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管理 > 正文
 

民族品牌的成长与文化唤醒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9日 16:38 经济观察报

  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是民族品牌的成长与文化唤醒。

  品牌是个老话题,自从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大家都在不断地讨论企业经营的问题。但在今天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在品牌前又加了“民族”两个字,把民族品牌和民族文化的关系结合起来一起讨论,它就成为一个特殊的话题。

  这个话题的时代背景,主要是一个大时间段和一个小时间段所组成的。大的时间段可以追溯到1840年,这100多年是很特殊的。之前,中国人无论是在文化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是非常优秀、非常领先的,为世界文明做出很大贡献。但是这一百多年来,相对于外国人,在技术上、在科技上,乃至在制度上,中国人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相对于祖先的文明史是非常慢的。

  当时人们提出很多向外国人学习的方式,比如“师夷长技以制夷”等,这个学习的过程很长,也非常曲折,有的时候是社会的主流,形成一个高潮;有的时候在低谷,不是社会的主流主张。这种向外国尤其是西方学习的真正高潮,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也就是说中国社会工业化和资本化进程加快之后,这种学习的步伐也越来越快。曾经有人用一句话概括这种学习的方式——“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此也是有争论的,到底是“中学为体”,还是“西学为体”,其实,我有一个可能不是很准确的想法,干脆,不要叫“西学为体”,也不要叫“中学为体”,应该叫“好学为体”——谁好向谁学,谁做的对向谁学。

  小的时间段是从1978年至今,也就是改革开放20几年,中国的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人均GDP达到1000多美元,与此同时,民族的自觉和品牌的自觉开始觉醒。

  以上述两个时间段作为背景,我们会发现,关于自主知识的创新,自主知识产权的追求等等,都是在我们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企业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我们之所以讨论民族品牌的建设,是因为在今天的市场中,一些跨国品牌和国外的品牌在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于是才有了我们对民族品牌的追求。

  对民族品牌的追求也就是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觉的一个过程,因为民族自觉的支撑是靠民族文化,民族意识的崛起和民族自觉又靠什么呢?其实我觉得可能有两点,一点就是制度安排,就是在民族品牌的建立过程中政府要给予一些支持,我理解的这个支持不仅仅包括政策、信贷,我觉得更多的是鼓励竞争、拆除垄断。我们可以看中国的餐饮业,由于它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有过经验的人一定知道,中国的餐饮业一定是世界上最好的,外国人办的餐厅在管理水平上可能真的比不上我们很多的民族企业,我觉得就是有一个竞争。

  第二个是民族自觉,这个我觉得是一个自信心,自信心要有一个培养的过程,既需要整个社会文化的代言,也需要有我们消费者亲身的体验。其实我们看一看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当我们真的拥有一辆中华车,比如说最近的中华M2,特别是

奇瑞的A系列,你就会觉得确实是所谓的民族汽车企业在不断的成长。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教授 何志毅

  品牌的背后是文化,民族品牌的成长与文化唤醒,这个主题非常好。我们讲唤醒对民族品牌的自信心,首先要唤醒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我们看看中国企业家的素养,他们的素养是从哪里来的?第一是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是很大的,你说讲义气不符合市场经济,如果说你不讲义气,我看在中国社会就不要生存了;第二就是向西方学习。我们说不崇洋媚外,并不表示就要完全否定西方,但我们要对传统的中国文化有信心,我相信中国的学者有能力总结出中国的管理思想。

  中兴通讯有限公司

  副总裁 杨大跃

  中兴通讯公司这两年的主要着眼点在国际化,公司已经在全球60多个国家建立了120多个国家的办事处,也就是说在全球基本上都可以看到中兴的品牌。企业的品牌主要是和企业寿命有关,我们谈品牌,首先是企业的品牌,企业的品牌生存,你的产品的品牌和服务的品牌才会依附在这个层面上。其次,品牌建立的关键在于品牌战略的制定,如果品牌缺乏核心竞争力,终将会失去客户。 企业的品牌要做好,关键在于创新,不能仅仅依靠广告、公关或者市场营销,只有创新才能使中国的企业整体强盛起来。

  神州数码IT服务集团

  副总裁 刘盛蕤

  在我们这个行业里有一句话,一流的企业是卖品牌,二流的企业是卖技术,三流的企业是卖产品,我们也希望我们的企业是卖品牌。拥有工厂不如拥有市场,而市场是靠品牌的垄断。

  对于IT业来讲,国际化的竞争早就开始了,包括我们其他任何的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就代表国际化竞争,你是民族品牌,也一定是国际化的品牌。

  我觉得建立民族品牌,一个政府要给予一些扶持;第二,要耐得住寂寞,要有一个执著的精神坚持下来。更重要的一条是全民的民族品牌意识,就是我们一定要认为自己的品牌是最强的,这种意识是最重要的。

  北京汇智卓越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顾问

  高建华

  企业应该打造品牌的内涵与生命力。在中国,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品牌都是空壳品牌,更多地依靠广告宣传打出知名度。实际上打造企业的品牌应该致力于产品的创新,要对消费群体的需求进行调研。因为知名度并不能让企业的品牌“常青”,只有建立了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忠诚度,才能使企业“常青”。品牌不是面向所有人群的,是为部分人服务的,这样才能让目标客户有归属感。同时,要力争实现品牌的溢价,一个好的品牌,一定是在同类产品中有一个溢价,才能获得收益。这些是中国企业的品牌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

  格兰仕集团

  总裁助理 赵为民

  首先是我对品牌的认识,我觉得品牌第一是品质,品质里面又有品位,从品质到牌子有一个转换的过程,这就是我们应该怎样根据消费者的心理进行定位。中国的消费者思维就是崇洋媚外,这就是我们今天探讨这个话题的原因。一个民族品牌是强大国家的形象,但它的建立需要金融的支持和传媒的支持。传媒最大的责任就是唤起民族自信心、唤起整个民族对民族品牌的信心。

  北京物美集团

  副董事长 吴坚忠

  我想讨论一个问题,就是零售业需不需要我们的民族品牌。中国的消费市场越来越大,谁来垄断,谁来经营这样一个零售渠道,已经成为涉及我们国家的经济主权或者是经济安全的一个大问题。如果我们这个渠道被外资垄断了,卖什么是他们说了算,他们发订单给制造商,对上游制造商进行选择,同时还规定制造商生产什么,我们制造业的企业家们就可能变成这种外资零售商的车间主任,创新竞争的动力也就没有了。众所周知制造业是我们经济的主体,如果受到影响,将对中国的经济造成很大损伤。

  中国银联总裁

  万建华

  我想谈几个观点,第一个观点就是中国企业很少说品牌,品牌也就是这一年多才热起来的。我们在两年前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我们曾经看到了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的一个统计,知名品牌占全世界营业额50%以上,这就意味着如果不做品牌,你这个企业很难生存,也很难有发展。可以得出一句话:得品牌者得天下。

  中国的企业,应该做民族的品牌。去年,我们提出要创中国的民族致富品牌的时候,有不少人说为什么要提“民族”两个字。我们的考虑,不仅仅是出于营销的需要,确实是这几年民族的品牌很少,不做品牌的企业,只能是加工或者代工,活得非常艰难,所以中国的产品行销事业能够行销的多数还是国际名牌,好像营业额不少,但是最大的利润都被国际品牌拿走了。而且随着人均资源成本的提高,这一块慢慢地没有了,中国的企业应该怎么办?所以说中国的企业不能把自己未来发展的空间搞得一点希望都没有,要积极拓展这个空间。

  结合我们银联自身的实践看,银联是2002年成立的,当时成立银联的目的就是要实现联网通用,没有考虑到今天要做品牌。我们通过一年多的时间,考虑将来银联如何发展。如果只把电子信用卡的品牌做起来,可能就是一个代工系统,我们可能也是和其他的加工企业一样,所以我们在联网通用的基础上认为,银联要像国际大品牌一样靠创自己的品牌。

  光大银行副行长

  李子卿

  在2006年年底,中国金融要对外资全面开放,在这种情况下,对我们中资的银行来说,面临的压力是很大的,无论是从管理还是其他方面。

  现在的外资银行希望介入零售业务、服务业务,甚至介入信用卡,要对信用卡投资,占股50%,这部分利润丰厚,也是他们非常看重的。在类似的谈判中,在中资品牌没有很好的建立的情况下,要和这些外资的品牌进行竞争,对于很多中资金融机构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我们有优势,我们熟悉我们的国情,我们有那么好的网络,我们有那么多的客户,这是外资银行不能比的。

  品牌建设对银行非常重要,企业的整个文化、服务、内涵和外联多方面地造就了它。产品不同于品牌,但是品牌的树立要靠产品,要靠持续的一系列的产品推向市场才行。

  我们光大银行最近两年比较成功的地方就是

理财,在个人银行里我们现在是首屈一指的,新浪网、搜狐网评选连续两年的第一。其实说老实话,我们第一个产品A+计划,是从国外拿来的,做了以后感觉不错,开始做人民币
理财产品
,光大逐渐在个人理财市场树立形象。但我们还要继续打造品牌。现在我们在外汇理财方面,还比不上汇丰银行,但是在人民币理财业务上应该更有优势。

  建设民族品牌需要面临很激烈的竞争,但中国人是非常优秀的,关键是善于学习,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再以自己的品牌走出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