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洋品牌频出质量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不愿透露姓名的相关人士,他从企业管理模式分析开始,进一步谈到中国目前的法律体制,呼吁相关制度、标准尽快出台。
管理漏洞导致质量问题
记者:最近几年,为什么洋品牌质量事件会如此频繁地发生?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相关人士:跨国公司在国外市场销售的产品是在外国本土生产制造的,有一套严格的管理程序,管理模式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在国外自然就很难出现问题。而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往往都是在中国境内生产制造的,企业除了高层管理人员是外国直接派过来外,中低层管理人员都是中国人,即使在国外接受了管理方面的严格培训,但受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也还是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管理缺陷。的的确确会存在一个管理方面的问题。例如出现苏丹红事件的亨氏,它的漏洞在于进货环节,原材料不是通过正常渠道获得的,进货单据、检验报告等存在问题。在企业管理过程当中,每一个环节都是相扣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会对整体产生影响。频繁出现质量问题,这是一个管理方面的漏洞,今后任何一家企业在进行运作时,任何一个程序都要严加把关。
处罚力度不够未引起重视
记者:据我所知,洋品牌出现质量问题后,跨国企业并不是在第一时间去积极应对,而是选择被动应对。同时,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所采取的措施和解决办法有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此,您是怎样看待其做法的?
相关人士:产品出现问题后的解决办法都是一样的,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和法制体系不一样,在称呼上有所不同,国内称维修,国外称召回。索尼数码相机出现质量问题后,日前再曝电视机质量事件,多少让消费者震惊。作为世界一流的企业,在问题出现后就应该有意识地在第一时间给消费者一个交代,应该主动召回有缺陷的产品,而不是忽悠消费者。跨国企业往往都是在等到被逼无奈之时,对产品质量事件轻描淡写,根本就没有把产品质量问题当回事。
跨国企业对自己的管理有足够的信心,相信自己的产品绝对不会存在质量问题。在媒体的频频曝光下,欲盖弥彰,不得不承认,接着就是召回,道歉等。食品行业稍好一些,出现问题就积极主动撤柜。
记者:有人认为,洋品牌对我国消费者相当傲慢,其原因是我国行政处罚力度不够,一些跨国企业怀有侥幸心理,以此来减轻或者逃脱处罚。您对此又是怎样看的?
相关人士:这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跨国企业认为自己的品牌是完全不可能出现问题,导致在处理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让消费者不满。另一方面是我国的法律制度修改的力度不够,相关的制度和标准还未跟上,明显滞后,在这方面不可能像发达国家的法律制度那么完善,让其有可乘之机。
消费者要有自我保护意识
记者:当遭遇洋品牌质量问题之时,消费者应当怎样去做?您能否给消费者提点建议?
相关人士: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后,除了商品停售外,根据“消法”等相关法规,商家有义务主动召回已售商品。召回的一般程序是,经销商负责消费者退货,再把退回的商品退回厂家。如果消费者买了不合格的商品,可向当地12315或消协投诉,在本地区集中解决问题。
另外,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消费者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在选择商品时把握好关口,不要因贪图一时便宜而轻易选择质量不过关产品。在购买商品后一定要保留好票证,因为票证是商品出现问题后的唯一依据。其二,要提高对假冒伪劣商品的识破意识。在选购商品时,注意产品的外观质量,看清标识,厂家的联系地址和电话是否标明等。这其中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采购商品当中采取主动仔细询问售货员,尤其是那些贵重产品,耐用品,多花一点时间对品牌作全面衡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