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谋人生 兴趣和理想是最好的智囊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2日 15:36 《数字商业时代》
忠实于兴趣和理想,让你在人生路上一帆风顺;回避它们,便会让你多承受一些波折。 采访 撰文=张思 公维锋 摄影=楼晓宁 自从大学本科毕业以来,优酷网CEO兼总裁古永锵经历了从管理咨询和投资咨询,到职业经理人,再到创业家的过程。1999年,毕业10年后,他由投资公司进入搜狐公司,这是把他人生带向一个高点的关键选择,并在5年后他达到了至今可能仍然没有超过的人生高点——搜狐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但就在这时,他突然离开很多人充其一生都难以企及的高处,并把自己的人生带到另外一条轨道——创业。很多人对此大惑不解,不过古永锵却一脸轻松,在心底盘算着旅游的路线。 “在职业生涯里做这些决策的时候,第一点还是要分析自己的兴趣跟强弱势,搞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真的想达到什么目标,有了整体蓝图的时候,跟随自己的梦想和整体规划去做;第二点,有了方向以后一直积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经历了两次“三十而谋”的古永锵回头望去,认为只要想清楚自己这一生想过怎样的人生,有什么真正的兴趣,达到怎样的成就,就能轻松做出28~33岁期间的关键抉择。 跟着兴趣走 古永锵轻松创业 在决定加盟搜狐时,古永锵实际上已经在风险投资公司富国集团从事了5年的媒体、娱乐及工业方面的创投,做到了副总裁的位置。现在,只不过是把自己过去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从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转变为一个当局者。 2001年搜狐遇到了最寒冷的冬天,广告销售额被新浪远远的甩在后面,股价跌到不到一块钱。人们纷纷猜测古永锵会离开搜狐。“从那时开始每年都有人猜我会离开,但我一直都没走,因为我觉得我的目标和使命没有完成之前是不可以脱离一个团队的。”他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 不过,当搜狐渐入佳境,古永锵已获得足够财务自由,并且在互联网行业里“360度都转过了,在搜狐除了游戏外其他业务几乎都管过,对这个产业链再熟悉不过了”,于是,他决定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他有两个兴趣,一个是视频,一个是旅游。他认为旅游和看视频都是他的兴奋点。打开他的博客,关于这两方面的文字占了相当篇幅。 其实他这样做还有另外一个原因:2004年底,他发现了互联网的变化,他觉得新一代快来了,但是打算在没来之前好好休息一段、充电,然后再去考虑职业生涯的下一步。由于夫人去美国读书的契机,古永锵觉得夫妻长期分居两地始终不太合适,决定离开搜狐。 不过离开搜狐后,他并没有急于投入到创业准备中,而是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来实现自己的一个梦想:周游世界。 “如果2001年的时候我离开搜狐,可能会去做旅游,但是现在已经失去了时机(携程公司已经快速崛起)。因此就选择了视频领域,时机也比较适合。”他不无遗憾的说。 他本来也可以考虑在搜狐平台上实现自己的这些兴趣的。不过他并不打算这样做。“当时做门户的时候,做的事情很散,不专注。而且在开拓新的领域的时候,一个大的公司已经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有自己核心业务的时候,尤其是上市公司,有盈利的压力等等。” 同时,他也考虑过几家创业型公司,这些公司邀请他去做CEO,还考虑过加盟那些打算在中国创业的大型跨国公司。不过,经过半年的考虑,古永锵决定不如来个彻底的创业。 “如果空降一家公司的话还要去改造它,不如干净的从零开始。当时进搜狐的时候已经觉得有先天的条件,已经‘硬化了’,包括董事会的组成、团队本身和发展方向,有时候战略还比较好变,但是资本结构啊,文化方面的改变还是很难的。” 2005年11月,他用30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创办了合一网络。半年后,当媒体大呼视频元年到来时,合一网络宣布优酷网(YOUKU.com)公测开始。到这一年底,公司获得了1200万美元的风投资金,优酷网也迅速成为中国视频领域发展最快的公司。 “那你认为事业是不是最好与梦想相关?”采访即将结束时,记者突然问到。古永锵会心一笑点了点头,“创业选择首先必须是兴趣范围内的东西,其次要符合时机,第三是要符合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相对于古永锵的性情而言,晚他一年进入搜狐的昔日老同事李善友却更有“计划性”,来自于中国农村、没有海归背景的他,可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很早就把自己一生的轨迹设计出来了,而之后所经历的抉择,不过是付出与汗水多少的问题。 早计划早准备 李善友一再抓住好机会 坐在记者面前,一脸随和(有时甚至有些搞怪动作)的李善友,坦言自己的终极目标就是做讲师,他认为自己具备这样的天赋。 “我把我自己的职业生涯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职业经理人阶段,我在摩托罗拉,在博士伦,在搜狐的第一年也是负责人力资源工作;第二个阶段是在搜狐做总编辑的阶段,我把它定义为叫事业经理人阶段,整个事业是由我来负责任的。而现在就是第三阶段,创业阶段。” 而在他的计划中,这三个阶段都是为了实现他的终极目标,是登上最高领奖台必不可少的台阶,只有经历了才能最终登顶。 1998年,李善友来到北京,进入博士伦做人事经理,再到后来做人事总监,李善友把所做过的事情、所学过的东西全整理成教材。 “事实上,没有人要求我这样做,我这样做为什么呢?我觉得学的东西是我自己,这是为我自己在活着,不是在向老板交差。”他说。在他心里,一直有很强的危机感,说到此,他一连用了四个形容词,“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不过这有无心插柳之举,反倒让他发掘出了自己的特长:讲课。“我发现做了这个东西之后我的的确确升华了,后来很多人事同行请我去讲课,我很快就成为北京最好的讲师之一,而且我讲课的时候有一个意外的发现:我居然能赚钱。” 善于抓住机会的李善友再次抓到了充实自己的职业生涯的机会。到搜狐的时候,李善友也是负责人事,“后来搜狐新闻缺一个人,没有人敢去,没有人认为能够成功,我就去了,说我来试试吧。” 他当时认为,做这个决定有两点:“第一个原因承担责任,这的确是这样,没人做的时候,我这个人会跳出来去做。第二、是为自己考虑,如果我一旦做成功了,我职业生涯就拓宽了,我不但可以做人事,我还可以做总编辑了,我就会拓展很大的一块。” 很多人都会认为,一个抓住救命稻草从农村走出来成为国内知名门户总编辑、高级副总裁的李善友,应该知足了,但此时的他决定创业。为此,他用了半年时间来做心里准备,当他认为自己能够承受从大门户高管到创业者所带来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的落差后,他开始了步入职场的第三阶段:创业阶段。 于是,宽敞的办公室变成了创业初期农村的二层小楼,由头等舱到打折经济舱,由五星级酒店到如家。但他认为这值得。 “要实现终极目标——职业培训师、职业讲师,创业经历非常重要,如果成功以后,对我来讲,第一会实现财富上的自由,第二来讲会加强我的这种自信心,尤其重要的是,我为未来做讲师生涯积累了很多这种经验或者说案例,以后当我去台上跟人家讲,如何做一个成功的企业,如何做一个好的领导人的时候,我内心深处是有这样的一些积累,这样的沉淀作为基础的,而不是夸夸其谈,从书上来,书本上去。” 如今,在他走出那一步一年半后,他的公司酷6网(www.ku6.com)已经成为视频分享行业的第一视频门户。今年5月,公司成为了百度的战略合作伙伴,独家为百度贴吧提供视频服务,同时还获得了德丰杰和德同的千万级美元投资。 不过,大多数人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最后都与自己的爱好和理想渐行渐远。和李善友一样在新闻领域有过出色成绩的夏鸿,就是一个例子。不过,他的路途却没有李善友那么顺畅。 忍痛割“爱” 好报人夏鸿“一错到底” 现在,从传媒行业里跳出来进入企业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也不会有人大惊小怪。但在10年前,能够做出这个决定的毕竟不是多数,夏鸿就是这为数不多的人当中的一个。 知名记者刘韧写中国经营故事的时候,也曾经写过他一笔。夏鸿当时是传媒人当中跳槽被赋予最高的薪水,当时他一个月7000元,在当时已是很高的水平。 提起当年在《北京青年报》的岁月,目前任XPLUS中国区总经理兼首席运营官的夏鸿,仍然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从中学生通讯社优秀记者干到学通社社长,大学期间就开始到报社上班,夏鸿当年是唯一一个没有经过考试进入《北京青年报》的。 之后,更是青云之上,24岁即成为报社的副主任,25岁成为报社最年轻的部门主任。回想这段岁月,夏鸿仍然不回避自己一直有个理想,就是当一个好报人。而他的一些朋友甚至认为,他是为报纸而生的人。如果按照这条路走下去,他的一生几乎可以断定会有不错的收获。 然而,1998年,就在他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夏鸿忽然做出了一个决定——辞职。 之后,他先是加盟了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瀛海威,担任公关策划总监、营运总监,后来又先后担任网志超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新华在线运营副总裁、总裁。 今天,他将当时的抉择赋予了一种一致性的解释。“一个好的报人我自己给定的目标是懂经营、会管理的,应该是懂的新闻规律和宣传纪律。在中国做一个好报人,这四条是不可少的。可是在当时中国的报社,其实不是一个真正的企业,所以我出来想到真正的企业去感受一下什么是经营和管理,这才能够成为一个好的报人。” 不过,一个事实是,他已经离开自己真正视为理想的新闻事业,而从他决定这么做的那天起,实际上就注定了要走一条不太平坦的路。就连他自己现在也承认,“当时对能不能在企业里做好,自己心里虽然没有底,但他已经最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而且中间也曾经犹豫过几次,有时甚至也会后悔。 现在,他曾经服务过的公司中,有两家(瀛海威和网志)已经销声匿迹。从某种程度上,他也为远离自己的理想和爱好付出了代价。“在企业里折腾远比在像北青报这样的媒体养着累的多,如果当年继续在北青报的位子上做,仕途会发展得很好。”他说。 不过,经过10年后的洗礼后已经适应了职业经理人的定位的他,也开始尝试着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认为“衡量生命质量的时候,你很难用后悔不后悔”,并且一直坚持着他的一位朋友在他离开报社时送给他的一句话:“错到底就是对的”。 “我一生中只做过两个决定,第一个决定是我在高中的时候,我立志要做一名记者,因为记者和律师都是可以替小人物说话的,这是我抱着最朴素的想法,这个决定非常英明;第二个就是我想当一个好的报人,懂经营会管理,由此进入企业。”他这样总结道。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