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节目脚本:
沈 冰: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收看《新闻会客厅》。西部大开发已经五年了,五年里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援都给西部发展注入活力,今天我们跟大家介绍一个由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到西部进行教育与支农的支援组织,他们的名称叫做西部阳光行动。这位就是西部阳光行动的创办人尚立富,还有一位是北大教育社会学博士生王志明,他参加2004年的西部阳光行
动。
沈 冰: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愿望做西部阳光行动,是不是也跟六年的西部考察有直接关系?
尚立富:我到兰州、宁夏、陕西,然后从重庆、贵州,然后又到四川,青海,新疆,又回到陕西,从内蒙古到安徽。在这些地方印象深刻的见闻特别多,在青海我去见一个藏族老师,那是个马背上的学校,孩子们骑着马上学的。一个月回一次家。
沈 冰:他们的教室呢?
尚立富:他们的教室是账篷。他们学习就在账篷里面。这里唯一一个老师是汉族老师,也是个大学生毕业后自愿去那个地方上课。那个地方只能看毛选,没有任何书,我去的时候他正在看第11遍。唯一接触外面的信号就是一个小收音机,他用牛粪做饭,吃不了新鲜的蔬菜,每年只能回一趟家,从家里带点晒干的干菜,想吃就吃点。还一个故事在新疆兵团里,有个石棉矿,草木不长,有个老师一次到新疆开会时听到鸟叫,把他感动得哭了。因为那个地方不长任何草,除了成年的石棉矿,所以很多东西都震撼着我。
沈 冰:你觉得大学生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吗?
尚立富:在西部我走了很多地方,也去代课,慢慢发现去我们对孩子的影响是蛮大的,西部贫困一个主要的问题是信息闭塞,一个老师告诉我说学生都不知道天安门和国徽,后来老师给他在北京的同学打电话寄照片。
沈 冰:所以选择了教育这个领域。
尚立富:对,我们以支教为主,想做些全面参与建设的工作。
沈 冰:志明,你原先的概念中,西部是什么样?
王志明:很苦。6月份我去前期调研,去一个叫康家山的小学,有五间教室,一到六年级,因为老师不够,学生太少,很多都是复式的班级,一个教室里面有好几个班级在上课。就这样一些教室已经成了危房,而孩子们还在里面上学。
沈 冰:志愿者提供支援活动,内容是你们定的吗?
王志明:这个计划是我们自己制定出来的,但因为你是去服务人家的,所以计划由谁来制定是很关键的。
尚立富:今年五一我们有几个人下去,我们理解到他们应该受别人的尊重,我们按他们的需求来做。今年有一些村里有很多肺结核,甲肝、乙肝,所以教育就是其次了,首先得派医疗的学生,中医药组织多一些,还有一些民间文化。有些地方需要老年人协会,通过发展民间文化,我们就帮他组建一些文艺队,不同的形式可以参与。但我们仍以支教为主。目的让教育更好地服务农村,这是我们整体的发展。
沈 冰:你们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对吗?够吗?
尚立富:其实我们参与是很有限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求志愿者跟农民、学生保持经常的通信联系。
沈 冰:西部老百姓可能更关注自己的生计,你们能解决实际问题吗?
尚立富:举个例子,在合家山所有的文化就是喝酒、赌博、打架,没有很好的文化氛围,我们联系外面之后,买了大鼓、太平鼓、狮子头,还有一些腰鼓、罗刹。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五,所有人不喝酒,不赌博了,这确实是带头人大学生起的作用。我们问他们什么是最需要的,他们说当地吃水最需要,一到冬天就拿一个小壳去舀,一桶水要舀十分钟,很多人排着队去舀。所以我去深圳找了一家公司,找了两万多块钱,我们提供管道、水泥,然后他们自己去挖水井。我觉得大学生的作用就这样一点点去发挥。
沈 冰:你们觉得西部老百姓心里面最渴求的是什么?
尚立富:我觉得他们最渴求的是教育。很多家长觉得自己这辈子已经完了,希望让孩子能有好学上,但现在教育里面所有的分都是为了考大学,但是上大学的比例越来越少,上高中还很难,学费越来越昂贵,家长渴望孩子学到实用的技术,不要为了念书而念书。这是教育没法面对的问题。
王志明:教育不是万能的,有时候我们单从教育切入是很无力的,但是大学生志愿者的长处和他所能做的就在这里。因此除了我们这群人,我们需要更多的组织和力量介入到西部建设中去。
沈 冰:欢迎您继续跟我们一起关注西部大开发。尚立富做的西部阳光行动对西部来说到底是否有效?西部到底需要什么支援,今天我们还请到国家著名的经济学家陈耀先生,与新华社的记者崔金强。两位怎么看西部阳光行动?
陈 耀:我是这样看,就是阳光行动跟春雷计划等很多行动一样,由社会各个团体组成,针对西部地区现在需要提出来的,进行援助性活动。阳光活动主要是教育,扶持西部落后地区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这一点应该说还是抓住了根本。
沈 冰: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你觉得他们有多大的能力能够来支持到西部的开发当中,有多大能力进行这种支援活动?
陈 耀:一个大学生到西部去搞这种教育扶贫援助,表面上看可能力量很小,但深层次意义比较大。大学生到了一个贫困乡村,他可以改变这个村子里人的观念,有时候甚至改变一个村子的面貌。西部广大落后地区主要表现就是封闭,对外界了解不够,所以现在这些大学生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对西部有很大的影响。
崔军强:西部人的观念确实有很大变化,我在西北工作过五年,原来我们在西部采访,从省级领导到普通老百姓都讲现在缺什么,现在他们想的是自己有什么东西,有什么优势,这点变化非常明显。他从“等、靠、要”,到现在主动自己的优势。
沈 冰:这么几十年,西部在人才支援上有什么不足和问题呢?
陈 耀:我一直都是这么认为,西部的人才不是问题。西部的经济是问题,所以才导致人才一系列的问题。人才到这个地方,这个地方贫穷,我为什么到你这个地方来?人才要有事业可干才能去。没有事情干,我为什么去呀?这是人才浪费的问题。
崔金强:其实西北不是没有事,事业很多,但因为没有人,好多事情没法做。
沈 冰:就是因为穷,没有待遇。
崔金强:人愿意往高处走,你给他一个月三千块钱。
陈 耀:条件是一个,然后西部确实在人的环境上有体制问题,这就是现有的人才为什么好些都走了。
崔军强:现在其实也有一些政策,比如说从干部这个层次每年中组部都有援疆、援藏对口的干部交流,也能带去新的观念,还有一个就是东部发达地区,像上海、山东、北京、广东,他们对口支援西部,而且这点搞得非常不错。举个医疗的例子,当地老百姓没法看病,没医生,怎么办呢?北京对口支持内蒙古,全方位支持,包括医疗。有些像北大医院的医生去赤峰,通辽那儿呆一年,这都是在北京都是很难找的专家,去了以后呆一年,干什么呢?主要的工作并不是给看病,主要是带徒弟。而且像职称低点的医生要评职称的话,你得去支援,这一项小政策。这对内蒙医疗带动非常大。
陈 耀:我上次听到一个建议,人才跟项目走,国有大型企业多把一些重大项目安排在西部,这会跟进很多工程技术人员,跟进大量人才。所以现在常讲的一句话,“给钱给物不如给政策”。西北地大物博,土地优势非常明显,资源优势也是非常明显,它的劣势是缺资金,远离市场。我前一段到新疆,新疆说国家的土地政策对我实行是跟江浙一样的政策,我的土地优势就没有了,西北土地能不能够用于开发,也看政策。
沈 冰:需要具体的土地政策。
陈 耀:另外一个是税收政策,什么三免两减半,两免三减半,在东部沿海开发区都是这么用,优惠要优惠到西部,这样才能够吸引东部的一些国外资金往这里走,在优惠政策上西部并不占优势。
崔军强:我举一个例子,天然气北京的价格是一方1.9元,原厂出来的气大概是0.68元,中间1.2元的差价到哪儿去了?陕北当地政府从中拿到的税收非常少,所以它觉得把资源送到北京,得不到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