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海底捞密码(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6日 14:04 《销售与管理》杂志

  开放平台

  鼓励创新,允许犯错,给员工成长的平台……

  但与这种福利工资相比,一些员工更为看重的是公司给予他们提供的平台。张勇也在寻找合适的人力资源公司来辅助海底捞进行人员招聘,但是,在张勇看来,“制造”海底捞员工的真正关键并不在培训,而在于创造让员工愿意留下的工作环境。

  海底捞的内刊上,有两行让人印象深刻的字:倡双手改变命运之理,树公司公平公正之风。在海底捞,员工可以享受一个特权:基层服务员可以享有打折、换菜甚至免单的权利,只要事后口头说明即可。“因为相对于高层管理人员,每天与顾客直接打交道的只能是普通员工。顾客愿意来海底捞,并不是因为创始人,也不是我,而是和他们面对面接触的那些员工”,袁华强说,这样做的优点还在于,避免了层级之间传递消息的麻烦,能够最短时间内解决客人的问题。

  关于海底捞被人广为称道的细节服务,发圈、眼镜布等,最初只是一个自发的想法。袁华强说:“员工提出新建议,大家讨论后觉得可行就会去实施。”包丹袋就是这个想法的代表,这是一个防止顾客手机被溅湿的塑封袋子。由于是一名叫包丹的员工提出这个创意的,即用员工的名字命名。“这种命名的方式既能实现他的价值,也是对他的尊重,很多员工都有很多不错的创意,要给他们提供机会。”当包丹袋在其他店也开始使用时,这些店会给这位员工交纳一定的费用。在袁华强看来,管理者一个人的智慧是不够的,在海底捞很多富有创意的服务都是由员工创意出来的,因为他们离顾客最近。

  当然,不是每一个创意都可以得到应用和推广,但海底捞鼓励员工自由提出想法,允许员工犯错误。为了鼓励员工创新,现在海底捞已经形成了一个代表着创新意识的红黄蓝榜机制。在海底捞总部的办公室墙上,每月以店为单位进行创意统计。每个月九号,各个片区的店经理都要向总部提交一个创新的评估和报告,上面将详细列出各店员工最近的一些想法和创意,而几位核心高层则会在月底进行讨论,负责对此进行总结和评比,确定哪些是在本店可行的,哪些可以推广到全国连锁应用的。 “如果一个店这个月是蓝榜,那代表无创新,黄榜则代表本店应用,红榜则代表全国可以推广。”

  除了发放推广奖金和以命名的方式带给员工自豪感外,海底捞也在根据时间的变化关注推广的后续情况。“如果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效果更好,我们会给员工发奖金,希望给员工制造一个创新的氛围。”目前海底捞的创新机制并没有具体的评定标准,对袁华强来说,只要是能够为顾客带来方便的,或者可以改善工作的建议,都在这个创新的范围之内。

  海底捞这种开放的平台还体现在培养员工的兴趣爱好上。一名员工在和外国顾客交流时,说起了流利的英语,随后公司为此举行了一次英语竞赛,并为优胜者请来了外语老师。“让员工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在工作中获得乐趣,使工作变得更有价值”。

  “在这里我很踏实”,来自四川的小伙子说这句话的时候,笑容单纯。今年十九岁的他在海底捞生活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现在他已经是另外两个年轻男孩子的“师傅”。服务的闲暇时,他也会向徒弟们分享他的经验,讨论如何让顾客获得更好的体验。

  管理挑战

  “跟着感觉走”为海底捞创造了一个理想王国,未来它需要从“摸着石头过河”过渡到清晰规划的阶段。

  但是,海底捞的成长和扩张,也为其赖以生存的企业和价值观的延续带来了挑战。张勇曾经表示,“海底捞的企业目标一共有三个:第一个是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第二个是致力于使双手改变命运的价值观在海底捞变成现实,第三个目标才是把海底捞开到全国。”到今天为止,海底捞全国的店面加起来也不过二十多家,每年的扩张不超过五家,这离张勇理想中的“把海底捞开到全国去“的愿望还很远。

  这种稳打稳扎式的扩张速度很大一部分出自于张勇所说的时机未到。在他看来,没能拥有足够满足扩张需要的合格员工之前,拿钱拼店数,可能是让海底捞品牌消失的最快死法。

  储备更多拥有“海底捞”思维的管理者和一线员工是海底捞目前必须面对的一大难题。现在的海底捞有四千名员工,最常采用的培训方式是核心员工的言传身教。很难想象,当员工人数增加到四万名后,海底捞还能采用这样的方式而不走样。海底捞显然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为此,海底捞特别成立了一个培训学校。在培训学校里,袁华强们请来教授把自己的多年经验变成统一的教材,避免了培训内容不一致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对优秀员工进行培训。这种新的尝试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还有待观察。

  同时,在个性化消费的今天,海底捞引以为傲的服务,也渐渐显露出来一些隐忧。一位在海底捞用过餐的客人在论坛上说,他承认海底捞的确有着非常周到的服务,但他其实更想拥有自己的空间,“屡次被服务生插话和打扰的感觉并不好”。能感受到这个问题的不仅是顾客。在海底捞最近一期的内刊上,一位员工以锐利的笔墨指出了海底捞面临的问题。他这样发问:有些老员工尽和客人高谈阔论、争辩,手舞足蹈,言谈举止更胜一位演说家……我们并不是反对服务员跟客人打成一片,而是做什么事情都应该适中,把握好一个度。

  将海底捞这种独特的文化机制传承下去,为这种自发的服务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海底捞目前还没有找到比较合适的方式。“海底捞这种员工自发形成的创新服务很难标准化,制定相应的规章反而会扼杀他的热情。”袁华强说,“因为员工服务的本意是好的。”但海底捞毕竟是一个连锁企业,标准化是一个绕不过的坎,何去何从,海底捞仍在摸索之中。

  不可否认,在感性摸索中成长起来的海底捞仍然不失为理想主义的典范,但它未来也不得不调整自己来面对这个多变和复杂的世界。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