乎是集团铝电项目进展形势在一统天下。

  在外人看来,兄弟俩在对方地盘上的此番竞逐无异于“相互挑衅”,但我们并没有看到兄弟反目的场景,甚至有媒体在当时的报道中脉脉温情地引用了刘永行口头上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我们都知道这个协议迟早要破的,我让他来先破,就算哥哥让弟弟吧!”

  我们不愿意相信这完全是巧合,市场利益的驱动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十年前,兄弟二人肯定不会想到会有今天的情况,那时他们也许认为:去自家兄弟的地盘争夺市场会是一件“多么伤害兄弟感情”的事,可是今天两人都能欣然接受这一现实,不仅仅是他们各自胸怀和眼界的提升,更是作为商人逐利性的体现。早年处于最起码的生存压力,四兄弟是绝对信任的,他们并肩作战,同甘共苦;有了第一桶金后,他们各自的创业理想促成了第一次“和平分家”;在今天资本进一步充裕,野心也更强的时候,兄弟之间“狭路相逢”就注定难免。作为家族企业,刘氏兄弟当年就应该想到数十年后的家族战略,不然,遇到今天的局面肯定就在所难免了。

  和刘永行、刘永好兄弟两个在饲料市场上“明枪暗箭”的竞争不同,老大刘永言和老三陈育新单独的产业重心完全不同,两人一个更注重技术研发、颇有些与世无争的感觉,一个更像老实本分的农民,所以兄弟俩基本上没有实质的竞争,合作起来也就更加“投缘”。在两兄弟联手投资的家园国际酒店项目上,二人就是靠各自的优势解决了当年的难题:1992年,兄弟四人决定第一次产权明晰的时候,永言和育新就在南郊买下了几百亩土地,作为日后发展房地产的储备用地,2000年左右,兄弟俩共同投资10亿元,决定在美好花园前靠近机场高速的地块上建一座五星级豪华酒店。毕竟大家都没有管理酒店的经验,一开始,他们想法一致:邀请一家国际知名的酒店管理集团加盟参与管理。但在与这些管理集团接触过程中,他们才发现,对方的条件未免太过苛刻了:根据对方的成本测算方法,家园国际酒店前三年不会盈利,每年还会有上千万元的亏损,而对方只承诺在酒店盈利后享受分红,前期亏损全部由希望集团承担。

  “这种合作条件是希望集团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而且,对方提出的管理成本远远高于本地的用人成本,最后刘主席和陈总都认为:事在人为,实在谈不拢我们就自己干!”在家园国际酒店3000平米的超豪华大堂水吧,一位了解当年决策过程的希望集团中层向《商界名家》记者回忆。他们一方面派人去各地星级酒店参观学习,一方面在酒店的施工,内部成本控制上花大功夫进行方案改进,并在酒店管理上结合了两家集团公司成功的管理经验,2003年,装饰一新的家园国际酒店正式开业,管理团队和内部成本控制全部由大陆希望和华西希望自身完成,经过一番精心策划和举办高品位活动、邀请各界名人等方式,“家园”很快在成都名声鹊起,并在第一年就拿到了五星级酒店的授权,当年酒店不仅没有想象中亏损,还盈利上千万元。对从来没有涉足酒店业的大陆希望和华西希望来说,兄弟二人的并肩作战又创造了一个市场奇迹。

  现在,随着各自产业越来越大,四兄弟在一起的机会越来越少,尤其是老二永行把东方希望总部搬到上海后,更是难得聚到一起。平时,集团的董事会也更多是在电话里完成的,但每年到了给老人扫墓的清明,兄弟四人加上妹妹刘永红还是会一起到新津给父母上坟。刘家五兄妹的父母都在同龄人中受过良好的教育,这直接影响了刘家五兄妹的人生选择,两位老人已在1979年和1993年先后离世。

  刘永言和陈育新兄弟倒是因为在一处办公而经常见面,有时候,永言有了新的发明创造,往往会第一个兴奋地告诉弟弟,而陈育新也愿意与哥哥分享这种快乐。“有一次,陈总很神秘地和我讲,刘主席发明了一种新技术,可以应用在军事领域,到时候和哪个国家打仗都不怕!”采访中,王林农和记者说,当时陈育新很激动也很兴奋,仿佛那个发明也是他自己的一样。

  在生活中,老大和老三都喜欢写诗,他们经常在自家“小希望”集团的报刊上各自发表署名为“永言”和“育新”的小诗,有时两人的作品也会出现在同一份报纸的同一个版面上,可谓相得益彰。

  尽管“分家”已历时十余年,对其利弊尚不是盖棺定论的时候,但目前既有的“分家”效应是有喜有忧。

  目前“希望”四兄弟除了在饲料、食品、乳品、变频器等领域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之外,希望集团还在金融、酒店、房地产、空调、铝业、电力、化工、商贸及现代农业、动物药业、零售业等行业有所成就。到2004年,整个希望集团已经是一个超过50000名员工的庞大帝国,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下属的四家“小希望”集团每个都有数十甚至上百家子公司,遍布全国各地。

  “2005年是四家小希望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在华西希望集团,1992年就加盟希望集团的王林农告诉《商界名家》记者,在2005年,大陆希望正式锁定盐化工产业作为集团的主要产业之一,在其多年来传统电子产业的基础上有了突破;刘永行投资的电解铝项目尽管前期费尽周折,但总算正式投入生产,确定了东方希望的第二主业;华西希望在这一年加大了管理制度创新,新品牌的推进工作取得突破;老四永好重新确定了新希望“打造世界级农牧企业”的战略方向,提出未来五年在农牧业的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

  现在看来,刘氏兄弟当年“人人想做老板”的“分家”决定让希望集团迅速扩张,但也使得四人走上了四条不同的产业道路,产权明晰的结果让今天的“希望系”已经演变成了四个完全独立的法人单位,不再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集团公司。仅就四兄弟涉足的产业规模来说,单个产业似乎还难成气候:“希望”饲料目前已经占据国内超过10%的市场份额,但距离当年要为中国饲料在全球“拿金牌”的目标还相去甚远;“美好”系列食品尚未走出西南地区,而四兄弟涉足的房地产业务,在成都本地也只能排在前十行列;新希望和华西希望在参股民生银行等金融投资上斩获颇丰,但每年的收益已经趋于稳定,难以形成强势利润增长点。

  如今,曾经意气风发共同创业的兄弟已经不再年轻,兄妹中最大的刘永言已步入花甲之年。尽管如此,他们丝毫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更不愿意外界关注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据《商界名家》记者了解,兄弟四人的后代中,只有刘永行有一个儿子刘相宇;刘永言的女儿在大陆希望集团作财务工作,女婿陈斌是经济学博士,1995年下海和刘永言创办大陆希望,目前是大陆希望集团总裁;陈育新有两个女儿,都在国外工作;刘永好有一个20多岁的女儿刘畅,目前是南方希望集团的法人,但据介绍也不负责具体的企业管理工作。对于自己的下一代,兄弟四人都观点相近:子女可以进董事会,但没有管理能力肯定以后不能做董事长,他们共同的愿望就是“做百年希望”,至于将来由谁来继承,那不是主要问题。目前除了大陆希望,另三家“小希望”都由职业经理人打理,而在华西希望采访时,《商界名家》还注意到,陈育新已经开始在企业内部开辟“特区”,对高级人才给予股权激励,不再把华西希望的股份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必要为四兄弟担心并提个醒。

  “未来一、二十年,四个老总肯定是不会退休的。”在华西希望集团,接受采访的一位知情者这样向《商界名家》记者“担保”希望在下一步的稳定性。在记者看来,这对要致力于“做百年家族企业”的希望集团显然不能算是可靠的保障:在希望创业之初的十多年,兄弟四人不管是能力还是在企业运作中,都能达到相对的一致和互补,正因如此,“希望”从中国千千万万个养殖场中脱颖而出,到1995年发展成“中国500最大民营企业第一名”。然而,四人牢固的合作关系也正是在这一年正式宣告结束,“希望系”开始走上了四个当家人的“战国时代”,经过10年独立成长,“小希望”的个性正趋于多元,但这种越来越强的个性也正成为希望集团协同走下去最大的障碍。今天的兄弟四人,早已不是当年仅凭一腔热血的知识青年,20年的企业家职业化成长已经不可能让他们回到原点,但“希望”的事业是要一直延续下去,20年后、50年后,没有了创始人的希望集团还能否一直向着“百年”的目标前行?即使在四兄弟的有生之年,因为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四小希望还能统一在“希望”旗下,但他们前期沉淀的“希望文化”还能统一多久?单就目前“大希望”的管理模式,由于权力的平衡缺少制度约束,已经有不乐观的市场因素开始出现。这不仅是摆在刘家四兄弟面前的难题,也是中国

家族制企业发展中的难题。

  如果没有“分家”,今天的希望集团会是怎样?在采访结束时,这个临行前曾困扰记者多时的问题忽然变得毫不重要:现实中存在的只有已经发生的,没有“如果”,更没有回头路。一定程度上,历史正是由这些不知道会有什么结果的未知数一直走下去,每个脚印都是代表自己个性符号的人生战场,而刘永好四兄弟已经走的和现在走的,正是一条这样的路。(文章代码 110060901)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