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琦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写的七言绝句《凉州词》。在传说中,这首千古名作曾被清朝的“铁齿铜牙纪晓岚”改写成一首半通不通的词——
有一天,乾隆让纪晓岚在他的御扇上给写首诗,纪晓岚一挥而就。乾隆拿起一读,不高兴了,严肃地说:你这不是写的王之涣的《凉州词》吗?怎么少写了一个“间”字?你这是欺负我没学问呢,还是说明你在敷衍了事啊?!
纪晓岚反应极快,惊而不慌,赶紧跪下说:臣岂敢,岂敢!我这写的并非原作,乃是流行歌手根据王之涣的诗,改成的一首词,现今已经有很多人在传唱,很流行啊,我给您念念——
黄河远上,
白云一片,
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
不度玉门关。
乾隆一听,也还像那么回事,就一笑置之,不予追究了。好在当时的字是竖着写的,又不点标点,纪晓岚才能胡扯过关。
这当然只是个笑话。笑话之所以能流传,是因为其中有为大众所认同的心理基础。纪晓岚这个“宁可欺君,不肯认错”的故事,就隐含着“认错,真难;不认错,真好!”的大众心理基础。
一个月前,我们部门的同事彭莱,给部门全体转发过一个“三十句职场箴言”的帖子,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是——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首先想到自己是不是做错了;如果自己没错(那是不可能的),那么就站在对方的角度,体验一下对方的感觉。这个帖子一开始就提到反思己过的必要性,可见“认错难、不认错”已成社会的普遍现象。
不肯认错的表现形式,一般是按这样五个步骤来演化的:
第一步:我对你错。不少人的口头禅就是“没有”,“不对”,“你错了”。
第二步:如果两个人都错了,一定是我错得少,你错得多。
第三步:如果很难分出谁错得更多,那一定是你错在先,我错在后——你要不错,我怎么会错?!归根结底,你才是矛盾之源、罪魁祸首,我没说你,你倒好意思说我?真是岂有此理!
第四步:万一,既分不出谁错得更多,也分不出犯错的先后,那必然是我的错出于无心,你的错出于故意。不对吗?
第五步:即使我真的错了,那也是形势逼人,迫不得已,谁在那样的环境之中,谁在那样的情境之下,都免不了犯错!是吧?再说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我目前还不是个圣人啊。
仔细想想,这也难怪。认错意味着向别人低头,在“面子第一”的传统观念中,要养成主动认错的习惯确实困难。
在今年第二期的《工作战•一个字眼一扇门》中,我们提到了字眼的力量,提到换一个说法,就是换一个角度,而换一个角度,就是另一个世界。
比如,向别人认错,就可以换成——跟自己较劲!
在几个月前出版的《蒙牛内幕》一书中,提到“与自己较劲”是蒙牛文化的精髓之一,说牛根生是这样阐释“与自己较劲”的:
“发生任何问题,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因为改变自己容易,改变别人难。假使矛盾双方的责任各占50%,那么,你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当你主动改变后,你会发现,对方也会跟着改变,而且这种改变不是同比例的,往往你改变10%后,他会改变30%,真所谓‘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万一你改变了50%以后,对方还是一点不变,怎么办?你还是要坚持‘与自己较劲’,因为95%的情形不是这样的。当你无数次地‘与自己较劲’后,回头再看,‘大多数定律’的效能就显现出来了:你通过改变自己而改变了世界!”
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