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张双旺:永远的伊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1日 15:11 《中国商界》杂志

  特别企划

  本刊首席记者 宋 戈 文/本刊记者 刘雅婷

  在黄河的中上游,有一块隆起的、被黄河由西向北向东又向南三面环绕的、南临古长城的高原,这就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的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是蒙古语 “宫帐”、“宫殿”“宫廷”之意。这里气候湿润,有广袤的草原,历来就是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舞台。据传,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各部落期间,曾多次安营鄂尔多斯。看到这天似苍穹、地如绿茵、松柏苍翠的美景,雄浑浩博的成吉思汗嘱托部下,日后将自己葬于此地。

  自此,鄂尔多斯成为成吉思汗灵魂永驻的圣地!

  八百年后,在鄂尔多斯这片热土上,伴随着时代发展的大潮又涌现了无数英雄豪杰,涌现出像伊泰集团张双旺、张东海父子式的弄潮儿。战车隆隆,战马嘶鸣,疾驰的马蹄下,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赢得了横跨欧亚前所未有的版图疆界;盛世辉煌,机遇无限,奔驰的年代,张双旺、张东海在神奇博大的鄂尔多斯高原,创造出新的传奇。

  1988年春天,张双旺作了一个决定,辞去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乡镇企业处副处长的职务,带着21名行政超编人员走出政府机关,用这些人全年仅有的工资5万元创办一家主营煤炭的企业。在那个“官本位”思想盛行的年代,他的这一举动,无异于在沉寂的鄂尔多斯高原上响起了一声惊雷,质疑的声音、不解的目光,从四面袭来。在伊盟乡企处,张双旺成了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

  经过19年的苦心经营,他一手创办的内蒙古伊泰集团,已经发展为总资产近百亿元、煤炭年产销量达2000多万吨的大型煤炭企业,并被国务院列为全国规划建设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骨干企业之一。“伊泰能达到今天的规模,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回想当初领着一群‘穷棒子’下海谋生的时候,未曾想象到,今天会出现何等的景象”,张双旺说。

  而在这19年扬鞭奋进、勇往直前,却也伴随危急四伏、险象环生的奋斗历程中,鄂尔多斯高原见证了伊泰神话的诞生,也留下了一个企业家为梦想,痛苦、痴醉、开怀、忧患、孤独的印迹。

  拓荒之旅

  “不管成大事、成小事,一定要实实在在地干事,这才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选择的充实人生。”

  1988年,我国改革浪潮初涌,鄂尔多斯经济开始慢慢升腾。这一年,张双旺45岁。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在旁人看来,“一杯茶水、一张报纸”的机关生活是再惬意不过了。而对于这种安逸和安稳,张双旺却开始不安起来,他觉得必须尽快改变现在的生活状态。于是他找到主管领导,坦言自己的雄心:不管成大事、成小事,一定要实实在在地干事,这才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选择的充实人生。

  当年3月3日,在盖有7个鲜红印章的《聘任承包经营合同书》上,张双旺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从此,他不再是伊盟乡镇企业处的副处长了,他要去啃这块无人问津的硬骨头,充当改革开放中的“领头雁”。很快,伊盟乡镇企业公司开始正式运转,它就是伊泰集团的前身。

  张双旺拿着5万元开办经费以及政府有偿借给公司的40万元经营周转资金,带领着21名行政超编人员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

  虽然张双旺的信心很足,但在人才、资金缺乏、渠道不通、经验匮乏的情况下,创办什么样的实业,确实是一个艰难的选择。鄂尔多斯高原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煤炭资源,最终他们将目光不约而同地锁定在煤炭上,决定将煤炭运销作为公司主营业务。

  于是,张双旺亲自挂帅,主持公司的煤炭营销业务。考虑到当时的情况,为了尽快积累资本,防止煤炭业务出现问题,公司还确定了其他项目,也一并开展起来。

  第一个项目是开办砖窑,初期一切顺利,可是由于一个民工违章操作造成重伤,花去3万元医药费,迷信的流言蜚语不胫而走,砖瓦厂夭折了;第二个项目是开办小煤窑,由于矿址选择失误,4个月一无所获,白白支出了3万多元;第三个项目是开办大理石厂,由于市场的突变,大理石价格一落千丈,一切都付诸东流……

  而此时,张双旺等人联系的煤炭运输业务也是阻力重重。多年来国家对伊盟从未列出过煤炭调运计划,铁路、公路等运输部门根本不具备成熟的外运能力。张双旺跑遍了所有的部门,请求煤炭外运计划,他得到的最有诚意的答复是:等等吧!

  初次下海,就连连呛水,差点陷入“没顶之灾”。大家开始尝到“海水”的苦涩和风浪的险恶。张双旺粗略的一算,几个项目下来就亏掉20多万,借款到期是要偿还的,如果继续这么耗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难道不满一年就要“走麦城”了吗?他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回老家种田还债,但“跟我一起打江山的兄弟怎么办,一旦企业散了架,他们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我会一辈子良心都不安”!

  当时国家财力有限、运力不足,铁道部便出台政策,鼓励企业购买自备车皮。这时张双旺作出了一个重大决策:购买火车皮!

  有人说,张双旺是天方夜谭,事实也证明买车皮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那些日子,张双旺四处奔波,能去的地方都去了,能找的人都找了。最终为伊泰申请到了购置10节车皮的通行证。

  1988年8月18日,伊泰的10节火车皮,开赴乌海车站。然而,更大的困难还在后面,因为伊泰自购的车皮没有户头,未列入计划,所以根本不具备营运的资格。张双旺又开始四处奔忙。

  1988年8月20日,伊泰的10辆自备车上线了。这一天真正奠定了伊泰的煤炭主业地位,也是在这一天,伊泰开始立足于漫漫铁路线。张双旺和创业者们又开始全力争取车皮上线计划。他们把想尽一切办法筹集到的资金和所有的利润也都投入到购买车皮上,两年内又购置了200多节车皮和40辆卡车,3年内开通了4个煤炭转运站以及5个联营煤矿。伊泰的事业日益壮大,短短3年间,从5万元起家发展到利税超过千万元,伊泰成为鄂尔多斯高原的支柱企业。

  1991年,公司创利税2181.51万元!1992年底,第一轮承包5年合同到期了,伊泰各项指标全面再创新高,外运焦煤90.7万吨,销售收入1.5亿元,创利税3100万元,全面超额兑现了承包合同。

  张双旺也因此得到了政府的奖励,而在表彰会上,面对伊盟的党政领导和人民,他深情地说,“我看中的不是奖金数额多少,也不是美誉多高,而是你们的理解和认同”。

  峥嵘岁月

  “国家领导人肯定我们是‘煤炭行业的一面旗帜’,我们只当这是一种鼓励,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第一轮承包结束后,张双旺没有陶醉在鲜花和掌声中,他开始把目光放在企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1996年春,张双旺提出修建准东铁路的主张。建议一提出,就在领导班子内部引起了强烈的震动。一部分人认为,修准东铁路是把钱往水里扔,是蛮干。张双旺则认为,神华集团修建了铁路,把

蛋糕越做越大,企业如虎添翼。如果我们不修铁路,仅仅靠汽车运输长途跋涉,就没法参与市场竞争,任何时候都会处于被动地位。

  张双旺已经是深思熟虑了。他力排众议,提出修建准东铁路,这是企业大发展的契机,势在必行。在立项前,他又果断拍板,投资600万元,委托铁道部第三设计院进行设计。

  张双旺这“冒险”的举动,叫人瞠目结舌。如果国家计委不立项,这600万就打了水漂了。但事实证明,张双旺下的是步险棋,更是一步妙棋。随后原国家计委在审批众多项目时,因为准东铁路的准备工作做得充足成熟,很快便给予了批复。

  直到准东铁路已经带给伊泰巨大效益的今天,副手们谈起决策时的情景,还在感叹它在伊泰历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也在敬佩张双旺的胆略和智慧。说起这些张双旺却是举重若轻,“伊盟煤炭发展的瓶颈就是运输,有了铁路我们就把握了煤炭的生命线,就可以参与更广大的市场竞争,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它的风险却是可以控制的,企业不会为此满盘皆输,我们那时已经有实力承受这其中的风险。”

  经过不懈努力,1998年11月8日,总投资25亿元的准东铁路破土动工,其中一期工程投资7亿元,铁路全长72.66公里。

  2000年12月16日,“呜!”一声长鸣,满载优质煤的第一列专列徐徐驶出薛家湾站,准东铁路一期工程比计划提前一年建成通车。它的建成通车可以缩短煤炭汽运里程115公里,每吨节约运费20元,目前已实现年运量1000万吨以上,每年可节省运费1.2亿元。

  与此同时,伊泰继续不断投入资金自

购车皮,公路、发运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全面展开。到2000年底,伊泰已拥有自备火车皮1871辆,载重汽车600辆。在京包、包兰、包神、大准铁路线设有8个现代化的煤炭加工发运站,年运输能力达800万吨,在秦皇岛、天津、京唐等港口设有货场和转运站,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锦州等地设有办事处,形成产、运、销为一体的生产经营格局和以各港口、办事处为中心连接点的市场营销网络。

  在修筑财富之路,加快发展主业的同时,伊泰也在不断加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拓展新的发展道路。

  1994年6月10日,蒙西水泥有限公司开工建设。伊泰人一步跨出了茫茫煤海,走上企业多元化发展之路。

  张双旺认为,蒙西是煤炭产业的一个重要补充,它应该走一条避免传统产业弊端、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路。这便是提高知识含量,向高新技术领域进军之路。

  蒙西自创业伊始就从美国全套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自动控制系统,生产高标号、超低碱水泥,其科技含量全国罕有。科研与技术创新方面,蒙西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从1997年至2001年,蒙西的科研成果就达13项,短短数年,蒙西跨入了中国水泥行业的前15强!

  伊泰这艘巨轮,已经全速开进,势不可挡!此间,集团公司还投资6000万元兴建了年产120万吨的纳林庙煤矿;投资4940万元兴办了内蒙古伊泰甘草开发公司……

  为了解决公司迅速扩张带来的资金瓶颈,张双旺采取了上市融资的措施。1996年,由伊泰集团内部的部分集团重组设立了内蒙古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8月8日,“伊煤B股”在上海证交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煤炭企业第一股。B股上市不但解决了伊泰集团发展的资金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股份制改造,规范了集团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了企业结构调整。1998年,伊泰由原来的国有独资公司改制为国家控股、职工参股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伊泰集团在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优异表现,受到了朱镕基总理、吴邦国副总理的高度赞誉,被誉为“煤炭工业的一面旗帜”。

  对于这一评价,张双旺认为主要是对伊泰集团管理体制及其经济效益的肯定,我们只当这是一种鼓励,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伊泰有三条重要的经验帮助我们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一是,坚持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方针;二是,以市场为导向,致力于“效益闪光点”;三是,改革用工结构,减员增效,向管理要效益。比如在人力资源管理、使用上,伊泰的主导思想就是“用最少的人创造最大效益”。目前伊泰集团共有约2500人,但集团年产煤炭已达到2000万吨水平,而同等产量的其他国有煤矿少的也有3、4万职工,多的可达7、8万人。人少产量高是以科学组织体系为基础的,在伊泰集团,采掘生产和经营管理是相分离的,取得资格证书的采掘工人组成采煤队与伊泰集团签订合同,集体受雇于伊泰集团,一个煤矿上只有矿长、采掘规划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安全及部分管理人员是伊泰集团配备的,比如该集团一个年产400万吨规模的煤矿,隶属于伊泰集团的只有50人。此外,每天有数千台车为伊泰集团拉运原煤,司机都不是伊泰职工。伊泰集团运输工作的主要解决方式是集团出资购入汽车,再由司机交纳一定风险抵押金承包,在二三年之内,从运费中扣除各种费用后,七八成新的汽车即归司机所有,这样一来,不仅企业不会形成设备老化、员工增多的问题,而且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就业及致富的机会,可谓两全其美。

  折翅之痛

  “如果这是一场战争,我们的队伍被打散了、打垮了,只要战场上还有一个站着的人,一定是我老张。”

  2001年,在经历了长达三年的市场疲软之后,煤炭行业依然徘徊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之中,这同样是伊泰集团历史上最曲折的时期,他们甚至不得不卖掉70多台小轿车以维持企业的运转。生产经营的举步维艰也造成了人事动荡,这一年经理班子六个人中走了四个,董事会成员走了一半。

  而就在这一年,集团内部发生的一起重大变故几乎将张双旺推入绝境。11月5日,伊泰集团投入7.6亿巨资建设的蒙西水泥有限公司从集团“母体”中分离出去,伊泰元气大伤,遭受着资产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在当时的全体职工大会上,张双旺面对依然对伊泰、对自己的前途深信不疑的追随者动情地说:“请大家相信,如果这是一场战争,即使我们的队伍被打散了、打垮了,只要战场上还有一个站着的人,那一定是我老张!”

  张双旺还是当年那样无所畏惧,巨大的变故并没有把他打倒。“伊泰的事业不能垮,伊泰要借此轻装上阵。”

  于是,伊泰改制顺势而行。在国家没有投资1分钱的前提下,这个“国有企业”又向地方财政净缴纳现金5.3亿元,国有资产全部退出,员工全员持股转换身份。对于改制,人们的心情是沉痛的。无论从思想还是感情上,他们一下都难以接受。

  张双旺完全能够理解大家的心情。从16岁就参加工作就在国营企业上班的他,开始也有过困惑。后来他想通了,并且带领大家一起去置换身份。这次重组,张双旺的420万要素股被取消,身份置换后仅得到了4万元。“丢掉就丢掉了,没有必要再去计较了”,张双旺说。

  张双旺的信心和行动,让全体职工看到了希望,改制是让大家成为真正的主人,改制是给企业新的生机。

  然而从国营到民营,企业的改制必然带来新的问题。在新的体制面前,有人开始质疑,还需不需要加强党对企业的领导?作为集团党委书记的张双旺给出的回答是肯定的。他随即提出“四个不变”,即:坚持和加强党对企业的领导,集团公司党委是领导集团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不变;坚持合法经营、照章纳税,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方向不变;坚持依靠广大职工,充分尊重广大职工主人翁地位的宗旨不变;坚持为地方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做贡献的指导思想不变。从思想上保证了伊泰今后发展的方向。

  经历了“蒙西分立”阵痛的张双旺,开始在改制的过程中,纠正企业在某些方面的失误和不足。伊泰开始进行战略调整。首先,他们认识到,虽然企业多元化的发展是必要的,但一定要适时、适度,量力而行。在近几年内,伊泰应该经营好煤炭采掘运销主业,加强矿井和铁路的基础设施建设。2002年9月,伊泰投资2.7亿元对准东铁路进行电气化改造,这项工程沟通准东铁路与大准线、大秦线的连接,使鄂尔多斯的煤炭直接通过铁路送到秦皇岛港出口或发往华东地区,不仅大幅降低运费,运力也将从每年600万吨提高到1800万吨;2004年,全长124公里的呼准铁路动工;2005年10月,全长27公里的酸刺沟煤矿专用铁路开工……

  其次,实施人才战略。“举大事者必以人才为本”,伊泰需要更多人才来共创大业。于是一批有才能的技术、管理、营销等人才加入到伊泰的队伍中来。同时由于企业用人自主权的放开,一批年轻有为的年轻人进入了领导班子。

  此外,企业的文化建设也是重中之重。凭借着“艰苦创业、诚信报国”文化信条,伊泰走过了创业的十年,但它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一旦出现蒙西这样的问题,就是人心惶惶,阵脚大乱,亟待营造千军万马一个声音,伊泰需要建立自有完备的企业文化体系。2002年,华点通国际顾问咨询有限公司对企业进行了诊断,由此,“我的伊泰,我的家”这句富有人情味和亲和力的口号,把全体员工集合到伊泰大家庭里来。

  几年的励精图治,伊泰集团得以快速发展。2004年销售煤炭1281.59万吨,较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分别增长181.65%、114.02%、44.33%、17.45%。2004年 8月,伊泰集团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全国规划建设的13家亿吨级大型煤炭骨干企业之一。不信邪、不服输的张双旺带着他的子弟兵重又走进了事业的春天,迎来了伊泰集团的鼎盛局面。

  希望征途

  “我对东海说,你拿个‘全区十佳青年’远比挣回1000万来让我高兴。”

  2004年6月8日,伊泰集团推举出新一代领导班子的人选,在总经理的位置上执掌了16年的张双旺,在历经荣辱、毁誉、得失乃至生死较量后,从经营的战场中退了下来,这名老战士的重任落在了张东海的身上。

  早在2001年,伊泰集团最困难的时候,张东海决定辞去在自治区政府的正处级职务,回到伊泰集团与父亲共渡难关,出任伊泰集团子公司的总经理。张双旺尊重儿子的意愿,但他们也约定,最终做到什么位置还要靠张东海自己的能力和业绩说话。

  上任后,张东海一头扎进基层。他走进矿井巷道、登上发运站台,到工段、到港口、到销售网点,边走、边看、边问。调查中他发现,一部分干部精神不振,怯懦畏难。伊泰需要鼓舞士气。他根据党委、董事会的决议,提出了“工业总产值三年翻一番”的战略目标,他对这个目标充满信心。他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每个人都要出一身汗,大干的人出一身热汗,小干的人出一身冷汗,不敢干的不愿干的人出一身虚汗,我希望大家多处热汗、少出冷汗,不出虚汗”。

  目标制定了,生产经营更是不能懈怠。张东海带着年轻的班子四面出击,走访客户,开拓市场。他注意把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结合起来,提高伊煤的综合效益。在他的主持下,公司与国家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了“伊泰洁净煤”质量论证,向全国用户打出“伊泰洁净煤”品牌,提高了产品和企业的知名度。这些举措为伊泰赢得一大批稳定的优质客户,也使“伊泰洁净煤” 响遍大江南北,在宝钢原料采购评审中获第二名,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重合同守信誉单位。

  打开了市场局面,不一定就能创出上佳的经济效益,他同时注意向内使劲,狠抓成本管理,大胆压缩机构,精兵简政。环节干部人数由原来的473人精简为214人,精简下来的人员全部充实到生产一线;2001年,张东海出任总经理的第一年,仅成本管理一项就增收1200万元。

  在全国煤炭行业整体亏损的背景下,张东海凭借科学的管理,走出了一条依靠自身经济方式转变的高速增长之路,集团经营业绩也一路飙升。张东海扎实稳健果敢的工作作风赢得了伊泰人的广泛信任。2002年,张东海出任伊泰集团副总经理,2004年6月升任为伊泰集团公司总经理。

  在接过伊泰“大旗”时,张东海真情的表白:“我能走上伊泰公司总经理这个位置,有我父亲严格要求和德高望重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通过我的人品、业绩和能力争取来的。父亲创办企业,历经艰辛,自己从小就十分关心,因为它关系到全家的生存。后来我到公司上班,看到公司一天天发展壮大,自己感觉到了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我对公司的感情和责任心就这么一天天培养起来了。我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会非常尽职尽责。我认为自己已经初步具备了担当总经理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驾驭市场的能力和组织管理水平也会不断提高。我有信心在这个岗位上,与伊泰这个优秀的团队精诚合作,为企业、为社会多做贡献。”

  儿子的成长永远是父亲最大的安慰。但张双旺在向儿子移交集团经营权时,他给儿子定下三条行事准则:第一,和公家、朋友打交道,一分钱的便宜也别占;第二,当领导要果断坚决,敢做决断,勇于负责;第三,切忌患得患失,裹足不前,失败了大不了爷俩儿回家种地。而三十出头的张东海也不负众望,在伊泰集团走出困境、再创辉煌的征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2003年,张东海荣获鄂尔多斯市十杰青年、十大青年企业家和自治区十杰青年、十大青年企业家称号,张双旺对此十分看重,他曾对张东海说,“你拿个‘全区十佳青年’远比挣回1000万来让我高兴”。

  2005年鉴于伊泰集团突出的业绩,他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张双旺成为集团第一代劳模,十年后张东海延续了父亲的荣誉。伊泰集团交到一位“杰出青年”和“全国劳模”的手上,是最令人放心的。

  再续辉煌

  “这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伊泰有能力也应该去承担这个风险。”

  如今,年过六旬的张双旺依然挺立潮头。有人劝他:伊泰在你的领导下,由一个“游击队”发展成为享誉全国的知名企业,算是功德圆满了;现在你应该把速度放缓一点,把脚步在慢一点,不要冒风险了。

  张双旺说,他早有告老退居的想法,企业应该让年轻人去干,我已经把台子打起来了,他们可以在这个台上继续攀升,但眼下他还不能完全退下来。伊泰的班子是个有生机、有创业激情的班子,但还稚嫩了一些,需要他扶上马,送一程。

  至于企业进退的问题。张双旺认为,伊泰没有必要人为地把发展速度减下来,伊泰要顺应时代大势,按照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目前,伊泰像一列开足马力的机车,其动能和惯性运动是不可阻挡的。张双旺带领着伊泰又在向更高的目标进攻。

  2005年至2006年,经过多方的研究论证,伊泰决定瞄准能源供求缺口,攻克煤基油项目。所谓煤基油,就是以煤炭为基础材料,引入现代高新技术,提炼燃油。

  这几年,国际

原油价格持续走高。由于石油能源的短缺,我国每年将为此支付巨额的外汇。对于富煤贫油的中国来说,煤转油的产业意义可想而知。煤基油产业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前景,更能解决国家能源安全问题。

  然而,无论是中国的国营煤炭企业还是众多民营企业,没有几家敢去尝试煤转油技术。不仅是中国,在全球的煤转油领域,似乎只有南非建成了三期“煤制油”工厂,如今,年产石油产品达到了720万吨,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不过,南非付出的是50年的时间和耗资70亿美元的代价。对于张双旺而言,煤转油计划将要挑战的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张双旺说,“这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伊泰有能力也应该去承担这个风险”,他坚定地向前迈进。

  2005年8月,伊泰集团煤基合成油项目办成立,集团总经理张东海主持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项目实施步骤,项目在自治区发改委立项获批复;

  2005年9月,内蒙古伊泰煤制油工厂核心技术通过国家科技部“863”项目验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浆态床反应器、费—托合成催化剂、油品精制和系统集成全部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而成,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涵盖了先进煤间接液化的所有核心技术;

  2006年2月,伊泰集团出资2.2亿元,注册5亿资本金,控股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成为目前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煤基合成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拥有者之一,在这项技术工业化进程上,伊泰也是先行者、探索者;

  2006年5月11日,内蒙古伊泰煤制油工厂正式奠基……伊泰的煤基油计划,正在按照张双旺的部署,一步步走向目的地。

  今天的伊泰,与以往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按照公司制定的“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伊泰将实现生产原煤4000万吨,生产煤基合成油48万吨,完成年工业增加值90亿元,实现利税60亿元,企业资产总量将达到300亿元。

  是什么让伊泰集团创造了今日的辉煌,张双旺认为有三点:一是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为伊泰提供了发展机遇,党和政府鼓励大家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诚实劳动发财致富,“如果把时间提前20年,10个老张也不行”;二是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为伊泰增添了无穷动力;第三就是有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特别是最早跟着他打天下的那些弟兄这么多年来从未休过假,他们并不缺钱,只是想踏踏实实地干些事。

  张双旺创造传奇的经历,为我们刻画了伊泰当家人的人格魅力;伊泰集团的创业历程和生存智慧,为我们描绘了一段艰辛的创业史。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作为中国近20年来企业发展的缩影,相信伊泰集团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会越来越辉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