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李非列:资本世界里的一面奔跑的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6日 11:32 《商界》杂志

  □文/本刊记者 白勇

  财富传奇

  2001年,李非列首次在资本市场亮相。

  出场就很特别。2001年6月,李非列和他的同事们得知,福州市国资局要把他们持有的福建零售业老大东百集团39%的国有股,拿出来公开拍卖。这是“国内首次拍卖国有股”。李非列顿时两眼放光——这与公司的战略构想正好吻合!他太想做实业了,他相信自己的血管里流淌的其实是实业家的血液,他崇拜的是李嘉诚、王永庆。

  一行人风尘仆仆赶往福州。

  第一次收购上市公司就遇到了竞拍,温文儒雅像大学教师的李非列有些紧张。竞拍底价为1.65亿元,多次举牌激烈争夺之后,李非列最终以1.92亿元的报价,战胜了对手。

  近2亿元巨资掷地有声!然而这样一个资本大鳄,当时在圈内圈外竟然默默无闻,毫无知名度。他一胜出,现场立即有人表示诧异,许多人还相互打听:“深圳飞尚是个什么公司,李非列是谁?”

  是的,李非列是谁?

  李非列,广西梧州人,1991年7月

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毕业后南下深圳,口袋里只剩下10元钱,后在鸿华股份有限公司谋得职位,做了个普通员工。

  但是他迅速展示出了对证券市场罕见的领悟能力。那时中国证券市场刚刚起步,李非列耳濡目染了北大师兄弟们靠第一批原始股暴发的传奇故事,受到莫大刺激,试了几把之后竟小有斩获。专业理论水平加上成功实践,李非列初出茅庐,就受到了同事们刮目相看。

  财富梦想随着证券市场的燎原之势不可遏制地汹涌起来。1991年底1992年初,毛头小伙子李非列在他的外籍同事中大胆募集了100多万元人民币,去海南冒险,收购未上市的琼能源原始股。当年的琼能源是深圳“老八股”中最活跃的一只,有着巨大的后发潜力。

  琼能源发原始股时,政府允许单位职工按1元1股买200股至8000股不等,此后,一级半市场活跃,又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股民竞相前来购买,“最让人瞠目结舌的例子”,是怀揣100多万资金的李非列见到琼能源就买,“甚至沿街收购”。之后海南几家股份制企业上市未果,一时间股票大跌,价值1元的琼能源也不例外,一路跌到0.7元。李非列一入市即被严重套牢,备尝股市艰险。

  眼看赚钱没有希望,一起投资的同事们渐渐失去信心。此时李非列主动提出,将严重亏损的股票全部按买入价卖给自己,由他一人承担全部损失。孰料邓公南巡讲话,令股价应声上涨,前几年无人问津的股票成了万人争抢的宝贝。随后海南第一批股票正式上市,著名的琼能源每股涨到40多元!股价戏剧性的大起大落,千万人倏忽间悲喜交替。李非列也水涨船高获利几千万,迅速累积了第一桶金。

  按理说,此时全部收益应归李非列个人所有,但他却将同事们的本金和收益如数奉还,让同事们大受感动。从此,他们对李非列的品行和能力更加钦佩,继续委托他投资

理财,并成为一直跟随李非列奋战资本市场的忠实伙伴。

  1994年上半年,李非列和境外同事成功操作海南某企业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结识了一批华尔街基金经理。此后多年,李非列跟随海外基金投资纳斯达克高科技板块,获利丰厚。据香港一名资深人士透露,光李非列的几个合作伙伴,每个人都在美国高科技股票的投资中获利数千万美元。

  李非列在国外市场最为成功的一次投资是,持有的一只股票最终以获利90倍出手!“学习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不过持有时间长达6年。股市是个称重器,只有时间才能称出股票的价值。”同时在对国内证券、期货市场的投资中,李非列和他的伙伴亦得心应手,几无败局。

  2000年上半年,李非列突然决定,从国内证券市场全面撤出。

  他隐隐感觉到,这个“阿里巴巴的山洞”,已经充满了未知的凶险。

  战略转型的商业逻辑

  “如果你根据空气动力学来研究蝴蝶,它不可能飞起来。正因为蝴蝶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它飞了。”李非列就是这样,他们所做的正是他们以为自己不能做的事。

  真正快速做大的企业,一定是在并购或战略转型中成长,A加B或从A跳到B。

  到1999年,李非列已经握有巨额现金,现金的数额无人知晓。他不打算把这些钱再投进证券市场,前几年全线飘红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如果把那个最佳时机赚到的钱,又投到现在这个日渐低迷而且看不清未来的股市中,显然是愚蠢的。

  那么这只“笼中的老虎”出路在哪里?做实业。

  2000年7月,深圳飞尚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宣布进军实业,同时全面撤出股市。自此李非列事业乾坤大挪移,将给他带来层出不穷的烦恼和快乐。当时他宣布“5年内股市不能碰”被同行嘲笑,现在看来竟然完全正确。

  李非列从股市悄然消失了。理由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第一,“那个时候,国内证券市场市盈率过高,同时传出法人股即将流通的消息、预计创业板即将成立等等,基于这些不确定因素,我们判断未来数年里中国证券市场将是各行业里风险较高的领域,孔子言‘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必须迅速离开。”尤其是飞尚的海外股东,他们经历过多次海外证券市场的大起大落,认为中国股市的涨跌周期就要到了,撤离的心情更是迫切;

  第二,金融证券等虚拟经济的真正价值来自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根”。而做庄炒作不外乎把钱从一些人的口袋装进了另一些人的口袋,企业价值并没有增加,“一旦退潮,你就会发现这些企业在光着屁股游泳。”所以李非列利用虚拟经济积累资金,但绝不迷恋虚拟经济。他要从经济的“根部”入手:“进入股市是为将来做实业积累资本。”

  第三,纵观全球最优秀的企业,无不是利用资本工具进行并购、整合,最终做大做强,或者说没有任何企业完全是靠自身的积累做大的。然而中国不管是民营还是国企,对资本运作却十分陌生。此时李非列将自己丰富的资本运作经验与企业相结合,必然比那些靠生产买卖来积累的企业更具优势,即所谓“两条腿比一条腿走得更稳更快”;

  第四,从个人角度而言,李非列已经与电脑和纸上的上市公司打了八九年交道了,他太想亲自操盘一家企业,看看自己能不能如巴菲特所说,做出企业真正的价值来?看看自己是否有能力比国内上市公司做得更好……

  兴趣与战略思路都已经非常清晰了,但是该怎样进入实业?“我们一没经验、二没人才、三无社会背景和行业关系,因此只有选择并购。”但又选择什么样的企业来并购?此时上证指数为1900点(后来涨到2300点),飞尚还是觉得自己像半路下车。万一下一波行情上涨呢?出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李非列最终决定,采取一个两全之策——收购上市公司。

  其中的奥妙在于,上市企业基本都持有未上市流通的法人股,或国有股。如果未来行情看涨,李非列手里上市公司的法人股、国有股同样可以溢价增值;等到全流通之时,飞尚同样可以在资本市场玩得风生水起。这样一来,实业经营与资本运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利益可保无虞。

  从惨遭滑铁卢到东百好心情

  现实与理想永远不可调和。

  战略构想虽然美妙,然而等待实施的过程却漫长而充满变数。最现实的问题是,在没找到适合并购的上市公司之时,干什么去?换句话说,从2000年那个凉爽的夏天退出股市到2001年6月第一次收购上市公司(东百集团),这一年之间李非列都做了些什么?

  当然他绝非无事可做,他东奔西走想做高科技企业。

  这里面有飞尚的另一个战略构想——做高科技项目,然后上市。此时股市设立创业板已是大势所趋,其中的高科技项目更是炙手可热。一个聪明的企业家此时应该做的,是立即着手并购高科技企业,经营成功之后申请在创业板上市。“那时他相信,一个资本与高科技产业相结合的崭新实业帝国,同样可在自己手中快速建成。”熟悉他的人说。

  于是李非列在全国各地飞来飞去,忙得不亦乐乎。

  但是谁也没料到,李非列撤出股市之后满怀希望第一次出手实业,就遭遇了滑铁卢!

  那是2000年10月,深圳第二届高交会上,大连双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因缺乏资金,带着“双金属带锯条”等两个项目,来会上寻求合作伙伴。飞尚与双金由此相识联姻,双方共同投资创立了新的公司,其中李非列以现金出资3000万元,占股份70%,大连双金以专有技术占股份30%。

  资本与高科技的“恩爱盛宴”,眼看就要有了爱情结晶之时,意外发生了。

  ——大连双金所交付的设备与其所承诺的设备严重不符。卖给新公司的生产线,在国内的实际价格仅为600万元左右,而深圳飞尚却为之付出了2000万元的高昂代价;随后有关方面对其设备的鉴定结论是:关键部件陈旧;大多数设备,既没有产品合格证,也没有任何技术资料,而且还无产品铭牌,不知道出自何处……

  李非列大呼上当。后悔当初掉以轻心,下属说了句“3000万元的项目,难道还需要老板亲自去看吗”,自己就没去实地考察。后经调查,大连双金当初提供的技术资料和资质,也是假冒篡改的。虽然对方公司最后败诉,但资金却再也追不回来了。

  为此,李非列在他的海内外股东面前,不知做了多少次道歉。

  李非列首次出手实业即惨遭滑铁卢的事实已无可挽回,他在美国纳斯达克叱咤风云的一世英名,却在国内如此蒙羞。已经出离愤怒的李非列再也不愿提及此事,“只希望它早一点在记忆中消失。”此后他认为,中国民间没有真正的高科技,民营企业没有能力也没有环境做真正的高科技。他离开了这一领域。“只有社会全面进步时,我们才会回来”。

  然而就在为大连双金心情糟透之时,李非列却发现自己收购的上市公司东百集团的业绩,有了大幅增长。这时他才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把注意力转向了福建。

  2001年6月,李非列拍下福建东百集团之后亲任董事长,经过大规模的资产重组和大刀阔斧的定位调整、人员调整,2002年、2003年东百集团分别实现净利润2076万元和2574万元,2004年开出第一家连锁店,2005年恢复再融资能力;2006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992万元,同比增长29.12%。股价走势看好。

  同时东百集团还并购了两家房地产企业。

  至此,李非列的心理算是平衡了一些,把一直悄悄悬着的心款款地放回了肚子里。

  当资本遇到自然资源

  2001年6月,深圳飞尚收购东百集团之后声名鹊起,不久有券商慕名而来,介绍说安徽芜湖做铜精加工的国有上市企业鑫科材料的大股东,想出让股权,希望李非列介入。李非列一看,大前提符合要求(上市公司),派人前往接洽,得知芜湖市政府想卖的原来是鑫科材料的母公司、上游企业、以粗铜精炼为主业的国有恒鑫集团,然后间接控股鑫科材料。此时恒鑫一年要亏损一个多亿。

  恒鑫的问题是,设备太旧,技术太落后,又没有自己的原料基地,债务还十分沉重(这一点飞尚可以用钱来解决),体制和机制问题已导致企业没有活力,全是坏消息!李非列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与恒鑫很谨慎地进行了接触,却发现了几个让人心动的特点:

  一,铜冶炼行业里基本全是国有企业,体制和机制与恒鑫一样落后。这意味着一旦飞尚介入改造,恒鑫就能在制度上超越所有同行;二,30年来,整个行业的冶炼技术从来没有进步过。李非列一听,顿感来劲:“这下好玩了!”他不相信技术30年都没有进步,一定有好的技术因为国有机制的原因被埋没了。一旦率先找到新技术,恒鑫就能超越同行;三,目前还没有其他资本力量关注此行业,先人一步进入可占尽优势;四,全行业没有一家企业做整个产业链,收购恒鑫之后只要再购进铜矿山,整个产业链就形成了。如此一来,恒鑫成本将大幅降低,还可形成高效的协同效应,完全可能成为中国铜开采加工行业新的领军企业。而整个大背景更是利好,经济的发展使铜的需求量每年以15%以上的速度在增加!

  看来这行业能做!李非列兴奋得浑身的细胞都活跃起来。他隐约看到一扇大门正向自己徐徐打开。

  孰料大门背后,是一番更让人兴奋的景象——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种物资的需求量明显上升,产生了全球资源危机。道理很简单,过去全世界这桌饭主要是欧美日等西方国家在吃,资源供求相对平衡,现在突然中国带着13亿人口进来了,加上印度,这桌饭还够吃吗?资源必然长期紧缺必然价格大涨!而且涨价是正常的,会波动,但再也不会回到原来的价位。

  想到这里,李非列赶忙问“现在的铜价多少,涨了还是跌了”,得到回答1.3~1.4万元/吨,比前两年跌了数千元。李非列一听,立即觉得自己坐不住了。按照中国目前资源消耗越来越厉害的情况看,他料想这个价格必然是谷底,并且很快就会涨起来!显然此时是购进恒鑫的最佳时机,光它库存的铜就可赚大钱。(果然到2006年铜价涨到了7~8万元/吨。)

  何况,铜是不可再生资源,就像石油一样,因为稀缺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会加速涨价。

  另一方面,从管理危机论来看,中国企业的管理其实相当落后,企业20多年的成长其实是靠国内市场的强势增长拉动起来的,一旦需求变弱,进入微利时代,中国企业与跨国企业平起平坐拼管理的时候,我们就会败下阵来。而飞尚来自证券市场,对企业的管理更是弱项。此时该怎么办?扬长避短,避开自己的弱项,去经营那些正好不需要精细管理而又很赚钱的矿产、港口等……

  事情已经想得很清楚了。此时李非列已经不允许自己再犹豫,他只怕并购动作太慢!

  2001年12月27日,深圳飞尚持股90%的子公司芜湖飞尚、自然人余劲松与芜湖市经贸委达成协议,全资收购鑫科材料的第一大股东恒鑫集团,从而间接持有上市公司鑫科材料51.76%股权。

  此后,飞尚确定了以自然资源开发为未来产业的重点方向,飞尚产业帝国已经有了清晰的战略思想。

  当资本遇到企业难题

  究竟什么是资本?什么是资本运作?

  苏格兰经济学家麦克鲁德认为:“凡可获取利润之物都是资本。”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资本是一种不同形式的生产要素。”不管怎样解释,钱无论如何都是最强大的资本。而资本运作,简单说就是整合各方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增值目的。

  而真正使企业增值的,绝不仅仅是资本运作。

  1992年,印尼华裔巨商黄鸿年背着大大的钱袋来到中国,像割稻子一样四处收购优质国有企业。他先把收购到的橡胶厂纳入他在海外新注册的公司,增发新股后在纽约证交所上市,然后他又将募得的美金拿到中国来收购更多的橡胶厂……

  李非列从这位前辈身上学到许多技巧。然而他们本质的不同是,黄鸿年不对企业进行再造经营,而是以包装转售为目的,这使他最终黯然退出历史舞台。而李非列的想法是,对收购的上市国企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激发活力,挖掘企业最大价值,进而拿到海外上市,做成强大的产业帝国。

  铜产业链中下游两个公司已握在手里,飞尚立即对其进行了现代企业制度改造,改造企业领导班子,体制调整,机制调整,重塑管理制度和流程框架,业务培训,价值观再造,尤其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短中长有效结合的激励体系,和有效的监督内控体系。企业渐渐有了新气象。

  对于恒鑫,最关键的是,要在冶炼技术这一核心竞争力上实现创新。他们一边经营企业,一边遍访该行业的国内外专家,等待时机。一旦实现冶炼技术突破,恒鑫就能成为行业龙头企业。

  就在恒鑫致力于练内功之时,至少有10家铜矿山企业开始向飞尚靠近。他们慕名而来,都说“我们不要钱,零收购,只要你保证我这里的工人不下岗,有饭吃……”看着这一批又一批来自穷山恶水的国有矿山企业渴望的眼神,李非列心里很难受。但他不能答应,他不敢答应。这些矿山每一个都有上万人,学校、医院、派出所,职工的生老病死等等什么都得管。转型时间不到两年的飞尚,哪里有经验和能力驾驭这么庞大复杂的企业?而恒鑫和鑫科两个加起来才四五千人。

  “当然,现在飞尚集团早已有了这样的能力。”李非列对记者强调说。

  虽然太想得到铜矿山,李非列还是不敢冒险。送走这些失望的人,他叹了口气。

  为打造出全新的恒鑫和鑫科,飞尚前后投入了4亿人民币。而鑫科是国内铜精加工行业唯一一家上市企业。将鑫科做好,飞尚就能顺势整合行业里更多的企业。

  刚接手时,鑫科既有国有企业的弊端,又没有国有企业的优势,最糟糕的都结合在了一起。官僚体制、人浮于事、机构臃肿、效率低下,人心早已焕散,材料的采购和产品的销售又被别的企业控制,周转资金枯竭,企业已经危在旦夕……

  李非列心急如焚,他新派到鑫科的老总在关键时刻,召开了一次全体员工动员大会。他跳到台前慷慨陈词:“现在,我们鑫科2000多人,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我们所有员工,必须站起来,配合企业的彻底改造,自己救自己!”台下2000多人激动不已,压抑多年的改革渴望终于倾泄而出。

  在芜湖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鑫科大刀阔斧的改革成效显著,目前已成为行业龙头企业。

  2005年,鑫科销售收入21亿,同比增长25.29%;2006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6.5亿,比去年同期增长81.01%,实现净利润264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31.58%!成为股市公认小盘潜力股里的“新科状元”。

  与萍钢的幸福生活

  世界上有两种企业,一种是赚现在的钱,一种是赚未来的钱。前者多做消费品,后者多做物资。由于飞尚是后者,显效较慢,同时因为改革打破了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前两年媒体和网上出现了大量质疑飞尚的声音。

  对此李非列深感委屈,这种委屈他在心里埋藏了很多年。“像我这样从最浮躁的资本市场出来的人,都能给自己时间,媒体怎么就不能给我一点时间?”他别无选择,他只能保持沉默,埋头把企业做得更好。

  2004年月10月,飞尚控投上市公司芜湖港。芜湖港是长江沿岸最大的煤炭能源输出港,担负着华东沿江地区用煤的转运任务。而飞尚看中的,正是港口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属性。至此,加上过去参股的新大洲,飞尚集团已形成控股三家、参股一家上市公司的格局,并且在一年前并购了江西萍乡钢铁有限公司,另外还有芜湖矿业等公司进入了铅、锌、金、银、膨润土等领域。

  并购江西萍钢,还颇有些喜剧色彩。对方出价仅5000万元时,李非列不要,出价6.5亿时,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这又是怎么回事?

  2001年时萍钢是一个刚刚度过破产危险期的企业,他们找到李非列要求并购,5000万元即可控股。但李非列对那一万多员工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拒绝了。2003年1月,当李非列看到公告说,已经成为江西工业翘楚的萍钢铁定要改制了,他立即向对方摇起了橄榄枝——钢铁行业已经让人趋之若鹜。

  此时与飞尚一起报名的财团有德隆、复星等十多家,最后提供材料的只有复星和飞尚。很有意思的是,两家正在公平竞争时,萍钢职工代表大会突然出了一个文:“不欢迎飞尚介入”!原来,萍钢与复星已经谈得很深了,不希望他人半路插上一脚。“好吧。既然如此,飞尚就没有必要自找没趣了。”李非列想,此事就算了吧。

  但是没过多久,李非列得到消息,江西方面对复星的2亿元报价极不满意,难道我们如此优质的企业仅仅只值2亿?!很快飞尚接到了江西省政府的邀请:欢迎重新介入洽谈。

  当李非列再次来到萍钢——真的是很幽默——他立即看到了职代会刚刚出的另一个文:“热烈欢迎飞尚进入”!一前一后态度迥异,李非列当即就笑了,而且“介入”“进入”用词不一,体现出了他们心情的微妙变化。不过他很理解,对江西尤其是对萍钢一万多职工而言,这是关系他们子孙后代的大事,他们必然要拿出他们全部的真情。

  李非列给江西政府承诺:第一,不裁员;第二,政府没有股权,但对损害职工利益的决定,有一票否决权;第三,扩建200万吨产能,使萍钢产能达到400万吨,使富余员工上岗;第四,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长效激励机制,让管理层、中层人员持股;他们没有钱,飞尚可以拿出2亿元借给他们持股;第五,运作萍钢上市。对于萍钢团队而言,飞尚既能让他们留在舞台上,又能让他们实现成为股东的梦想(MBO),没有比这更诱人的事了!

  然后政府报价:6.5亿。李非列没有还价,表示同意。

  最后飞尚控股占52%,萍钢管理团队占48%。“我们一点不后悔,他们值这个价。一是我们确实看好涂建民带领的这支管理团队;二是我们对萍钢有我们自己的定位。我们相信萍钢能做到中国建筑钢材领域的老大。为什么?因为这后面有很深的行业背景……”

  原来,目前建筑钢材产量第一的是首钢,萍钢第二。首钢等一线大厂从国际市场采购铁矿原料时,拿到的是协议保护价,即他们采购量大而且是长期合约,国际大矿山给了他们比市场价优惠得多的价格;而萍钢采购铁矿完全是市场价。在此情况下萍钢还能做到市场第二,证明萍钢的效益管理相当出色。

  随着2006年

铁矿石涨价19%,这意味着大厂们成本大幅增加,而原本就从没享受过原料优惠的萍钢,成本基本不变。竞争能力此消彼长,意味着萍钢完全可能更上一层楼。

  记者相信,李非列看重的,正是这样的未来,是将来自己能手持萍钢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大声地说话。

  2005年,萍钢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成为该年江西唯一新增的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

  依然是那个低调的资本大鳄

  李非列强大的“飞尚系”产业帝国,越来越清晰地浮出了水面。

  但他依然不知疲倦地在全国各地奔走,甚至奔走在深山峡谷、穷乡僻壤。他直接参与了探矿。在不为人知的水面下,探矿之后的动作已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了——

  他的铜产业链计划,正在实施上游环节——飞尚在内蒙古、新疆、云南、四川、湖南、江西以及境外的蒙古、柬埔寨等地已找到可开发的铜矿产资源。在内蒙古党委、政府支持下,2006年底投产的巴彦淖尔10万吨(首期6万吨)铜冶炼项目的原料,就来自当地的铜矿。该项目产出的粗铜将在芜湖恒鑫完成精铜冶炼,然后在鑫科完成最终的铜产品。李非列构想中的“从矿产开发、冶炼到产品精加工产业链”,正在形成。

  内蒙古项目的投产,证明行业传统的铜冶炼技术,已经被突破。道理很简单,传统的铜冶炼厂,产能至少要达到8~10万吨,否则连最基本的盈亏平衡点都达不到。而飞尚的项目首期只有6万吨,证明他们已经掌握了一种革命性的技术!

  这项技术,将使飞尚远远超越铜产业的竞争对手。

  2006年2月3日,离开国际证券市场多年的李非列,终于再度出山回到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演绎了一出资本传奇。此前,飞尚集团并购了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总部在香港的中国天然资源公司(CHNR),然后置入飞尚矿业优质资产。之后,CHNR立即受到国际基金大力追捧,股价猛涨5倍,从每股4美元飙升到21美元,飞尚财富猛增1亿多美金。飞尚集团的资本触角由此从国内延伸到了国际市场。

  李非列独特的市场洞察力和高超的财技,再一次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目前飞尚在中国香港、美国、新加坡等地的资本市场,都有一套班子在运作。“以借壳或公开招股的方式,把飞尚优质资产推介到美国及香港证券市场上市,为企业提供更加广阔的融资平台。”这正是李非列下一步要着手实施的计划。

  这个计划,正是“飞尚系”资本运作赢利模式的体现——收购实业,然后通过机制转变、完善管理并注入增量资金来盘活企业,全力做好业绩后,再拿到证券市场上市融资,寻找资本绩效的飞跃,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到境外上市是一件简单的事,我希望每一个项目都能上市。”据传闻,继飞尚矿业借壳上市后,飞尚的下一个境外上市目标正是萍钢。

  这意味着,飞尚已经有规模地进入了赢利模式中的上市运作阶段。

  当李非列重回纳斯达克时,美国的基金经理们已称他为“来自中国的实业家”。的确如此,几年前社会对他还有所怀疑,但今天他的实业家身份已得到主流社会认可,安徽省政协委员、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副主席、北大经济学院贡献奖、“中国诚信优秀企业家”、“2006中国杰出人士”、“2006亚太最具创造力之华商领袖”等身份和荣誉,都是他过去做证券期货闷头赚钱时,不可想象的。

  这意味着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达则兼济天下”。李非列一直在努力,矿产基地都在穷乡僻壤,他见过了太多让人落泪的贫穷。但他靠一己之力,无论拿出多少钱来搞产业扶贫、搞慈善事业、捐资助学,都感到太无力了。

  所以2005年底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决议出台时,兴奋的李非列立即发起了一个倡议,号召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进来,与国家同心协力。倡议得到企业家的广泛响应,来自100多个企业家的产业扶贫活动,随后在全国最贫穷落后的地区悄然开展起来。他的这一努力,得到了全国政协的关注和肯定。

  此时,李非列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企业家身份,原来有着非常深刻的社会意义。此时他还是当年那个资本大鳄,但又不完全是当年那个资本大鳄了。

  在社会公众面前,他依然十分低调。持股发了财的“老萍钢”们真正成了企业的主人,他们想见见李非列,也依然见不到。

  (编辑 李丰池)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