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宁:商业长跑远未结束 (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2日 10:33  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

  一切皆有可能

  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李宁的成功,是由于他明星的身份,得益于中国体育产业正处于发展初期,还因为他遇到李经纬、刘纪鹏等人的热情相助。但是从一个完全不懂经济的体育明星,到一个拥有资产几十亿的成功商人,在这个取得风光成绩的背后,李宁付出的汗水和努力,只有李宁自己和他身边的人才知道。

  李宁没有大明星的架子,也没有大老板的派头,用功好学,许多认识李宁的人都对他这样评价。1998年,年满35岁的李宁进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攻读,此后4年,李宁与一群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同学一起上课、上自习、复习考试、到食堂吃饭……2000年,他又报考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EMBA班并顺利毕业。“我以前练体操,是从一点都不会到世界冠军的。我相信,只要肯学,什么都有可能。”

  这样的信念也指导着李宁公司。2005年开始,“一切皆有可能”成为了“李宁”的广告词,只要肯向国外公司学习,走国际化的路线,李宁相信,“做世界的李宁”这一目标一定可以实现。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李宁加快了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除了赞助4届中国奥运体育代表团之外,还拿下了包括中国跳水队、乒乓球队等几乎所有吸金大户。而越来越多的国外运动队也纳入进“李宁”的视野:2000年签约法国体操队、2004年签约世锦赛冠军西班牙国家篮球队、2005年初成为NBA官方合作伙伴,其后,“李宁”又成为瑞典奥委会官方合作伙伴……

  而在产品研发上,李宁“中国元素的巧妙运用同样显得精准而又老辣”。从2005年开始,李宁开始在篮球广告中打出中国功夫的符号,在轻质跑鞋广告中使用水墨色调,在香港回归十周年时推出了“I Love Hongkong”的纪念版球鞋,而前些日子推出的限量版的“雷锋鞋”更在网上被炒到了天价。而此时,已经在品牌价值固定下提升的“李宁”在2007年末一口气在北京、上海开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设施完备的旗舰店,以此作为摩拳擦掌进军一线城市的号角。

  正是“国际化”和“中国化”两手抓,“李宁”顶住了耐克和阿迪达斯的进攻。李宁公司2007年年报中显示,其营业额同比增长36.7%至43.5亿元,位居中国市场第三,其17%的市场份额与耐克和阿迪达斯的差距已经缩小。

  非典型营销提升品牌价值

  2007年1月3日,是让李宁失落的一天,因为他再一次输在了奥运会赛场上。不过,这一次他的竞争对手不是其他体操运动员,而是国际体育用品巨头阿迪达斯。

  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自己的家门口进行,但李宁公司却在奥运会赞助商的竞争中失利,资金雄厚的阿迪达斯最终将李宁公司击败,成为北京奥组委选择的第7家合作伙伴。不过,李宁并没有丝毫气馁,在自己的首都举办的奥运会显然是一场不容错过的民族节日,他绝不会放弃这个机会。李宁采取了“曲线救国”的策略,进行与奥运有关的非典型营销策略。

  仅仅在失利后的第3天,李宁便与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签订协议,协议规定,2007—2008年播出的栏目及赛事节目的主持人和记者出镜时均需身着李宁牌服饰。这是一次巧妙的“偷梁换柱”,十分巧妙地躲过了奥运知识产权森严的壁垒,独辟蹊径去接近北京奥运会。

  李宁用有限的金钱,打造出一支属于自己的星光璀灿的“北京奥运会李宁代表团”:其中包括中国射击队、跳水队、乒乓球队、体操队。另外,还有瑞典奥运代表团、阿根廷篮球队、西班牙篮球队、苏丹田径队等。他们全部身穿李宁牌运动服出现在2008年奥运会上。

  而随着李宁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令人称绝的方式、凌空飞渡点燃奥运会主火炬,李宁品牌也完成了一次最闪耀的亮相。但品牌的竞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因为李宁本人的一次举世瞩目的腾空而有决定性的改变。李宁牌还是需要更为深厚的品牌与产品的建设能力,以及更能经得起市场考验的持久力。李宁所面对的,依然是一场漫长的商业长跑。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