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外资不是免费的午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6日 07:09  人民网-人民日报

  ——访中国人民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泰岩

  本报记者 原国锋

  如何正确看待今天的外资,上期《跨国公司 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报道了外资的积极作用。但外资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黄泰岩教授。

  外资不是搞慈善

  引进外资不是目的,它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实现9%以上的年均增长率,创造举世闻名的“中国奇迹”,引进外资功不可没。

  当然,我们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因为资本的本性是追逐利润的,外资进入中国不是搞慈善,而是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如果我们不让外资赚钱,外资就不可能进中国,即使进来了很快还会撤出去,外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就无从谈起。

  达能与娃哈哈的合作中,达能对娃哈哈的累计投入只有10多个亿,而达能10年间却累计从娃哈哈分回红利30.77亿元,这既不是娃哈哈的错,也不应是达能的罪,恰恰是双方当年成功的合作,才成就了今天娃哈哈的辉煌。

  这再次说明:外资绝非免费的午餐。

  我国企业整体规模太小,小企业很难强壮。对此,TCL集团总裁李东生说过:“大不一定强,但是不大一定不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勒也指出,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形式的兼并与收购而成长起来的,没有一家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有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500强资产规模只相当于世界500强资产规模的7.1%。

  从全球化的视野来看,中国企业就总体而言,还是中小企业,做大与做强的任务一样艰巨而迫切。正因为此,我国企业与外资兼并、收购会越来越频繁。一些大企业为了完善股权结构、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而这个过程中,让出部分利益和控制权就成为改革与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

  核心技术难换来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引进外资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以市场换技术”。20多年的实践说明,虽然外商投资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场也换来了一定的技术,但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却微乎其微。“以市场换技术”这一战略目标并未很好实现。

  事实上,如一把“双刃剑”,外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技术进步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技术、质量、规模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外资可以绕过关税壁垒,在我国就地生产,低价销售。内资企业本来资金就捉襟见肘,在强大的外资企业面前,一些企业陷入了“不搞研发等死、搞研发找死”的阴影里。在感光材料行业,美国柯达于1998年仅出资3.75亿美元就实现在华全行业并购,2003年又收购了乐凯20%国有股,已占有中国感光材料市场至少50%的份额,富士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超过25%。

  一些外资还会通过多种手段遏制合资企业开发新产品或新技术。如在合资条款中,外方一般都要求中方,只有生产许可权而没有产品设计确认权,因而无需也不能对外方的产品技术进行任何修改和创新。不少国有企业在与外商合资的过程中,原有的研发机构被分拆,技术力量大量流失。

  “挖脑”是一些外商独资或外商控股企业控制技术的常用手段。大的跨国公司凭着优厚的薪水和待遇“挖走”了我国许多优秀科研人才。有关统计表明,我国最优秀人才的40%、优秀人才中的45.7%都流向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或大型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

  引资规模的扩大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技术外溢效应”。相反,外资企业与中国企业在技术方面的差距呈现出加速扩大的趋势。

  链接

  据统计,在高技术产业专利申请方面,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所占的比重已超过国有企业。1995年,国有企业高技术产业专利申请为475件,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为50件,分别占全国高技术产业专利申请总数的77.6%和8.29%;到2001年,国有企业高技术产业专利申请为575件,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为795件,分别占全国高技术产业专利申请总数的17%和23.5%。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以上,产业发展的主导技术基本上依靠国外。此外,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与购买国内技术费用支出的比例逐年提升。我国制造光纤、集成电路、石油化工、轿车、数控机床的装备,依赖进口的比率分别达到100%、85%、80%、70%和70%。

  创牌难度在加大

  一些外资通过使用各种营销策略,扩大本企业及其品牌的影响,逐步占领市场。

  目前,我国有些部门、有些行业外资及其品牌产品所占市场份额比重相当大,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了垄断或行业控制局面。据商务部《2004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显示,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中,跨国公司子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已占据国内1/3以上的市场份额。

  外资对于中国品牌的压力主要有三个方面。

  ——竞争式淘汰。外商凭借其品牌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优势,将我国一些民族品牌产品淘汰出局。

  ——“冷冻”式淘汰。外商在与中方企业合资时收购了中方原有的名牌商标,但并不使用,蓄意“冷冻”。合资企业的产品只使用外方的商标。最后,导致中方原有的名牌产品逐渐在市场上销声匿迹。

  ——“下滑”式淘汰。外商在与中方企业合资时,要求中方将名牌商标转让给合资企业。然后,利用中方原有的销售渠道主要销售外方商标的产品。一旦外方商标的产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立即停止生产和销售中方商标的产品。

  品牌衰败就意味着市场的丧失。有专家指出,中国每个已开放产业的前5名都由外资公司控制,在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在流通领域,占有主导份额的大型超市领域,外资控制的比例已高达80%以上,中国零售企业只能在中低端市场经营。随着外资的延伸,低端市场也将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

  (外资给我们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带给我们许多教训和启发。如何更好地利用外资?请看下期《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外资》)

  链接

  以日用化工品为例,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香皂、洗衣粉、洗发水和牙膏四种日用化工产品的排名,前两位均被合资企业的产品所占据,外国品牌占80%的市场。其中,香皂品牌的前5名,舒肤佳、力士、夏士莲、花王占70%以上,国产品牌仅剩下广西的“海藻”占7.75%;洗衣粉中的前两名,汰渍和奥妙两个品牌占51.75%,占14.76%的“白猫”已经被“碧浪”冲击得招架不住;牙膏中的前2名,高露洁和洁诺两个品牌占37%。

  其他工业部门中,某些行业外资企业市场份额也较高,如汽车工业中外国品牌占销售额90%;电梯行业中最大的5家均为外商控股,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彩色显像管占65%,程控交换机占90%,移动通讯电话行业占95%。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