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把研发中心外包给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3日 12:01 《环球企业家》杂志

  文思创新看起来“无所不能”:除了为客户开发软件,还负责办公室装修和人员招聘

  文·本刊记者 汪若菡

  文思创新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有着典型的“非中国”公司的气质——位于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的总部办公楼是简洁的包豪斯风格,室内采光良好,墙上挂着巨大的世界地图,会议室用文思分公司或主要业务所在的全球各大著名城市的名字来命名,偶尔听到他们开电话会议的人一时会很难分清自己身在地球的哪个角落:在北京、东京、西雅图、不莱梅等会议室的员工同时在线,工作语言有时是中文,有时是英文或者日语,一幅典型的全球化公司办公的场景。

  和其它从事单一软件产品开发的外包公司不同,文思“承包”的是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从建立到运营的全过程。就在2006年3月,文思从印度软件巨头Infosys抢下的TIBCO中国研发中心项目正式启动,这是这家美国软件公司首次将研发外包由印度转向中国。

  这种战术的第一次成功运用发生在2004年8月,文思与此时尚未被Oracle收购的仁科签署协议,以BOT(建设-运营-移交)的方式为仁科兴建中国研发中心。小至办公室

装修、人员招聘,大到项目营运,文思负责仁科所有主营产品的开发和测试,然后根据合同再把成果转回给仁科。兼任仁科中国科研发中心总经理的文思执行副总裁吴建解释说,在仁科被甲骨文收购之前,他和研发中心是直接向其总部汇报并进行核心产品的研发测试工作,收购之后这个情况也没有发生变化。“仁科看中我们的是综合能力,比如对中国市场的把握,规范化的质量体系,成熟有效的招聘流程等”。

  这种“交钥匙”的交付模式也是文思在2005年被微软挑中成为MSN项目合作伙伴的原因。是年年初,微软开始让中国的合作伙伴也加入到自己本地化的项目里。文思抓住了这个机会,它为微软项目在上海建造的实验室是全球第一个可以联线到微软核心网络的非微软实验室,而且同样的“戒备森严”。在那里,会议室要么根据美国自然奇迹命名,比如黄石公园、大峡谷等,要么与美国白宫的著名的办公室同名,俨然已经与微软帝国接轨。这是微软在全世界第一个完工的与微软网络全面对接的非微软实验室,接下来才轮到印度及中国的其他公司。文思因此做到从微软总部直接拿订单,而且还有20位工程师直接在西雅图微软总部工作。

  1995年,文思以30万元人民币起家;2005年,文思营收达2000多万美元,2006年预计超过3000万美元。做到这一切,文思用了10年时间。谁会想到呢?1995年时,文思现任董事长兼CEO陈淑宁还只是长城电脑公司的一位软件工程师,当IBM提出让长城做一个软件外包的项目时,沉醉于硬件销售高利润的长城并没有将此当一回事。陈淑宁觉得这是个机会,就成立文思接下了IBM的单子:为IBM最早的

操作系统OS/2做汉化。

  2001年后,文思开始认真研究印度软件业崛起的模式。之前,文思所接的外包项目大多是软件汉化,但此时,他们意识到,软件汉化的利润会越来越低,于是决定转型,开始做真正的软件开发服务。按照陈淑宁的理解,“机会”就是,文思这样的公司可以为跨国公司提供两块服务:第一块是所谓的成本压缩,文思甚至能做到比印度同行还低20%左右;第二块就是离岸的软件研发外包服务,比如微软的MSN项目,通过MSN可以发短消息的功能就是文思帮助微软开发和测试的。

  从2002年开始,文思以每年超过100%的速度增长,2005年,文思吸引到DCM和联想投资的首轮风险投资1000万美元,今年4月,文思又获得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DCM和联想投资三家数千万美元的资金注入。除了应用于人才培训外,文思还计划在国内和美国、日本寻机并购两到三家做IT服务的公司。2005年,文思曾并购两家小公司,其中以100万美元并购联信永益后,仅一年时间,后者就达到600万美元的营收规模。(8099)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