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资并购:从“发动机”到“助推器”(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1日 17:59 《中国企业家》杂志
2005年以后各界对并购的批评又多起来,反思是正常的,的确需要警惕某些行业出现市场集中度提高而造成垄断的问题,但如果缺乏全球视角很容易得出负面、简单的结论。我们更应该研究如何利用外资并购,例如很多大型外资并购都要有一个严格的环境评估,国家环保总局条法司的一位副司长曾和我说,到他那去咨询的多数都是跨国公司,关心的是如果在中国买了一个老工业企业,环境风险如何管?过去遗留的问题是什么?今后还要解决哪些问题?让这位司长很感动,因为国内很少有企业投资前来询问他类似的问题。 《中国企业家》:一种看法认为目前存在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的恶意收购,而相比于财务投资者,产业资本表现出更强的入侵性。 王志乐:在中国谈恶意收购与善意收购,常常模糊基本概念。恶意收购本来是个技术名词,是操作的手法,但将其加以中国化的解读就成了一种道德标准。所谓的善意是什么?不买你了?恶意是什么?就是要吃掉你?企业行为不能用这种标准来判断,市场健康和国家安全是两个概念。不要把安全和健康混淆。 也不能认为产业投资者“更坏”或财务投资者“更好”,这是一个博弈过程,应搞清楚对方条件中隐含的目的。例如柯达与乐凯的合作可能对收购方的研究就不够。富士曾经也想入股柯达,但出价低,需要的股份比例高,而柯达的条件似乎更优惠。不过柯达是为了通过进一步收购与合作来限制富士在中国的发展,乐凯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一枚棋子。曾有人建议让富士进入乐凯,能够形成两大巨头在中国的竞争。事实证明柯达没有帮上乐凯,可能也是力不从心,因为它在产业转型的时候自己就落后了,反而是富士高歌猛进,这是一个在十字路口如何做出选择的典型教训。 《中国企业家》:您个人如何判断外资并购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王志乐:在杭州我曾经与50多个民营企业家讨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话题,很多人都开始和我谈到自己面对外资收购时的具体操作了,而在与其他一些地方国资委的领导交流时,也感觉到他们希望外资能参与进国企改制中来的热情。 事实上,2006年商务部批了将近1300个与外资并购相关的项目,只是对外面争议得比较凶的几个才反复听证。今后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有可能从绿地投资转换为并购投资。 此篇为网络版,欲知更多内容,请参见中国企业家网站。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