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品牌管理 > 正文
 

杰事杰:日复一日的自转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6日 16:15 《中国电子商务》杂志

  日复一日的自转使它产生了强烈的吞噬力,这种力量让它更像一头猛兽,必须寻找更多的食物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陈晨/本刊记者

  杰事杰在业界名气很大,但圈外知道的人却很少——尽管这家公司已占据工程塑料市
场30%的份额。

  从专利起家

  上海杰事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桂生,是国内第一个工程塑料博士。这个45岁、形貌文弱、技术出身的企业家,总是需要更多的专利来满足自己和杰事杰。

  从技术到市场,杰事杰制胜的法宝就一直系于头脑之上。每年,每5名研究人员必须产生一项发明专利,人均出让技术收入达到10万元——无可否认,日复一日的自转使它产生了强烈的吞噬力,这种力量让它更像一头猛兽,必须寻找更多的食物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杨桂生适时地抓住了上海的一次机遇。1993年,自主创新的理念让上海闵行区成了一个试验田,他也成为这个硕大试验田中的幸运儿。通过区工业局,他得到60万元的贷款作为启动资金。

  杰事杰开业后的第一笔生意,是将风扇材料的技术转让给了安徽一家空调企业,只收技术转让费。凭借这项技术,这家风扇厂的年销售额曾达到2亿元。不可能永远有卖不完的技术,杨桂生很清楚。在国际工程塑料巨头一面圈地一面不愿出让技术的情况下,技术越稀缺,就将越值钱。

  仅仅转让技术只有很小的增值空间,于是,当海尔找到杨桂生,希望他为家用洗碗机研制一种工程塑料内胆材料时,杨桂生大胆成立了一家股份公司,开始了产业化的过程。

  成长的阻力将越来越大

  此后,杨桂生和杰事杰飞速成长。他先后为全国的汽车、航空、电器、通信等行业,提供了4个系列、百余种高性能的工程塑料。这段黄金时期大约为10年,杰事杰的销售额也以240%的速度扩张。到2005年,依靠决定性的技术优势,杨桂生已经站在了中国工程塑料的制高点上。

  杨桂生所在的行业,其增长速度达到了GDP的3倍,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陶氏化学CEO Andrew Liveris更是预测,按照中国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2025年前中国的塑料市场将可能成为全球最大。

  但同时,中国国内巨大的需求,也吸引了外国公司纷纷加强在中国本土市场的开发,比如拜尔在上海建立了一个10万吨/年的聚碳酸酯工厂和一个4万吨/年改性POM工厂;帝人化学也在嘉兴建设了一个5万吨/年的聚碳酸酯工厂。此外,通用、杜邦等跨国巨头也都纷纷计划在中国建立工厂。

  2006年的杨桂生该如何选择?与当下喧闹的商业模式不同,杨桂生似乎并不急于进入

资本市场运作,只是埋头于自己的“技术+市场”的模式,秉承内敛思路。显然,他把所有的力量都专注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上。只是,“产业+资本”的模式是企业扩张的必然之路。

  杨桂生何时才进入资本市场呢?留下的时间已经很紧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8,7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