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职业生涯 > 正文
 

上海毕业生月薪1680元的特殊价值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8日 23:40 中国青年报

  鲁宁

  年底了,各种数字在报纸上特别活跃,尤其是通过官方发布的数字,发布方总希望藉此展示自己劳作一年的成绩。

  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12月21日也公布了一组统计数据,内容是2004年高校毕业
生在上海就业后首月薪酬抽样统计调查———“1680元,这是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薪资水平”。(见12月22日《东方早报》消息)

  这个数字大致是可信的。作此判断,不在于“1680元”源自官方统计口径,而在于其统计样本数量极大,被调查者(样本覆盖面)达11.5万人,并涉及上海所有的行业。

  我认为,公布“1680元”,对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是要有点勇气的。

  各地都在争抢人才,使出了各种上台面或上不得台面的招数。上海是高校毕业生首选的主要城市之一,选择机会较多是个原因,日后发展机会较多又是个原因,但更实际的考虑,首先是冲着上海薪酬较高来的。现在,高校本科毕业生,包括硕士和博士在上海就业,跨出校门的平均工资也不过如此,上海还怎么吸引人才?

  平时外出采访或与人交流,我就十分关注上海各阶层(包括高校毕业生)的实际平均工资水平。上述“1680元”与我平时掌握的信息也是接近的。

  大抵3年前,报上说北大、清华的本科毕业生,一跨出校门,就年薪8万元以上。而且,就是有用人单位肯出这个价码,那儿的毕业生还不肯高就哩!

  我是不相信这类“以个别(少数)替代一般”的报道的。于是,我就对名牌高校毕业生在浙江企业就业的平均薪酬水平作了多方调查与求证。证明“年薪8万元”几乎就不存在。

  不同的是,上海本次公布的同类薪酬抽样调查出自官方,这就从民间与官方两个渠道共同证明,媒体对高校毕业生的实际平均薪酬,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不切实际的炒作。受此种人为炒作的影响,受有意无意拔高高校毕业生薪酬水平的舆论“熏陶”,客观上吊高了高校毕业生的胃口,致使毕业生就业出现“结构性和区域性失衡(过剩)”。

  “区域性失衡”比较易于理解,而“结构性失衡”指,高校毕业生过度且盲目地抱定非大城市不去的择业心态。这导致在大学生总量远未达到过剩的中国,一方面中小城市、中小企业人才供不应求,而大城市特别是东部沿海大城市的人才却呈现阶段性过剩,其结果自然是出现大城市人才价格的“另类贬值”。

  以往从未见有大城市公布过此类带有自我揭短意味的官方统计数据。实际上,公布此类官方统计数据远比公布GDP增长数据更有价值,更具迫切性和必要性。单说公布“1680元”这类数据,就有助于矫正高校毕业生已失衡的薪酬心理价位。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毕业生月薪新闻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电影《天下无贼》公映
杨振宁登记结婚
健力宝事件资本谜局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经济适用房该怎么买
精彩家装图片选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