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怎样被杜撰出来的?
中国第一西餐品牌的争议史
直到今天,天津起士林大饭店在其公开资料中依然以这一句开始:天津起士林大饭店始建于1901年。但伴随这句话的,则是持续不断的非议。
文/邝新华
据说,阿尔伯特·起士林参军前曾是德皇威廉二世的御厨,1900年随八国联军来到天津。他帮袁世凯取悦了各国外交官的胃口之后,袁赏给他100两银子,自此成名。1901年9月17日,阿尔伯特·起士林开办了天津的第一家西式餐馆。100年后的2001年,起士林大饭店举办百年店庆,把老起士林的儿子威诺·起士林请到天津来,举办了西餐文化节。直到今天,天津起士林大饭店在其公开资料中依然以这一句开始:天津起士林大饭店始建于1901年。
他们都知道真相,但没有人打算还原真相。
“你别看那本书,那书演绎的成分比较多。你找航鹰在《天津日报》上写的报道,她写的比较接近事实。”天津起士林饭店办公室主任邢爽指着一本《天津有个起士林》的书跟记者说。这位1990年就进入起士林大饭店的老员工对这个老字号的两个版本历史都了然于心。
此时,记者正与起士林大饭店的厨师长戚其选面对面坐在天津市小白楼起士林大饭店三楼的德式啤酒坊,正式采访还没开始。邢爽在拿出这本宣传起士林企业文化的报告文学时,希望记者能更真实地报道起士林西餐厅。
第二天,航鹰见到记者的第一句是气话:他们的“百年庆典”都没请我去!
一个老字号的品牌内涵是怎么被编造出来的
2000年11月,天津作协副主席刘航鹰在德国科布伦茨的小火车站看到威诺·起士林时,这位中国第一家西餐厅创始人的儿子已经81岁。“他还会几句天津话,什么海河、北戴河。”在此之前,可能并没有天津人知道阿尔伯特·起士林的后人还在世。
威诺·起士林向航鹰讲起了他父亲第二个版本的故事:“他年轻时是远洋轮船上的厨师,大约在1904年,他随船到了香港……在香港一家德国人开的西餐店当厨师……1906年,当时德国驻北京领事馆总领事去香港,我父亲认识了他,他说:‘去北方吧!天津有许多国家的租界地和各国去的侨民,却还没有一家像样的西餐店……。’于是,我父亲满怀信心到了天津。”
刘航鹰回忆起当时的谈话内容,说:“他是1906年冬季到的天津,第一个店开在法租界,是一个小门脸。他(小起士林)给我们看了工商登记书,时间是在1906年年底,正式开张是在1907年年初。这是第一个证据,我在德国有录音采访。”
刘航鹰打印出一张黑白大照片递给记者,说:“另一个证据是这张照片。照片下面有一张用德文打字的旧卡片,中文译文是:阿尔伯特·起士林,‘起士林与巴德’的创始人,与他的后任托比希和莱歇兹及一百多名天津籍员工,于1937年为庆祝建店30周年在屋顶花园合影。”
刘航鹰对自己发现的这一版本的历史的解释说:“我这里有人证物证。”以1901年为代表的起士林传说,刘航鹰认为是“天津的老百姓以讹传讹,一直传到今天。建国前我不知道,从我们知道起士林,老百姓就有这个传说。用天津话就是‘八国联军留下的士兵’,至于德皇威廉的御厨这个从什么时候传的就不知道了。”
对于有着相声天赋的天津人民,刘航鹰有些无奈。但真正让刘航鹰生气的是下面这段转载于报刊的野史:
一战爆发,阿尔伯特·起士林回国从军。三年后传来噩耗说起士林战死。又过了一年,老板娘便和那个助手在天津结婚。哪知半年后,老板起士林忽然“死”而复生回津。助手认为此时自己应该离开,起士林挽留再三,结果三个人仍旧同心经营餐馆。
在起士林大饭店的百年庆典活动之前,百花文艺出版社出书《天津有个起士林》,把这些街谈巷议写成一本报告文学。
邢爽也无奈地说:“(这一绯闻)就是从那本书上传出来的。咱们用人家的品牌,不能传人家的绯闻。”即使在威诺·起士林来参加百年庆典时,邢爽也张不开嘴去核实这个绯闻:“我们不能考证这个,作为企业而言,问人家‘你妈是不是改嫁了?’哪能这么问呢,我们企业有企业交往的规矩。”
刘航鹰用“满嘴胡言”打发了这些传言。“这都不是正史。那本书要说是演义小说,那也无可厚非,但它用的是人家的真实姓名真实字号,起码要有一点点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
假生日:一场来得过早的百年庆典
《天津有个起士林》一书的出版为的是给起士林大饭店的百年庆典提供一本企业文化宣传的手册。邢爽在提到这本书时说:“当时老起士林的经理,也恨不得做企业文化,认识了一个写话剧的作者,这是2000年以前出的。当时是为了排一个话剧,而且2001年百年庆典时也需要一些文字材料。”
该书的作者文淑在2001年6月写的后记中说:“了解起士林全部历史的人寥寥无几,好不容易打听到几位知情老人的地址,可惜他们已经相继去世,查遍所有史料,介绍起士林的更是凤毛麟角,无奈只好按逻辑推理顺理成章,于是就有了这部虚实相间的长篇文学。”
作者在书里明确表达“虚实相间”,而起士林大饭店坚持认为1901年成立是实?为什么有这样的坚持?
一个知情人士透露,症结在百年庆典这一项目:刘航鹰在偶遇威诺·起士林后,把消息告知起士林大饭店。“他们借机向市里打报告,要办一个西餐文化节,报了100多万块钱。一帮人上德国转了一圈。因为如果请不到起士林,市政府就不会这么重视。不过,起士林和她女儿都是自付路费来的。办完庆典之后,市政府给他颁了一个荣誉市民,说是随时来随时欢迎,后来一看他不是大老板,没有投资的前景,就没有下文了。”
戚其选讲述当年对威诺·起士林的印象:
“当时他在汉堡,但不是汉堡市区,而是在一个小镇科布伦茨。就像说在天津市,其实是在塘沽。我们理解他应该是一个富人,但实际上很贫穷。有点可怜他了。可是他再穷,也比咱们有钱。主要靠养老金过日子。
“他人很不错,很善良。他说话挺激动的,一小时有40分钟在流泪。他挺怀念这个地方的。还有一点儿恨。他没明说,但通过他说话,我是这样理解的:他的父亲用他的姓氏创造了这么大一个企业,却没有给儿子留下什么,所以造成这种状况。”
刘航鹰说起这事时,也很生气:“对这些洋老乡,我们应该有交朋友的态度,而不是功利的态度。”邢爽这样描述这次百年庆典:“2001年,天津市副市长夏宝龙主管天津市的餐饮。我们想搞一个庆典。市政府也很重视,起了一个名字:首届西餐文化节暨起士林百年庆典。”
在百年庆典之前,起士林大饭店向向社会收集历史资料,天津市图书馆送来了一张宋子文和张学良从起士林西餐厅走出来的照片。在2001年百年庆典之前,刘航鹰要把她在欧洲的采访发在《天津日报》上,她还记得当时的气:“他们说1901年是他们的问题,非让我也同意,那不行,我要尊重历史。我那14篇文章若马上发,不但没有配合他们的百年庆典,反而把他们戳穿了。另外一家报纸发了配合他们的文章,也就是后来流传开的版本。”
“袁世凯(与起士林西餐厅的故事)有没有,我们无法考证。但建国以后我们接待过什么领导人,这段历史都能考证。”邢爽说:“从官方的角度来说,我们定的是1901年,因为如果你把1901年否了,2001年的庆典就不存在了。2001年办的百年庆典,这个口径要跟市政府的口径一样。航鹰说的那个1907年,也没有实际的考证,她说完了得负责任。”
对于起士林西餐厅的历史,即使是起士林大饭店的老员工也知之不详,他们受到的教育是这样的:“(起士林大饭店)是天津市政府外事活动中档次相当高的一个地方,朱德、聂荣臻来天津时,都会在这里用餐。建国之前(历史)没有人考证过。起士林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当时起士林的职工把这块牌子支起来了。”
谁人尚忆起士林
把牌子支起来一事发生在1970年。这件事得到1971年就进入起士林大饭店的厨师长戚其选的证实。当时这家西餐厅叫工农兵餐厅,用老戚的话说,红卫兵来之前写一条预先通知,比如说今天下午是河北省的红卫兵要来了,然后厨房就开始准备。红卫兵来了,吃完了就走人。这还不是最离谱的。这时的起士林西餐厅已经不卖西餐了,供应的是包子、稀饭、咸菜……
一批起士林西餐厅的老员工联合写信给周恩来,最后才恢复西餐以及起士林的名号。为什么老员工们对起士林如此有感情?不仅仅因为起士林曾经从一个“自由市场里做一个小西饼屋”变成一家上流社会向往的西餐厅,更因为那家外资企业对中国员工的厚道。
张爱玲有一段回忆:“在上海我们家隔壁就是战时从天津新搬来的起士林咖啡馆,每天黎明制面包,拉起嗅觉的警报,一股喷香的浩然之气破空而来……”这样的描述引来了不少“小资”对天津起士林的向往。
威诺·起士林这样描述起士林西餐厅的鼎盛时期:
“公司拥有的餐具同时可供2000位客人使用。牛肉啦,奶酪啦,做面包和蛋糕的原料啦,都是从新西兰、香港那边运来的。每天不仅店堂客满,许多欧洲人、大公馆也都从我们公司订餐,公司派出厨师、侍者去给他们做大派对。”
“中国雇员中的高级厨师和主管,公司还给他们买房子。”从小起士林的描述,我们看到那个时候的外资企业就是中国企业里待遇较好的。
起士林成为大品牌是在1933年阿尔伯特·起士林把这家西餐厅的股权兑给奥地利人罗伯特·托比希以后。刘航鹰后来到维也纳采访了老托比希的儿子海因茨·托比希,证实了这段历史:托比希接任不久又开了北京分店、哈尔滨分店,1936年又在上海开了分店。张爱玲的回忆就发生在那以后。
小托比希说:“那个时候,凡是到过中国的外国人,几乎没有不知道起士林的。居住在天津、北京、上海的欧洲人家庭,写信给国内的亲人朋友,也常提到去起士林用餐、聚会的事情,起士林的店名真是名扬全世界了。”
很多人以为托比希的起士林西餐厅是被人民政府没收的,其实是国民政府。
航鹰在她的文章中这样写17岁的小托比希在1947年8月23日的恐惧:“那天中午,突然有一群美国人在中国官员的陪同下闯进了我们家。美国人厉声喝道:‘你们必须立刻回到欧洲去!’爸爸问为什么,美国人说:‘你们是德国人,德国战败了,现在这地方由我们接管了!’爸爸辩解说:‘我们是奥地利人,酒店是我们的私人产业。’美国人把手一挥命令道:‘你们和德国人是一样的!限你们在5个小时之内离开,每个人只能携带20公斤东西。永远不许回来!’我们全家像是被判了一次死刑,像是从天堂被扔到了非洲大沙漠!我觉得自己一下子失去了一切……”
50年后的1997年8月23日中午,小托比希推开了天津起士林的店门,并在起士林大饭店吃了一个月的饭。没有人知道他是这家店第二任老板的儿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