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管理 > 正文
 

成功的共同模式:创造并占领蓝海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4日 14:48 《管理学家》

  在开创蓝海的紧迫性背后存在着若干推动力量。日益加速的技术进步显著地提高了产业生产率,使厂商大规模提供产品和服务成为可能。这就导致产业数量的增加,以及供大于求情况出现。全球化趋势使情况进一步复杂化。随着国家和地区间贸易壁垒的消除,以及产品与价格的信息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递,封闭的市场与对垄断的庇护逐步消失。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同时,供给在持续上升,但是没有清晰的证据表明全球范围内的需求在上升,而且统计数据显示,许多发达国家的人口数量在下降。

  以上情况加快了产品与服务的流通,使得价格战愈演愈烈,利润空间不断收窄。最近关于若干美国行业品牌的研究证实了这一趋势。研究显示,就主要产品和服务种类而言,品牌在总体上变得更加趋同,公众在选择时更加注重价格因素。人们不再象过去那样,选择洗衣粉非得用汰渍;一旦佳洁士促销,他们也不再非坚持用高露洁牙膏,反之亦然。在过度拥挤的行业内,无论在经济高涨或萧条期,细分品牌都变得愈加困难。

  所有这些情况显示,20世纪的管理战略与方法所赖以存在的商业环境正在加速消亡。随着红海竞争变得日益残酷,管理者必须改变当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习惯模式,向蓝海转型。

  从企业、行业到战略行动

  我们可以重温《追求卓越》以及《持久生存》。《追求卓越》这部畅销书出版于20年前。然而,在该书出版的两年内,该书所调查的诸多企业就已经湮没无闻:包括Atari、Chesebrough-Pond’s、通用数码(Data General)、Fluor、国民半导体(National Semiconductor)等。正如《先进管理》所记载的,在该书出版的5年内,该书所列出的样板企业中,有2/3的企业从行业领头羊的地位上的位置上跌落。

  《持久生存》一书步前书的后尘。该书指出,“有远见企业的良好习惯”有助于企业在长期保持卓越绩效。为避免《追求卓越》一书的缺陷,《持久生存》一书把研究范围扩大到企业的整个生存期间,其研究对象仅限于生存40年以上的企业。《持久生存》同样成为畅销书。

  但是问题再次出现。根据最近的检验,《持久生存》所推崇的一些有远见的企业的低效率逐步曝光。正如最近的《创造性破坏》一书所描述的,《持久生存》所列出的部分样板企业的绝大部分成功来源于整个行业的优势而非单个企业自身的绩效。例如,惠普符合《持久生存》所提出的长期征服市场的标准。事实上,在惠普征服市场的时期,整个计算机硬件行业整体景气良好。更进一步看,惠普甚至并未成为行业内的竞争优胜者。通过该事实及其他实例,《创造性破坏》质疑是否存在能持续征服市场的所谓“有远见”的企业。此外,我们都目睹了日本企业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早期全盛阶段的“革命性”战略到绩效停滞乃至滑坡的过程。

  如果可持续的高绩效企业根本不存在,或者一家企业在某个阶段辉煌而在另一时期判断失误,则该企业不宜作为探寻高绩效根源和蓝海拓展的基本分析单位。

  历史同样证明,在某个行业规则和边界尚未确定时,该行业将稳步扩张;单个市场参与者可以设定规则和边界。企业不必在给定的市场空间内残酷竞争;太阳马戏团在娱乐产业拓展了一个新市场空间,并因此获得了强劲的、盈利性的增长。这表明,行业也不宜作为研究盈利性增长的基本分析单位。

  我们的研究证明,战略行动,而非企业或行业,才是解释蓝海拓展和可持续的高绩效的基本分析单位。一个战略行动包括一组市场拓展性的管理行为与决策。例如,康柏在2001年被惠普并购而不再是一家独立企业,不少人因此可能认为该企业经营并不成功,然而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康柏拓展服务器行业的蓝海战略行动分析。这些战略行动不仅仅是该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强劲恢复的一部分,也开辟了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全新的计算机行业市场空间。

  我们通过对汽车行业——我们乘什么去工作,计算机行业——我们用什么工作,电影行业——我们工作之余的娱乐这美国三大代表性行业的分析发现,不存在永远卓越的企业或行业。但是,在那些创造了蓝海领域,并引导企业进入强劲、盈利性增长新轨迹的战略行动之间,却似乎存在着显著的共同点。

  我们所讨论的战略行动——通过提供创新产品和服务,开辟并占领新的市场空间,创造巨大的需求——不仅包含了许多利润大幅增长的传奇,也体现了这些传奇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而陷在红海中的那些企业,错过了这些思想所带来的机遇。我们研究这些战略行动,目的是为了认识开创蓝海领域,获得高速成长的行为模式。我们分析了1880-2000年间,遍布30多个行业的150多家企业的战略行动,仔细观察了在每个事件中相关企业的行为。我们研究的行业包括酒店业、电影业、

零售业、铁路运输业、
能源
业、计算机业、广播业和汽车制造业、
钢铁业
。我们不仅研究那些拓展蓝海领域的胜利者,也分析了相对不那么成功的竞争对手的情况。

  无论是对某一特定的战略行动,还是在不同的战略行动之间,我们都试图分别找到蓝海企业的共同点,以及那些在不算太成功的红海企业的共同点。我们同时也试图寻找这两类企业的不同点。通过这项工作,我们力图发现引致蓝海拓展的共同因素,以及区分成功的幸存者和沉浮于红海的失败者之间的关键性差别。

  通过对30多个行业的分析,我们的研究发现,无论是行业本身还是组织特性都不足以解释两大集团间的差异。在评估行业、组织和战略等变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公司无论规模大小,管理者无论年龄长幼,产业无论朝阳夕阳,企业无论是刚进入市场还是已有根基,所有制无论私营国有,技术含量无论高低,注册地无论国别,都可以创造并占领蓝海。

  我们的观察没有发现任何能够永久保持卓越的企业或行业。然而,我们发现那些貌似各不相同的成功故事背后,都有着一个共同模式:就是创造和占领蓝海的战略行动。无论是哪个历史时期,也无论哪个行业、无论是福特汽车公司在1908年开发了T型车,还是通用汽车公司在1924年推出个性化轿车;无论美国有线新闻网(CNN)在1980年实行的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实时新闻;还是康柏、星巴克咖啡、西南航空、太阳马戏团,蓝海战略是这些成功背后的共同模式。我们的研究还涵盖了公共部门的战略转型,可以发现其与私营企业的模式类似,即所有制与战略行动也无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