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管理 > 2006中国外贸200强高层论坛 > 正文
 

国际贸易需要一种公平和建设性的态度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1日 14:51 《商务周刊》杂志

  ——访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副会长溥乐伯

  □记者 刘婷

  3月下旬,提出“舒默-格雷厄姆法案”的美国两位参议员查尔斯·舒默和林赛·格雷厄姆生平第一次来华访问。虽然两位议员称此次中国之行让其“大开眼界”,使他们亲身了
解了中国经济的“复杂局势”,但他们在批评中国人民币汇率制度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似乎没有太多松动。

  陪同两位参议员在华访问的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副会长溥乐伯这几天也是马不停蹄。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The US-China Business Council)成立于1973年,是美国企业界与中国进行商务联系的主要组织,致力于为在华经营的美国企业提供政策倡导和商务咨询服务,目前拥有近250家会员公司。作为该委员会主管中国区事务的副会长溥乐伯,拥有20多年在北京、香港、美国同中国内地企业合作的经验。3月27日,刚刚从上海赶回北京的溥乐伯接受了《商务周刊》记者的采访。

  《商务周刊》:这几天您一直与两位参议员在一起,您如何评价他们报复性关税的提案以及他们的中国之行?

  溥乐伯:我们非常欢迎两位参议员的来访。我知道他们在过去几年一直对中国问题非常关注,所以他们能够和中国政府官员面对面有一个直接交流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更多的对话有助于双方加深了解,做出更为明智的决定。在这几天的陪同访问中,我主要向两位参议员介绍了目前在中国开展业务的美国公司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以便让他们更进一步了解在中国开展业务所处的环境,以及为推动美国公司在华业务的拓展所能做的事情。我告诉他们,尽管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进一步市场开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但中国为这些在华的美国企业的业务增长的确提供了许多机会。我们当然也希望看到两位参议员最终所希望达到的结果,即人民币能够自由兑换,汇率完全由市场决定,但对于两位议员提出通过对中国的进口产品征收27.5%的惩罚性关税来促使中国政府做出改变的做法,我们并不赞同。一旦该提案通过并实施,这只会给美国消费者带来损害,这实际上等于向美国消费者征收了27.5%的税收。

  《商务周刊》:您认为美国的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与中国的贸易政策和汇率有多大关系?人民币汇率问题是造成中美两国之间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吗?

  溥乐伯:2005年中国对全球的外贸出口处于顺差,很多批评家因此认为人民币至少被低估了40%。我觉得对此问题,很显然,10个不同的经济学家会有10种不同的观点。而我认为对此问题最好的答案应该是由市场来回答,这就是说,让市场的变化能够更多地体现在汇率这个问题上。

  《商务周刊》:中国现在在反思一些进出口方面的政策,力求解决贸易不均衡的问题。对此,很多专家提出了建议,比如美国增加对中国的出口、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合作、中国加大服务贸易的开放、改变汇率等等,你认为哪些措施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溥乐伯:从美国企业界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我们期待中国在放宽对资本市场的控制方面能够做出更进一步的改革,使得人民币汇率能够真正由市场来决定,反映出市场的变化;另一方面,对于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先生努力促进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扩大市场准入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我们也非常支持。知识产权问题的确是阻碍中美贸易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旦知识产权问题能够有效地得到解决,相信会有更多的美国企业愿意将自己的产品出口到中国来,这也有助于解决双边的贸易不平衡问题,所以这是一件对双方都有利的事情。不过总的来说,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问题应当以一种公平的、更富有建设性的态度来对待。比如目前的美中商贸联委会(JCCT)就为更好地解决双边贸易争端提供了一个对话协商的平台。

  《商务周刊》:以上提到的措施中,除了汇率之外,都不是短期内能解决中美目前贸易结构的。是否可以认为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在短时间内是改变不了的?

  溥乐伯:其实我们在去年6月份发表的一份名为《美中贸易关系展望:亚洲经济一体化以及对美国所带来的影响》的报告中就提到,目前,对于美中之间的贸易不平衡现象,不应该将它独立看作是美国对中国贸易赤字绝对值上的增加,而更多的是应该将这种现象放在整个东亚国家经济融合速度加快、出口加工基地出现转移的大背景下来看。对于美国企业界来说,相对于那些短期内就能见到利益的措施,其实我们更关注解决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允许更进一步的市场准入这样中长期的对中美双方都有好处的问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