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革命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2日 20:59 周末画报财富版 | |||||||||
BBC REVOLUTION 马克·汤普森:改革路上永不妥协 作为全世界公共广播的楷模,
BBC的员工大罢工和管理层震荡牵动着人们的心。 铁血总裁汤普森掀起的改革风暴席卷了BBC的每一个角落, 以更敏感的商业触觉冲淡官僚气息。 在商业化与专业化的持续碰撞中, BBC如何坚守84年基业奠定的宝贵精神遗产, 让大众始终投下信任的一票? - 撰文:关筱毅 在伦敦的西部,矗立着一座气派的大楼,在朝阳的照射下“BBC”三个金字招牌在大楼的正面闪闪发亮。作为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的总裁,上任近两年的马克·汤普森(Mark Thompson)除了假日和出差外,每天都能看到这熟悉的场景。他的车子穿过围绕在大楼四周的警戒线,驶进了这座赫赫有名的、作为BBC总部的媒体制作中心。在BBC命运动荡不安的几年来,这里屡次成为BBC员工表达意见的一个舞台,在此上演的一幕幕在汤普森的脑海里仍然历历在目。 2004年1月底2月初,汤普森的前任、深受员工爱戴的BBC总裁格里格·戴克(Greg Dyke)因为受到整个英国社会关注的“赫顿报告”而宣布了辞职。戴克辞职后,在BBC的伦敦总部外,在风雪交加的马路上,BBC员工含泪举着“请戴克回来”的牌子,很是凄凉。在不远处的书报摊上,《每日电讯报》被放在显眼的位置。几千名BBC员工自己出钱刊登了整版广告,支持辞职的戴克。广告写道:“格里格·戴克代表了勇敢、独立和严密的BBC新闻报道,BBC的新闻报道在寻求真相时无所畏惧。”“我们坚信BBC寻求真相、调查事实的决心不会退缩……格里格激励我们制作出最高质量和最佳创意的节目。”广告附上了所有支持戴克的BBC员工的签名。 然而事隔一年多,同样是针对他们的总裁,BBC员工却因为裁员问题在大楼前向新总裁汤普森点燃了激烈的战火。 将裁员进行到底 2005年5月23日,BBC上万名记者和技术人员在工会的带领下进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罢工在英国时间23日凌晨1时开始,持续24个小时。罢工的目的是要抗议汤普森3月份宣布的大规模裁员计划。该计划将持续到2008年,旨在裁减约6000名员工,以节省3.55亿英镑(6.5亿美元)的开支。这场BBC员工与管理层的拉锯战打了整整一年。自2006年3月以来,BBC工会的罢工威胁再度甚嚣尘上,以下具有戏剧性的一幕随时可能再现。 在BBC总部的入口处,群情汹涌的罢工队伍自发形成了一道罢工线,高举标语横幅,高喊口号。甚至还有部分罢工代表手持数码相机威胁欲越过罢工线进入公司工作的员工,禁止他们进入播音室工作。几乎所有部门的员工都参与了罢工,而继续上班的人主要是管理层、合同工和自由撰稿人等。 在演播室里,更令人吃惊的一幕也正同时上演。23日BBC的新闻节目类似上世纪70年代那样朴素的风格,即只有一个播报员、一张桌子以及一台摄像机,因为技术人员、制图人员以及多数摄影师都罢工了。而那个播报员很可能是被临时抽调过来的BBC高管,因为BBC新闻栏目的“名嘴”采取了“停播”的示威方式。BBC下午1时、6时以及晚上10时的整点电视新闻节目都被压缩到5到15分钟。更多的频道无法正常工作,因而一些节目不得不采用事前录制好的备用节目临时播放。“很遗憾由于今天早上的罢工,我们不能继续为您播出即时新闻。”BBC四套的播音员如是说。甚至连伦敦市长也站到了罢工者的一边,而他表示支持的方式就是拒绝接受BBC继续工作的员工的采访。毫无疑问,这次罢工对BBC的声誉和收视造成了无可挽救的负面影响。 然而BBC员工造就的高压气氛却被总裁马克·汤普森一句“这是值得付出的代价”而轻描淡写地化解,他铁腕整饬BBC的决心几乎丝毫没有动摇。汤普森领导的管理层态度极其强硬,只答应与工会进行“咨询”,而拒绝与之“谈判”。BBC发言人在接受法新社记者采访时说,罢工将不会改变我们对未来的设想以及公司欲实行改革来创造更多资金进行项目投资的计划。 2006年BBC的目标裁员人数为1000人,其中的大部分已经通过自愿的方式实现了。但剩下的50人则由管理层发信通知,在4月1日后开始执行。而在未来的12个月内,BBC将启动另一个接近2000人的裁员计划。可以想象的是,BBC管理层与工会如果没有达成新的协议,新一轮的冲突将会一触即发,届时罢工的一幕将可能重现。 事先张扬的野心 2003年的时候,BBC与英国政府在出兵伊拉克问题上发生了重大分歧。由BBC记者发表的一篇报道导致卷入其中的英国国防部武器专家凯利自杀身亡。负责独立调查的赫顿法官,在2004年1月28日公布了调查报告的结论:BBC的报道“没有事实根据”,并要就此事向公众道歉。此后的两天之内,BBC董事会主席戴维斯和总裁戴克双双辞职。 谁将成为戴克的继任者?这绝对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到了当年5月21日,戴克和理事会公布了他们的选择:曾经在BBC工作了23年,时任BBC竞争对手商业电视台第四频道(Channel 4)总裁的马克·汤普森。 汤普森,一个中产阶级的白人男性,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于牛津大学,待人友好,充满智慧、自信,良好的分析能力和政治家般的谈吐。但这些都不足以成为他胜任BBC总裁的理由,因为在BBC里面这种人才比比皆是。他的主要竞争对手、在戴克辞职后担任代理总裁的马克·拜福德(Mark Byord)也具备这样的条件。汤普森的最后成功,不仅在于他是从BBC成长起来的,而更在于他总能在BBC以外的地方大展所长。每一个英雄或枭雄的崛起都离不开一个让他们从幕后走进台前的契机,对于汤普森来说,这个时刻出现在1997年的剑桥。 在剑桥,每年都会举行由皇家电视协会所主办的一连三天的会议,届时整个英国电视业的高管们都会齐聚一堂。不幸地,这年原本代表BBC的发言人却因为在会场吃了一颗坚硬的“太妃糖”而弄伤了牙齿,被送到了牙医那里治疗。10分钟后,观众们看到一个高个子的年轻人,穿着一件好像从抽屉底翻出来的绿色“玛莎百货”外套,代表BBC进行了20分钟的即兴演讲,声情并茂地描述了BBC对他意味着什么。他把BBC的节目比喻为饱含着自豪的艺术品,就像是家庭里自制的食物。那绝对是一场给观众留下非常深刻印象的演讲,也让坐在台下的戴克记住了汤普森。他赞叹地说,如果有谁在仅仅10分钟的准备时间里就能发表那样的一篇演讲,那他就是一个难得一见的天才。汤普森的成功,早于剑桥的那个下午就已经打下了基础。 在汤普森成为BBC的总裁以前,BBC曾被约翰·伯特(John Birt)和戴克两任管理风格截然不同的总裁领导过,结果他成为了唯一一个在两任总裁手下都能平步青云的管理者。在伯特管理期间,汤普森以创意取胜。平均每两年,他就从一个高级编辑职务晋升到另一个:从《9点新闻》的主编到《大全景》(Panorama,新闻调查节目)的主编,从特写组的领导到实况组的领导。到了1996年,他成为了BBC二套的管理人。汤普森开始为一直以严肃的新闻和实况节目著称的BBC2注入了更多娱乐的元素,由他主导的一系列现场表演节目、情景喜剧和智力竞赛都为BBC2赢得了很高的收视率。 到了戴克时代,BBC掀起了一股商业化的风潮。戴克为了令BBC1重夺收视率冠军的宝座,不惜与其他的商业电视台展开了激烈的收视大战,甚至要开设数字服务与默多克的天空卫视一较高下。在这种情况下,大振BBC2收视的汤普森更是获得了重用,被提拔到电视总裁的位置。 然而到了2002年3月,汤普森却突然离开BBC转投经营不善的竞争对手第四频道担任总裁。有人认为,汤普森职业生涯的每一步、包括这次转投第四频道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目标就是要成为BBC的总裁。在第四频道期间,汤普森曾拒绝了申请获得公众资金的机会,被很多人解读为他不想影响BBC的利益,为日后重返BBC做准备。就在戴克下台后,BBC总裁一职悬空的时刻,汤普森与第四频道的董事会主席卢克·约翰逊(Luke Johnson)一起出席了新闻发布会。他看起来紧张不安,当被记者们追问“你会不会拒绝出任BBC总裁的邀请”时,汤普森回答:“会,我会拒绝来自BBC的任何邀请。”事实上,据说除了约翰逊以外,现场没有一个人相信他,约翰逊是媒体界的新人并且不熟悉汤普森以往的历史。的确,不久之后汤普森就彻底反悔了。 铁血改革 对于BBC的员工来说,新任总裁汤普森不像戴克,戴克喜怒皆形于色;也不像再前任的约翰·伯特,伯特处事的逻辑虽然过于凌乱,但起码是可以预测的。当戴克和理事会宣布了对汤普森的任命后,BBC内部弥漫着一股不确定的气氛。在BBC的内部杂志上,一个白纸黑字的大标题是:“戴克意欲何为?” 倒不如说,他们对于汤普森意欲何为心存疑惑。在他们眼中,汤普森无疑是一个智力超群的人,并且喜欢在高级的论坛上与所有人分享他对于广播业和媒体的一套哲学。可以肯定的是,他很快就会将这些构想在BBC的身上实践,具有八十多年历史的BBC,已经处于重大改革的前夜。 自1926年英国政府将BBC国有化之后,BBC开始成为为大众提供文化、道德和服务的一个公共机构。具体表现在它的运作受到《皇家宪章》(Royal Charter)的制约,这一宪章根据相应的历史情况每10年进行一次调整,它是规定BBC的发展和节目范畴的基本章程。另一方面,BBC的全国性和地方性广播电视机构均不得接揽广告,其资金是通过向观众征收执照费来获取的,所以它不必像其他商业电视机构那样承受着巨大的市场压力。但近十多年来,随着商业电视台的兴起,给英国电视业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变化,BBC饱受用户流失之苦。虽然BBC仍然带有浓厚的“国企”色彩,但已经在商业化运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汤普森上任后首当其冲地面对的问题是,当时的宪章将于2005年年底到期。新宪章制定期间,通常也是BBC大兴改革之风之时,这也给汤普森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遇。汤普森在第四频道的经历让他意识到,在一个商业化的世界里,BBC是如何受到重重保护而不必面对残酷的现实的,于是在他上台后即表示要针对BBC的官僚味进行一系列改革。他认为BBC工作效率低下,管理部门冗员太多,必须通过裁员节省资金,将节省下来的经费全部投入节目制作,同时简化整个机构的运作程序。而新技术已经使得节目制作的成本大大降低,因此BBC可以裁去一部分节目制作人员。另外,改革计划中还包括将提高外包节目的比例,以及让一些项目实现部分私有化。 汤普森的改革中甚具争议的一项是,不惜花费6亿英镑在英格兰北部城市曼彻斯特重新打造一个节目制作中心,让很大一部分员工迁出伦敦,以便在新闻报道上实现南北平衡。汤普森指出,BBC逐渐沦为英国南部中产阶级白人的喉舌,而忽略了对广大经济相对欠发达的英格兰北部和苏格兰地区的关注。把庞大的制作中心移到北部,有利于其他地方的受众在经济和文化上受益。 与戴克作风迥异的是,汤普森主动向以前争得头破血流的商业电视台伸出了橄榄枝,不但极力推动BBC与前任东家第四频道的合作,还计划把英国最大的商业频道ITV和规模较小的第五频道也纳入合作伙伴的范畴。这对于经历过戴克时代的各方人员来说,几乎是“难以想象”的180度大转弯。 为了表达破釜沉舟地改革的决心,汤普森主动提出了下调管理层薪金:管理层所得奖金与表现的挂勾系数从30%下降到10%,他本身的收入将会由此减少高达13.5万英镑。在给员工的邮件中汤普森写道:“在大幅裁员的时刻我感到接受奖金是不正确的。”根据BBC发表的2004~2005年的年度报告,整个管理层的奖金从54.6万英镑减少到32万英镑。自动减薪为汤普森挽回了不少分数,但他娴熟的“政治家”作派更好地体现在与英国政府的对话上。 商业化VS.数字化 戴克下台前后,BBC与英国政府间的关系跌到冰点。可是汤普森上台未够两年,BBC已经与英国政府展开了一段新的蜜月期。 从2005年3月公布的新《皇家宪章》来看,政府同意BBC在今后10年,也就是2007年~2016年,有权继续向英国公众征收电视执照费。今年3月14日,英国政府进一步公布了有关BBC未来10年发展方向的白皮书。里面提到的建议,如“娱乐节目应成为BBC核心板块”、“把世界带到英国、把英国介绍给世界”、“建设数字英国”和“反映英国的国家、宗教和民族多元化”等等,显然与汤普森目前在BBC推行的战略不谋而合。 BBC早于1994年即在伯特的领导下成立了一个名为BBC环球公司(Worldwide Limited)的全资附属商业分支机构,目的是协调开拓BBC的一些商业活动:电视、出版、产品特许,互联网以及互动媒体服务,以提高BBC节目以及出版刊物的价值,并把所得资金重新投入公营广播中去。遗憾的是,在过去几任总裁的手下BBC环球都未能大展拳脚。 汤普森上任后,对原来在BBC从事财务工作的约翰·史密斯(John Smith)寄予了厚望,让他担任BBC环球的CEO兼BBC的COO。史密斯通过出售部分BBC环球旗下杂志和取消亏损节目,削减了900万美元的成本。而BBC环球最有利可图的部门电视销售部,在截至2005年7月的财政年度通过向海内外发售各类电视节目赚了570万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50万美元,尤其是在欧洲、中东、非洲和美国的生意特别火红。该财政年度BBC环球销售额增长了7%达到12.7亿美元,利润也翻了两倍达到9900万美元。 汤普森已经为这家独资控股的商业分支制定了更为积极进取的发展计划,甚至可能借贷高达3.5亿英镑的资金用于收购和投资。今年BBC环球的目标是要将其利润增长至13000万美元,这一方面要依靠新媒体销售获利,如视频点播和一个由广告支持的网站;另一方面继续拓展海外市场,包括在印度推出卫星电视服务,在美国推出学前儿童频道,以及“大规模拓展”其海外杂志系列。 BBC在数字化的路途上同样高奏凯歌,网站bbc.co.uk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BBC新闻网站是全球访问率第六高的新闻网站,紧随Google新闻之后。今年1月,有820万人次在其在线广播播放器上收听了1700万小时直播和点播节目,几乎比2005年1月收听的900万小时翻了一倍。 汤普森并不满足于现有成绩,他致力于为BBC的网站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培养收费播客市场,即听众可以借助软件及时地从网络上下载所订的广播节目数据信息,然后把节目下载到iPod等MP3播放器。在节目储备方面,BBC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它的节目库包括了逾40万小时的电视节目内容。同时,BBC与法国维旺迪环球(Vivendi Universal)旗下的环球音乐联手,把它音乐视频和广播资料库中与环球艺人相关的内容制作成下载内容、唱片和DVD。 在这个过程中,BBC押宝于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软件——将于今年推出的互动式媒体播放器“MyBBCPlayer”。观众有了它就可以在7天的时段内点播下载BBC广播节目。同时,BBC在过去两周里就已开始与ITV合作“组播”(multicasting)试播,观众可以在互联网观看正在播出的节目。 汤普森每天都会花大量时间收看或收听BBC的节目。与普通观众一样,他只要发现不满意的节目,就会立即打电话进去投诉:“你们真的能确定这个报告是正确的吗?”汤普森强调:“我干预广播事务是因为我喜欢它,并且对有关它的一切都有强烈的观点。”这个被形容为“连DNA里也排列着BBC字母”的人正为保持BBC高素质的广播节目耕耘一片更健康和肥沃的土壤,在通向这个目标的路上,他将永不妥协。 商评: BBC商业化,是谁动了谁的奶酪? 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丘吉尔曾经说过,20世纪英国人对世界的最大贡献就是英国广播公司(BBC)。无论此言有多大夸张的成分,但BBC作为全世界公共广播的楷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每次BBC带有商业化意味的改革都会在英国社会,乃至世界的媒体界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和激烈的辩论。商业化,对于每一个公共服务广播机构来说,都是一个既现实又敏感的话题。 公共服务广播机构,顾名思义,就是为大众提供文化、道德和教育服务的一个公共机构,以公共资助纠正市场失灵的部门。但在1922年BBC的前身成立之初,不过是6家大无线电广播器材制造商为了推销广播器材,联合起来组成的一个商业性组织。1926年,基于广播电视频谱资源的公共性和稀有性,英国政府最终将BBC国有化。BBC第一任总裁约翰·瑞斯(John Reith)的理想,是使广播服务超越利润和娱乐的局限,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社会性的节目体系,并使它免于商业公司和邮政部门的控制。 二战时期BBC的影响力空前高涨。在纳粹德国的轰炸机在伦敦市上空狂轰滥炸的时刻,BBC播音员那沉着而浑厚的男中音总是以一句“这里是伦敦”为开场白,来鼓舞英国人击退外敌的士气,也给饱受战乱创伤的人们以最大的慰藉。从此,BBC确立了“客观、公正、全面”的新闻原则,它的风格沉着、细腻、严肃、专业,并且已经形成了时事节目、纪录片和生活方式节目的特色专长。在成立后的三十多年时间里,BBC在英国广播界独步天下。 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撒切尔夫人为代表的新自由派上台执政以后,强调市场逻辑、反对国家干预,在广播电视领域则主要表现为自由化、商业化和“非规则化”三个方面。新兴的商业电视台,如ITV,Channel 4,Channel 5和以默多克的B Sky B为代表的有线电视频道随即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他们的节目同BBC保守、矜持的作派相比可谓风格迥异,并从BBC那里抢夺了大批观众。 与商业电视台相比,BBC一直坚持不打广告的原则。从经济的角度看,无论是对BBC还是希望扩大影响力的商家而言都是巨大的损失。电视节目制作是一项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的投资,而BBC运作经费的来源电视执照费的增长受到很大的制约,远远落后于成本增长的步伐。现任总裁汤普森曾经建议执照费按照通胀的增长调高2.3%,就马上遭到了社会巨大的反对声音和政府的否决。BBC商业化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但如何在商业化的同时保留BBC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成为了困扰BBC总裁们的难题。因为从美国的经验可以看到,广播电视过度商业化使煽情主义成为主流,反而导致了观众更少的选择权和降低了节目的素质。 1992年上任的BBC前总裁约翰·伯特首开商业化先河。在面对越来越缩小的市场份额,伯特坚决将原来那种他称之为“爬行动物般命令经济制度下”的BBC推向国内市场,进行了组织和机构改革,重新进行服务定位、设计节目主题、把握商业管理和公司事务的方向,确立新的跨国发展目标。他的接班人戴克上任后,随即把BBC卷入了一场与商业电视台的收视竞赛中,但他也信誓旦旦地说,BBC不屈从于政治压力和“媚俗的市场需求”,不是讨好观众,“我们要让公众知道,BBC不是星巴克咖啡连锁店,更不是可口可乐,它所报道的新闻不是可以任意出售的商品。” 到了现在的汤普森时代,改革的重点放在了致力于让BBC传统上所承担的一些责任化解在一个完全商业化的环境中来运作,比如将BBC的一些部门出售,提高向独立制作人外包节目比例,或者同一些商业伙伴建立合资公司。另一方面把从裁员里节省下来的钱投入到高质量的新闻、时事节目中去,优化有限的资源配置。同时大力扩展海外市场,如重金投入BBC阿拉伯语频道,打造BBC品牌的商业价值。“认真地娱乐”,特别是购买很受公众欢迎的运动比赛转播权,则是英国政府透过今年3月14日公布的白皮书提供给BBC的建议。 但从商业电视台的角度来看,公共服务广播和商业广播之间日益模糊的界限令他们苦不堪言。当他们更多地为广告下滑挣扎求存、为寻找风险投资而疲于奔命的时候,BBC却能坐享稳定的执照费收入,令这些竞争对手们明显地感到BBC拥有不公平的优势。去年夏季,BBC将贝多芬的所有交响乐在网站上免费提供,遭到古典音乐唱片公司群起攻之的同时也令竞争对手们不寒而栗。随着强大的BBC在商业化的路上渐行渐远,是否也意味着商业广播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扼杀?这一次,英国最大的商业频道ITV给同行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选择与BBC合作,而不是以卵击石。 BBC至今仍然在商业化和专业化的微妙平衡中小心翼翼地走着钢丝。如果有一天BBC成为只有少数知识精英收看的小众电视,又或者与商业电视台的节目如出一辙造成没有必要的资源竞争,那么它还有没有理由从公众那里获得如此之多的执照费?毕竟电视执照费是由英国民众支付的,不是英国政府,他们才是拥有最终决定权的“上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