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轿车 痛并快乐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3日 19:15 《中外管理》 | |||||||||
宝马离中国汽车有多远?似乎很远……但距离产生美,也催生冷静的思考。审视外企,剖析豪强,为的就是借鉴外企,学习豪强。最终以“加速度”提升我们自己。 如果说:作为全球豪华车代表之一的宝马,在为飞速旋转的“螺旋桨多装一个加速器”;那么作为全球范围内发展最快的汽车消费和制造大国,中国汽车业似乎也装上了加速器。
但与老牌的汽车工业强国德国相比,中国汽车企业的差距还相当大。应该说,中国汽车人并不缺乏向“师傅”们学习的真诚,但是,“师傅”又是否愿意教“学生”念“真经”呢?如果说,在中国实施多年的“以市场换技术”的汽车工业合资战略至今乏善可陈,那么中国汽车企业的前途何在?“中国汽车”只能在德、日、美、韩等国后面亦步亦趋? 差距的差距 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施润博的回答也有点像外交辞令:“学习是不断进行的过程,不光是中国人向德国人学习,宝马也向中国学习了很多东西。全世界汽车工业是个大家庭,大家应该并正在相互学习。我奶奶告诉我,如果我停止学习,那我就死了。每个人如果坚持学习,就总能从别人那里学到很多东西。至于中国,应该从设计和美学方面学习不同文化的长项。随着全球化的采购,汽车技术方面越来越同质化,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走向文化层面,这是我们必须看到的。” 但中国人并不这么看。 张先生和李三都自称对中国汽车企业“爱之深则恨之切”,感情很复杂。张先生对中国汽车企业的现状表示了很深的担忧:“中国和德国在汽车领域的差距主要还是技术差距。中国一些汽车企业如果不摆脱急功近利的心态,只停留在对外国著名品牌的模仿上,终究是不能打造出经典品牌的。由于在研发上的投入不足,致使有些企业的设计水平低下。这样设计出来的产品没有底蕴,缺乏灵魂。而国外著名汽车品牌无不有自己的灵魂,无不是经过长期脚踏实地干出来的。当然,投入也需要量力而行,这有一个过程。” 至于如何学习外国著名品牌技术和经验,李三认为:可以从做著名品牌的零部件供应商,以及做合资企业的管理者这两个角度慢慢积累。 宝马在全球选择供应商的标准是相同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宝马汽车在全球的质量是相同的。截至目前,华晨宝马在中国内地的一级零部件供应商已经有46家,今年预计再增加37家,到2007年年初总数达到83家。而2007年宝马在中国国内的采购额预计将达到25亿元。 另一方面,在华晨宝马的高层管理团队(加上专家)中,外籍人士有近50人,而华晨宝马的总人数是2200人。施润博也表示:“管理人才的本土化是长期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需要德国人来帮助搭建管理架构,把程序理顺,而一旦中国人掌握了这些东西后,外国人就撤回去。”应该说,著名品牌不得不实施的本地化战略对中国汽车业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希望与隐忧 如果说张先生和李三对中国汽车业发展现状的意见比较感性的话,作为行业协会的专家,荣惠康的关注面相对宏观,他对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前景也比张、李二人乐观了许多。毕竟,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发展汽车业已经有100年左右时间,而中国在1987年还在争论该不该上轿车。此后,中国的轿车才真正开始发展。 事实上,由于建国后中国曾长期倾向于发展载重车和客车,所以中国在载重车和客车上的实力并不比外国差。据2004年统计表明:按品牌划分,在中国市场,国产品牌在载重车和客车两个领域所占的比例分别是94.2%和95.2%,国产轿车所占的比例比较小,仅仅是18.4%。因此,与国外比,中国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轿车领域,而轿车领域的差距又主要体现在核心技术上。 即便如此,国产轿车近年来取得的成绩也足以增强中国人的信心。比如:奇瑞才投产5年,现在的销量已经排名全国第七,自主品牌数量已经达到11个。到2010年,奇瑞将达到100万辆的产销规模,届时出口将占到产销量的40%。同年,一汽将达到200万辆的产销规模,其中一半将是民族品牌。 荣惠康也认为:在目前阶段,“模仿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走过的一段道路”。纵观日、韩两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史,它们也是将别国先进技术(除有效专利以外)作为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来进行继承的。 说到“日韩模式”,石章强认为:“日韩模式”就是“成本控制+适度模仿创造”,“创造”是其中的关键。这是发展中汽车工业国家最无奈同时也是最有效的生存发展之道。在中国,奇瑞也是这条路线的演绎者,由此也成就了奇瑞2005年近20万辆的销量。 但是,市场格局目前也在发生转变,国产车的比较优势正在慢慢消失。因为,经过一轮轮价格战,合资企业、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价格与国产车的差距日益缩小,而其品牌含金量又高于国产车。 与此同时,原来国产车赖以生存的单点突破机会也正在消失。当今汽车市场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空白点了,克敌制胜靠的不是某个小分队或某款武器,而是军队的整体战斗力。换句话说,以前奇瑞等国产车可以采用“以点突破”的游击战术来打开市场,但现在它只有“整体突破”、“系统突围”一条路可以选择。而要形成整体战斗力,国产车必须制定一个整体性的发展战略,其中包括:品牌战略、产品战略、渠道战略和服务战略。而首当其冲的则是产品战略,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提升自主研发的能力;二是科学的产品规划,这一点恰恰需要引起国产车的注意。因此,国产车应抛弃那些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做法,集中精力开发自己所擅长的中低端轿车产品。同时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品质,逐步再向中高端发展。在这一方面,韩国现代提供了最具参考价值的经验。在中国市场上,现代卖得最好的车型是10万元左右的伊兰特。 另一方面,大步走向海外市场是中国本土汽车企业的必然抉择:一方面,它可以避开国内车市最惨烈的竞争;另一方面,“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将成为本土汽车企业攻占海外市场的最有力武器。 值得引起足够重视的是,《“十一五”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初稿已经出来,正在进入深入征求各方意见阶段。《纲要》包含指导方针、目标、具体实施办法和推展步骤等方面,全面而实际。总之,中国必须从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变为汽车工业强国。 2002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日本丰田、本田、铃木、日产、东京大学、爱知大学、龙谷大学、现代文化研究所合作,在中国调查了各种所有制汽车企业54家,后来得出一个结论是:20年前的日本家电曾统治中国市场,但现在中国家电企业已经绝对控制了中国家电市场。汽车企业一定还会走家电的路,20年后的中国汽车业不可小觑。 但是,我们或许更应该警惕的是:20年后的中国汽车业应尽量避免复制家电业的老路。因为众所周知,中国家电企业在核心技术上的掌控力仍然明显不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更关键的是:“他山之石”,如何“攻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