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管理 > 正文
 

遭遇空前成本压力 品牌意识缺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 14:27 赢周刊

  ----锁具企业遭遇成长烦恼

  赢周刊·赢生活专刊记者□朱扬眉

  梅花锁业:科技创新缓解冲击

  当一些人对锁的印象还停留“铁将军”、弹簧锁的时候,国内锁具技术日新月异,锁具市场已成为一个240亿元的“超级金矿”。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锁具生产国和消费国, 2005年,我国主要锁具生产企业共制造产品20亿把(套),销售额超过了240亿元,生产以钢铁挂锁、门锁、车锁为主,智慧门锁及其他锁具为辅。据了解,我国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锁具生产企业达1000家左右,在广东、浙江、山东、上海等地形成了成熟的制锁业产业集群,温州有“中国锁都”之称,中山小榄则素享有“南方锁城”之誉。

  2006年铜价大起大落,国内制锁业遭遇空前的成本压力。今年上半年铜、铝等生产原材料价格几度上涨,与此同时,国际

铁矿石价格也于近日传出“涨声”,引发了几大主要用铜行业一连串的“蝴蝶效应”,受打击最重的可能就是五金中小型生产企业。

  锁具平均60%~70%为原材料成本,其中以58—65号铜材为主,在此次原材料价格风暴当中,制锁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从2月至6月初,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国内铜价分别经历了三次大起大落,每吨58号现货铜从30000元跌到27000元,随后又暴涨至60000多元,最后跌回55000元。

  随着铜价的上涨,锁具零售价格也跟着一路上扬,据了解房门锁市场价格上涨了约10%~20%,但这不足以弥补成本变动带来的压力,不少企业面临亏损,企业平均利润下滑。规模企业因为有一定的原料储备以及管理技术上的优势,抗风险能力较强。而那些市场反应能力不强的中小企业,在成本与市场竞争的双重挤压下艰难生存。

  据了解,原材料价格大涨大跌,一些锁具企业考虑更多的是眼前利益,于此陷入了“价格波动风暴”的漩涡中不能自拔。当原材料价上涨时,大幅减产,当原材料跌价时又立即抛售产品,往往是库存瞬间增值,转眼又大幅缩水,一些企业甚至在半年内经历了三轮亏损。

  温州市五金商会李国荣秘书长接受《赢·生活》采访时表示,现在铜价高涨已经影响到了企业经营业绩,而一些企业的抗风险和应对能力不强,亏了不少钱,教训颇为深刻。行业协会为此也召集了会议商讨,但应对和调控关键还在于企业本身。在原材料价格风暴面前,企业家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富有远见的主张。

  浙江浦江梅花锁业郑勇进经理告诉记者,铜价大涨大落,制锁企业必然受到影响,梅花作为国内产销量最大生产锁具的企业之一,受到的冲击相对会少些,梅花锁业的具体做法是通过高科技产品投入,逐渐取代原来落后的传统产品,减少铜使用量,缓解原材料压力。

  如何减少原材料波动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成为了7月4日在中山小榄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国际锁具行业品牌年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业内人士认为,企业应在加强内部管理、减少原材料的使用量、技术创新等方面尽量降低成本。还有分析师建议说,有实力的企业可以考虑进行套期保值、对冲风险。

  高档市场国锁PK洋锁

  三环、金峰、华锋等反攻

  随着我国住宅、汽车、中高档办公楼及酒店等支柱型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防、公安、金融等系统对具有高防范性锁具产品需求的日益加强,高档锁具市场的前景乐观。据专家介绍,锁具的消费市场里生物识别技术、电子技术等高技术产品目前还基本处在一个空白阶段,但是市场里的消费人群对这方面的需求愿望却呈现出每年40%的增长,到2008年,中国国内锁具市场对生物识别和电子技术等高技术产品的份额将达到60亿美元共5000多万套,这绝对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

  据业内人士介绍,有关高档锁具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厂家手。近年生产的高档电子锁具,如 IC卡、TM卡、指纹锁等产品的核心电子元器件均从国外进口,使中国的高档锁具在价格、性能扩展方面受到限制。一些高档宾馆、酒店等用锁主要依赖进口,国内高档锁具市场依然被洋锁控制。国内锁具行业到了向技术、向高档次、智慧化制锁要利润的时候。

  近年来,我国制锁企业加大了在高档锁具产品的开发力度,如烟台三环锁业集团公司、山东金峰集团公司、中山市华锋制锁有限公司等,为主动参照欧美标准进行生产,自主创新技术不断涌现,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优势明显。与此同时,美、意、德、日、加、韩等外国著名制锁企业纷纷加快了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本土品牌与洋品牌在高档锁具市场迎来正面交锋,谁先攻下技术难关谁就可以实现升级,从而分到最大的蛋糕。

  锁企缺乏品牌意识

  三环锁陷入打假“拉锯战”

  缺少知名品牌、品牌意识差,恐怕是我国锁具业的一大“命门”。据透露,我国目前的出口产品中仅有一个自主品牌。与国外产品相比,无论是品牌知名度还是产品售价,我国锁具产品都有相当大的差距。在品牌建设与维护上的不足,导致绝大多数企业只能在低端市场“抢饭吃”。

  记者打电话采访了多家锁具企业,发现很少有企业设置品牌管理部,接受采访多是先转到办公室。有关于锁产品的经典案例与市场推广也不多见,许多消费者和房地产建筑商、企业对于如何选择门锁、车锁、密码锁,选择什么品牌的锁的认识仍然模糊。

  锁具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行业进入门槛,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创牌意识相对淡薄,品牌意识差是我国锁具行业一个普遍现象,许多锁具企业处于“淘第一桶金”的过程中,根本无暇顾及培育品牌。锁具的售后服务更是被许多消费者诟病,一家单位办公室的密码锁使用一个月就“闹罢工”了,打电话至厂家,厂家说不负责售后问题请找经销商解决,要不选择将锁拆下来寄回厂家检测看是否有质量问题。如果等寄到厂家办公室早就“一劫而空”了,单位只好请求经销商上门服务,结果经销商只用了两分钟接好其中的一条线就搞定了,服务费要100元而且一点也不打折。

  品牌意识差直接的表现还有企业用于设计研发、购买先进设备和模具、培养专业人员以及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投入不足。在渠道创新方面,锁具企业的步伐也不快,目前的销售网络以分销商为主,项目销售、工业销售与大卖场等新概念仍未兴起。随着竞争程度的加剧和市场环境的完善,中国企业已经进入品牌竞争时代,知名企业和品牌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一步突显,这一点在锁具行业也不例外。2002年、2005年“中国十大锁王”评选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全行业品牌发展意识,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设备、技术、研发的投入,并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品牌宣传。

  从行业的竞争态势和品牌创新来看,锁具行业秩序不容乐观,竞相模仿、相互压价经常发生。三环锁是中国驰名商标,深受“造假”之苦,造假分子不择手段地进行造假,三环与各地的造假者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打假“拉锯战”。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品牌建设与推广方面,锁具行业缺少创新。层出不穷的擂台赛,仿佛成了制锁企业打开当地市场之门的不二“法宝”,真真假假,让消费者看得眼花缭乱。同时,品牌意识差也使企业的发展思路变得狭窄,在各种荣誉加身也拥有了一定规模之后,企业反而不再专注,把眼光投向于房地产、酒店等行业,主业业绩下降,知名品牌变得名不副实。在行业竞争愈来愈激烈、洋品牌加速进军的背景下,国内锁具企业的创牌意识和品牌建设急待提升。

  锁具行业最权威的巅峰对话本月上演, 7月4日至5日,第三届·中国国际锁具行业品牌年会在素有“南方锁城”之称的中山小榄拉开帷幕。与会各方将共话中国锁具行业发展趋势,剖析全球锁具的形势。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锁具生产国和消费国,在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锁具行业急待产业升级与品牌自主创新模式更新的背景下,此次锁具行业盛会备受各方关注。

  锁具行业呼唤创新

  一把锁看似简单,但要经过110道工序才能完成,锁具行业既是传统行业,又与高新技术有密切联系,在制锁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掌握先进的设备和设计水平,不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企业很难在行业中领先。整体而言,中国制锁业相对国外先进的技术落后不少,且锁具生产商以中小企业为主,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严重。一些小企业设备落后,尚处在纯粹的机械制造阶段,离集光、机、电一体化的新型锁具领域距离尚远,给整个制锁行业带来了质量难以提高的隐患。锁的互开率高、防范性不强也造成了许多消费者的不满。

  目前国内许多制锁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于低成本,价格战打得“热火朝天”,锁业的利润却越来越薄,一些低附加值的挂锁需要几十道生产工序才能生产出来,但是一把锁只有几分钱的利润。

  制锁行业急需技术和产业升级,更新品牌创新模式。锁具行业的创新,需要企业转变观念,改变以模仿为主的想法,掌握自主技术,加大设备、技术、研发的投入和专利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企业应注重提升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以此改变自身处境,抢占中高档市场份额,促进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赢周刊·赢生活》:与您共同见证3C数码、家居行业成长

  《赢周刊·赢生活》隶属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每周五出版,以家电、数码、IT、家居报道为主的《赢周刊·赢生活》通过对这些领域系统化、品牌化的案例报道,已经初步形成了聚合、延伸的传播效应,在业界受到广泛关注。

  记者联系电话:020-87302638 39715856

  传真:020-39713309 E-mail:yingshenghuo@gmail.com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