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龙自信200年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3日 10:46 《商界》杂志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其实也是一场工业革命史。难以计数的人们,在这一过程中奋斗、沉浮、悲喜。 ——题记 金龙自信200年 □文/本刊记者 白 勇 范佳丽 摄影记者/雷 辉 在事业和人生的黑夜里 1994年的岁月,也许是李长杰一生中最痛苦失意的日子。事业不顺,被员工误解,自己的管理思想被领导置之不理,历时三年辛苦引进的铜管项目屡试屡败,许许多多怀疑的声音出现在了听得见和听不见的地方…… 技术副厂长李长杰,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现实是如此的残酷。一边是自己服务的这家河南新乡无氧铜厂气息奄奄,亏损4000多万,负债高达116%,已经濒临破产;另一边是国内巨大的空调和制冷设备铜管市场,被一涌而入的日韩产品疯狂抢夺。巨大的差距,让竞争无门的李长杰痛苦不已,他辗转反侧夜不能眠,关键是空有一身抱负难以施展。 “最心灰意冷的时候,下班后回家,数数三个孩子好好地都在,我也就心满意足,不愿再想其他事了……” ——1987年早春,曾任河南冷柜厂质检科长的李长杰踏着踌躇满志的步伐,在凛冽的寒风中,穿过窄窄的新获公路,走进了金龙前身——集体企业新乡无氧铜厂。当时他就隐约预感到,自己的未来和这个乡村小厂的命运,注定将息息相关。 1991年,李长杰代表企业与芬兰奥托昆普公司签订了进口协议,引进了具有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国内第一条,世界第二条的精密铜管生产线。精密铜管是空调冰箱等制冷产品的主要部件,一直依赖进口,这就是巨大的商机!为了抢先抓住商机,无氧铜厂不顾芬兰技术尚不成熟,毅然引进了设备——这为日后的专利官司埋下了伏笔。 由于技术有缺陷,第一批外国工程师调试出的设备,根本无法生产出合格的产品,竟然烧掉图纸;第二批外国人志在必得,牛气冲天,最终也是灰头土脸;芬兰人无奈之下,最后将生产线的发明人搬了过来,仍是枉然。直到1993年勉强投产,设计产能6800吨的生产线,产品合格率仅仅只有31%! 铜管一拉就断,废品堆积如山。外国人急,技术难道不能市场化?中国人急,不能达产意味着项目失败?银行也急,企业眼看还不了贷款了;负责技术的李长杰更急,因为这是自己力主引进的项目。 如此情况下,生产仍然艰难地开始了。李长杰不分白天黑夜地与工人们在一线拼搏,肩拉背扛,身先士卒。他要做出表率,让工人们相信企业还有前途。他的确坚信有前途,但面对现实困境,心里也有说不出的难受…… 到1994年底,企业已经资不抵债,工资就快发不起了,吃饭也成了问题。而生产一线还在昼夜坚持,其中拉拔工完全靠力气干活。李长杰看他们辛苦,心情复杂心疼不已,他自己拿出50元钱悄悄买了饭票,一一塞到拉拔工的手里,希望他们夜班加餐时,能多吃一个馒头。 企业究竟还有没有出路? 民选厂长临危受命 李长杰的痛苦可想而知,但李长杰并非无计可施。 他坚信,整个企业的运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所有环节必须协同推进。技术不成熟是事实,企业管理思想和运营机制的大锅饭问题更加严重。现在这样下去,即使没有精密铜管,企业也是死!现在必须将企业按人心人性的需求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改造,然后项目才有救。 李长杰已经看得很远了。 他认为,一个企业最可怕的力量,不是表现在财务报表上,而是表现在人心里,表现为员工的热情。总裁的价值是为员工创造幸福。“总裁一句话不说,但是心里想的、实际做的,是怎样为员工创造幸福。请问员工会怎么想?肯定会说我们就为老板创造更大的幸福!人心是互换的。这是一个朴素的真理,这是一个伟大的平衡。” 李长杰一直想用自己的理念来改造企业,却一再被领导放弃。 此时,他的痛苦已无以复加…… 精密铜管的上马,使企业的种种痼疾立刻集中爆发出来。当时的厂长情急之下,命所有的厂级副职领导统统下到车间,搬个板凳坐在现场,监督工人生产。这一举动,一下把员工推到了企业的对立面,对人的不尊重,使员工变得更加消极抵触。对此李长杰十分反感,“管理这个武器,只管得住别人的手和脚,管不了别人的心。” 没有尊重就意味着进步停止。今天谈及此事,李长杰感慨不已地问记者:“你能尊重意见不一致的人吗?你能尊重竞争对手吗?尊重意见不一致甚至有敌对情绪的人,你的内心世界,就开始变得强大。尊重对手,是因为他掌握了某种力量使自己能成为你的对手,我们尊重的就是这种力量,换言之我们尊重真理。而不是权力。” 具有尊重感的人,必然擅长于把握事物和人性的规律。 这一点,员工们已经看得很清楚了。 1994年12月的一天,这一天与平常的冬天没有任何不同,一样的寒冷,工厂周围的土地也一样的荒凉。但无氧铜厂的员工们却内心火热,喜气洋洋。这一天,他们集体投票把李长杰选出来当了自己的厂长!他们相信这个能把事情看得很透彻的人。 就职演说上,李长杰对全厂员工说:“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积极的、正确的态度。只要有一个很好的心态——纠正了错误思想,就等于纠正了人生——那么就什么问题都能解决。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救世主,我们只有靠自己的思想和方法,自己救自己!” 世上没有救世主 1995年李长杰新官上任三把火,他首先得想办法筹钱,让企业活下去。 还有哪家银行愿意将款贷给一个看上去就快垮掉的企业呢?谁都知道厂里没有钱了,可李长杰却总是笑呵呵地说:“没事儿,不缺钱!你们别担心,好好干,用钱找我就行了。”人们不明白他葫芦里卖什么药。 李长杰好说歹说,总算从建设银行拿到了600万元临时贷款,但规定3个月零20天后必须还清。不管怎样,企业终于可以缓口气了。 拿到救命钱,李长杰先让所有员工在春节吃上了一顿饺子,然后将钱投入生产。3个月眨眼就到了,企业高层们又开始犯愁,怎么去还这笔钱?! 高层会议上,很多人主张银行的钱先欠着,保生产要紧。唯有李长杰大声反对:“不行,这个厂长我可以不当,却不能让厂子的信誉毁在我手里!这笔钱,砸锅卖铁也得还上。”最终,李长杰毅然决定将铜板原料降价出售,按时将钱还给了银行。 此举令厂里亏损了十多万元,无疑雪上加霜。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那个年代,贷款不还司空见惯,李长杰在如此艰难情况下做出的选择,让银行大感意外。把钱贷给这样有诚信有未来的人,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从此企业一下子变得不缺钱了! 为钱奔走的同时,李长杰也在对企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确立了“为客户创造精品,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财富”的企业理念,随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新政策—— 首先进行了管理体制和分配机制的创新。过去企业机构臃肿,人人都想当干部,原因是管理人员收入高。于是李长杰大声出气:“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待遇一样!” 具体来说,他在厂内管理体制上,设立了管理、技术、操作三个平台,即管理上的文员、主管、部长、经理平台;技术上的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平台;操作上的见习操作手、操作手、主操作手、技师、高级技师平台。员工不管在哪个平台上发展,不管是脑力活还是体力活,相对应的待遇都一样。在分配原则上,李长杰则提出“一分奉献,一分收获”的计件制,多劳多得。 随后,大量人员向技术和一线分流,管理人员减少了五分之四,企业凝聚力和员工自豪感很快形成。员工对亲友说:“在我们企业,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发展进步的平台,能不能多赚钱,能不能实现人生价值,就看自己努不努力了。” 同时,李长杰向全厂颁布了目标责任制:一长制、计件制、包机制等。 一长制有两层意思,一是一个部门只设正职或负责人,不设副职。部门任务目标由一人承担责任;二是一项工作任务通常只由一人承担完成,允许一人承担多项工作任务,不允许多人承担一项工作任务。这项制度推行后,过去那种工作责任不清,出了问题找不到责任人,来了突击任务互相推诿,不愿加班等现象,再也没有了。 计件制则把“一分奉献,一分收获”真正落到实处。计件公式交给员工,员工当班就能算出自己今天干了多少活,能挣多少钱。于是一线操作员工积极性普遍高涨,比如8点钟接班,7点半员工就到现场做准备;吃饭时边吃边干,力争不停机…… 系列新制度一推行,一夜间整个公司脱胎换骨,员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人人都在努力,人人都在为自己工作。谁也看不出一年前这是一家快倒闭的企业。1995年企业最终销售1.45亿,赢利178万元。上任第一年,企业就起死回生,新乡市政府高兴之余决定奖励李长杰个人5万元。 “嗨,李长杰真是不一样啊,他拿着这个钱,给全厂900名员工每人订做了两件T恤。” 人就是一种武器 今天,面对记者的采访,有多名员工说到T恤之事时,依然激动不已。 一名工人动情地向记者讲了自己的一个小故事。1996年,几个青年工人穿着白色T恤到街边小店喝酒。小店老板见大家喝得尽兴,过来搭腔:“你们无氧铜前几年不行,现在的厂长能让企业起死回生?”一名工人喝得满脸通红,马上回话:“你知不知道,我们厂长用自己的5万元钱给我们发福利,有这样的好厂长,无氧铜哪有不行的道理。我们不好好干,那是傻子。我们的生产线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我们的铜管一定能走向全世界!” 这席话从一个普通工人嘴里说出来,就值得咀嚼了。 这真应了前文那句话:“总裁的价值是为员工创造幸福。”——而背后的逻辑是:员工的状态就是企业的状态。也正如毛泽东所说,“用一个思想武装一个团体,用这个团体去争取胜利”,这一思想,也正是李长杰的理念核心。 换言之,李长杰经营的不是企业,是人心! 此时,李长杰已拥有了资金、拥有了人心和优秀的管理,万事俱备,只欠技术。 他相信,有了前三点,技术创新指日可下—— 在“尊重、学习、创新、超越”的科技方针指引下,李长杰一上任,就与高管制定了技术攻关评审激励机制。到1997年,整个生产线的习性,李长杰和他的员工们已经掌握得很清楚了,生产线什么时候坏,什么时候需要换配件,它的优越性在哪里,缺点在哪里……这一年,产量终于达到最初的设计能力6800吨! 付出了多少岁月、艰辛、委屈、汗水和泪水之后,企业第一次站到了起跑线上! 但是他们发现,达产之后企业还是不能盈利!“原来生产线投资太贵了,反映到经营中每吨成本太高,效益没有了。”李长杰决定对已有的三条生产线彻底改造。 内心的动力加快了研发速度。很快,他们创造了三辊行星旋轧——二联拉——盘拉工艺这一世界首创的轧拉集成技术,使产能从6800吨飞跃式地达到了14000吨。中国人创造性地掌握芬兰人的技术到远远超越芬兰人实现技术创新,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如此一来,产品成本降低了至少一半。 不过,在李长杰看来,“这远远不够!”在做好光面铜管的基础上,他要在这个高速度的生产线上生产更具市场前景,具有更高技术含量和更高附加值的内螺纹铜管。同样在1998年,被誉为“工业微雕”的内螺纹铜管研发成功。这一成本远低于同行的高附加值产品,一入市场就抢占了先机,成为领军全行业的“杀手锏”。从此,金龙企业开始在铜管行业崭露头角。 不久,产能又提高到了20000吨。 生产昼夜不停,产品一车车进入市场。 2000年,一个工程师团队的技术创新,使万吨产品固定资产投资从2.8亿元降低到0.9亿元,同时成品率上升,单管坯重和成品盘重的变化也在大幅降低成本。加上产能的大大提高,综合成本核算下来,金龙的利润率将是其他企业的数倍以上!决胜市场,胜券在握。为此,李长杰按规定重奖了技术带头人一辆桑塔纳轿车。另一次现金奖励达到20万元,小奖励更是无数。 多年来,金龙对技术与管理创新的奖励已达1000多万元,李长杰说:“这些钱花的值!”因为千万元的奖励,换回的是以亿元计数的利润回报。李长杰算得很清楚! 许许多多的新技术涌现出来,引起了国内科研院所的重视。随后,金龙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清华大学、日本岐阜大学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建立联盟,国家批准成立了“金龙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李长杰不惜血本,每年投入研发资金1.5亿元左右,取得了600多项技术成果、60项专利技术和6项国家行业标准的起草权。 管理机制一活,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开始发挥巨大的创造力。 此时,人就是一种武器。 我们的价格你们说了算 如今,李长杰可以非常自豪地说:“我们每年都要放弃好几万吨的订单,实在供不应求。在产能没有获得进一步提高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去寻找新客户。” 可在最初开拓市场的那段岁月里,李长杰为了从日本人手里抢到客户,却不惜选择了一条现在看来都非常大胆冒险的定价策略,他大方地向客户许诺:“我们的价格,你们说了算!” 1999年初,李长杰来到四川绵阳著名的长虹电器。在早些时候,金龙已拿下了远大、春兰;1998年金龙收购了山东新龙铜管,并在青岛建厂,计划将产品直供海尔、海信。 这一次亲赴长虹,李长杰志在必得。之前,长虹和其他国内企业一样,使用的铜管都依靠进口,每吨价格高达5万多元。看着眼前这个个头不高、貌不出众的中年男子,长虹高层先是一惊:“金龙?是不是做大客车的?找我们干嘛?”然后又是一惊:“国内也能生产精密铜管?”再来一惊:“你们公司在河南?我们之前只知道新乡有个新飞冰箱。” 长虹这个空调行业既新又大的客户,对突然冒出来的“国产金龙”不熟悉有顾虑并不奇怪。经过艰苦卓绝的技术交流和商务谈判,对方在被李长杰的思想魅力和产品测试结果打动的同时,仍旧不忘来一句:“如果试用你们的铜管,生产中造成损失谁负责?”李长杰想都没想,当场拍胸脯:“无论大小,金龙全部赔偿!” 其实这一切,早已在李长杰预料之中。 接下来的7天,李长杰就蹲在长虹车间里跟班生产,须臾不敢离开半步。最后的试用结果,证明金龙的铜管和进口的质量毫无二致。“进口的每吨5万多,你们价格多少?”没等李长杰回话,对方迫不及待说,“就给你们43000元吧。”长虹把价压得很低,试探李长杰,好讨价还价。孰料李长杰一句“我们的价格,你们说了算”!让对方负责谈判的高层呆立当场,他万万没想到这家国产铜管企业如此之大气,一下被感动了。从此,长虹和金龙建立起了雷打不动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李长杰当时真的那么傻吗? 其实不然,他早已知彼知己。当时的铜价还仅仅每吨1~2万元,而从韩国、日本等地进口的铜管由于人工、运费、进口关税,以及技术创新不如金龙导致成本超高等,价格虽高到5万多元,但其利润并不高;而国内各项成本原本就低,加之金龙技术创新不但降低了成本,还使成品率高达91%,超出外国产品20个百分点。双方竞争力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对价格,李长杰早已谋划在胸。 看到长虹都用了金龙的铜管,格力、美的、海尔等国内电器巨头也毫不犹豫地抛弃了昂贵的进口铜管,纷纷选择了价廉物美的金龙。金龙浮出水面之后,韩国铜管心有不甘地离开了格力,日本铜管更是无奈地宣布了撤离长虹。 从1998年金龙开始冲击市场,至2001年,外国铜管全部被逐出了中国。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金龙就善罢甘休,它不依不饶地撵着这些外国产品,一直追到了国际市场上。今天,金龙产品的市场份额已占国内60%,亚洲40%,北美40%,欧洲12%…… 一场酣畅淋漓的跨国商战 在残酷的国际贸易大战中,“没有朋友,只有利益。利益需要争取,也需要妥协,妥协是润滑剂,是为了争取未来更大的利益。”儒雅的李长杰更像是一位智者。 看着金龙爆发出的巨大能量,当初卖给金龙生产线的芬兰奥托昆普公司先是震惊,后是眼红。几年间总是在专利费问题上纠缠金龙。李长杰很窝火:“早就突破你们的技术了!”双方一直这样恩怨难了。 2004年9月,在中国的一场官司失败后,不死心的奥托昆普居然又发来了律师函——这次是指控金龙出口美国市场的产品侵犯了其在美国的专利权!不仅要求美国海关扣押一批价值1600万美元的铜管,还扬言要美国客户销毁金龙3200万美元库存产品! 一夜之间,朋友彻底变成了敌人。 “李先生,你的钱不能给你,你的货也不能给你。你的货正面临着一场官司,我们只能把你的货封存起来。等官司结束,我们就变卖你这些货来偿还受害者。”金龙在美国的合作伴、经销商马克先生,此刻也从背后“射”了李长杰一箭。 金龙在美国遭到彻底“封杀”,奥托昆普洋洋得意放出话来,“拿700万美元真金白银来,我们就彻底了断。” 欧洲,美国,中国,这场效量发生在三个时区,中国的白天正是美国的黑夜,我们的下午又是欧洲的早上……那段时间,李长杰的办公室就像酒店前台,挂了好几个时间不同的钟。怎么办?外国人说翻脸就翻脸,金龙还能靠谁?也就在那个时候,他悟出了与外国客户打交道的基本准则:没有朋友,只有利益。 “李先生,这场官司我保证你赢!”金龙请的美国律师自信满满。可李长杰并不兴奋:在美国启动司法程序,少则半年,多则三四年。谁耗得起这么长的时间?关键是美国市场不等人啊。 是要出气,还是要出口?是要把敌人打倒,还是被敌人拖死? “那段日子,太难了!”很长一段时间他几乎无计可施。终于有一天,李长杰逆向思维,想到了同Wolverine公司化敌为友。Wolverine公司是美国最大的铜管加工企业,是自己在美国本土最大的竞争对手。之前金龙在美国市场势如破竹,Wolverine公司节节败退,连他们最大的客户Goodman都被金龙给抢走了。曾经,Wolverine总裁不惜亲自拜访李长杰,要求双方坐下来谈谈美国市场乃至欧洲市场的划分问题,被李长杰婉言谢绝。 那么现在,既然朋友都能变成敌人,为何敌人不能变成朋友呢?这次,李长杰跑去拜访了Wolverine,表示愿意和该公司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请后者做金龙在北美市场的独家代理商,金龙还愿意贴牌为Wolverine供货,而Wolverine则负责解决金龙在美国被困的铜管和资金。双方一拍即合,签订了4年供给13万吨铜管的合同。 Wolverine当然觉得这是一单不错的买卖——在股东面前,他们重又“夺回了”美国市场;而李长杰的策略是“以夷制夷”。 然后,李长杰正告奥托昆普,700万美元一分不少给你,但你必须让出北美和欧洲市场。这下,轮到奥托昆普傻眼了。他们原以为金龙会退缩,孰知李长杰生猛无比,宁愿壮士断腕,一脚将这一精密铜管的鼻祖踢出了最重要的欧美市场。这等于用700万美元买断了奥托昆普的生路! 眼看大势已去,芬兰人只好点头。李长杰当下算了一笔账:Wolverine给出的优厚价格,实际上等于这700万美元的损失由美国人来埋了单。芬兰人得小钱吃大亏,美国人拿到了比以前便宜的铜管,金龙则峰回路转,顺利登陆北美和欧洲市场,一场惊心动魄的跨国商战,以李长杰反败为胜告终。 更令人惊讶的事还在后头。由于生路已被金龙掐断,懊悔不已的奥托昆普公司最终不得不解散了铜产业部。该产业部总裁艾瑞,后来竟主动要求投到金龙门下……李长杰不仅高兴地接纳了这个昔日的“敌人”,还将其研发中心的科学家统统收罗帐下。 这场迂回曲折、酣畅淋漓的跨国商战,不仅使国际市场重新洗牌,同时也使金龙顺利坐上“空调与制冷铜管全球霸主”的宝座,而且也是一个“天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绝佳案例。 铜价洗牌 2006年,国际铜价飞速飙升,从1999年的1万多元/吨突破7万元/吨大关,众多铜加工企业叫苦不迭,稍小的企业大片倒下。2005年,金龙销售收入53亿元,而最为水深火热的2006年这个数字竟然翻了一倍,达到103亿元,出口达到3.7亿美元!员工工资水平全年增加15%。 在2007年9月武汉召开的中国企业500强新闻发布会上,金龙集团位列中国500强企业第361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202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第18位,在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排名第5位。 在这一轮铜涨价洗牌中,金龙终于变得更加强大。那么,金龙应对市场的利器是什么? 首先是规模效应。铜价的飙升,无疑也给金龙带来了莫大的资金压力和财务风险。但巨大规模形成的集中采购,则可降低成本,摊薄之后金龙铜管的单价也就降下来了。早在十年前,李长杰就在进行规模扩张:1998年收购山东新龙,2001年收购曹县新宇,兼并中科院713所,2002年收购无锡川村,2001年与日方合资2.5亿元建设上海龙阳,2002年在珠海格力总部旁建起珠海龙丰,2004年收购江苏太仓铜材,2006年投资重庆江津建设4万吨生产基地,2007年底墨西哥生产基地即将投产…… 其次是技术创新。“再小的企业,一旦掌握核心技术,也可能成为市场的宠儿;再大的企业,一旦丧失自主创新能力,必然会被市场抛弃。”采用金龙铜管,空调体积减少25%,能效提高15%,节约铜管用量20%;国际标准米克重量是94克,金龙做到了84克,仅此一项就节约材料费每吨近5000元;每磅铜管的直接制造成本,美国人是40~60美分,金龙不到25美分…… 第三是政策扶持。2007年初,国家调整降低了多个行业的出口退税率,铜加工行业的出口退税率从13%降至5%。彼时金龙刚接下了美国一个20多万吨的大单。消息一出,幸灾乐祸的日本人和欧洲人兴奋无比,纷纷奔走相告:“金龙这下玩不转了!” 形势严峻。考虑到目前中国唯一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铜产品只有精密铜管,金龙一家的出口量就占了全国出口量的80%,国家立即出手相助,将金龙的出口退税率调回13%,由此金龙每年可增收数亿现金,风险一夜消遁无形。 第四是废杂铜回收。废铜比新铜每吨便宜1500多元,但之前李长杰没有权利自己回收,只能眼睁睁受废铜贩子层层盘剥。如今,国家不仅将金龙列入了废铜收购和使用企业的名册,还要将其作为试点,认真研究收购和使用废铜的具体规范。 “我们在河北的新源废铜收购基地,马上就要建成了。” 记者看到,李长杰满脸洋溢着自豪。 金龙人人是老板 西服笔挺、面容白晰、书画飘香、家具仿古……一见面,李长杰就把我们当作了老朋友。亲切地微笑,眼睛眯成了一条线。 “我建议你们采访之前,先去员工食堂吃吃饭,和他们聊聊天,去员工娱乐中心洗洗桑拿,或者去咱们专门为员工修建的运动场打球、游泳。”说这话的时候,李长杰的表情是严肃的。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他一直在强调一个观点:“财富型企业不行了,管理型企业也不行了,只有学习型和思想型的企业才能基业长青。” 2000年,金龙正式改制为河南金龙精密铜管股份有限公司。李长杰当仁不让成为董事长。早在这个民选厂长上台时起,就抛弃了原有的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选择了扁平式的管理模式,第一个举措就是分配向一线倾斜,使基层员工获得和管理人员同等的地位和待遇。 金字塔式的管理由于需要层层汇报层层下达,往往效率不高;而从扁平式管理来看,无论是管理人员、操作工或技术人员,都处在同一平面上,像蜘蛛网一样,蜘蛛网有一个中心。但是每根网线和每个结点都围绕这个中心,又相互独立。 扁平管理带来的变化,你首先会在食堂吃饭时感觉到,员工看到老总、副总,从不刻意打招呼或让位,大家都排队。去过金龙办公楼的人都知道,作为一个制造企业的办公楼,这里实在太安静了。为什么呢?因为许多问题在下面就解决了。 李长杰为这种金龙式的扁平管理模式想到了一个很好的口号,那就是:“人人当老板,天天在创新。”让员工主宰自己的那份工作,也主宰自己的命运。产量、质量、销售、服务,乃至收入分配都掌握在员工自己手里。这些大大小小的老板才是真正主宰企业命运的力量。 “让每个岗位背后都有财富支撑!” 李长杰的这句话,不仅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而且全都兑了现。 仅举两例:金龙集团总投资近5亿元建设金龙花园,力图让这个年轻企业的年轻员工们都有自己的家。工作六七年的中干可以低价买到别墅;另一件让国内企业震惊的事是,集团下属各公司的工段长、文员以上及够年限的老职工,在集团的实质性支持下,都买了车。每天上班,金龙员工的300多辆轿车从新乡四面八方驶向厂区,停在两个足球场一样大的停车场上,一眼望去,蔚为壮观……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