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品牌管理 > 2005CCTV我最喜爱的中国品牌调查活动 > 正文
 

媒体总编谈品牌(组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15日 19:59 CCTV《经济信息联播》

  新浪网总编辑 陈彤

媒体总编谈品牌(组图)

    首先是要做好我们的产品,要使我们的产品质量过硬,

  首先是要做好我们的产品,要使我们的产品质量过硬,这当中有大量细致的工作需要去做。第二个应该是使我们的产品逐渐的国际化.消费者要关心自己的品牌,使用自己的品牌,拒绝假冒伪劣产品,国家要给企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媒体要支持推广我们的品牌。我希望在几年之内中国能够出现真正的世界级的品牌。

    《经济日报》前总编辑 艾丰

媒体总编谈品牌(组图)

  名牌就是国宝,品牌是市场竞争最有利的法宝。打造名牌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

  品牌就是企业信用,产品质量和特色文化的载体,所以品牌就是无形资产,也可以说品牌是市场竞争最有利的法宝。一个国家的名牌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名牌就是国宝,所以我们一定要尽力打造我们中国的自主品牌。

  在打造中国自主品牌的过程当中,我认为最需要的是四条。第一条,是品牌意识。我们中国若干年来品牌意识比较薄弱,也就是说对品牌的认识不够,首先要对品牌的重要性提高认识。第二,就是要认真学习品牌理论,许多企业现在也在讲品牌,讲名牌,但是对于什么是品牌?什么是名牌?如何实施名牌战略?在理论上并不清楚。所以要很好的提高名牌理论素养。第三,我认为要加强切实的操作,名牌不是说出来的,是打造出来的。第四,我认为要有耐心。因为我们提倡名牌,名牌并不是一天就可以打造出来的,一定要有很持续的努力,才能够真正的打造结实的名牌,我们中国即使是比较成功的品牌,现在时间也很还短,跟国外大品牌,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来比,我们的历史还很短,所以我们要下决心,持之以恒的去做下去,让时间说话。

    品牌实际上看起来,主体是企业,但实际上名牌是一个事业,也就是说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伟大的社会事业。只有我们的政府,我们的社会团体,包括我们的媒体,特别是企业,也包括我们的消费者,就是广大老百姓,大家都关心名牌,然后形成了合力,我们中国的名牌才能够更快地、健康的成长。也就是说名牌的主体是多方面的,有社会,有企业,有中介机构,有政府,我们每一个主体都可以找到在名牌战略中的地位,从自己的地位出发,为名牌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吕平波

媒体总编谈品牌(组图)

    品牌是企业文化内涵的物化形态,名牌需要沉淀。

  一个企业的品牌实际上是一个企业的文化,它所包含的内在内容的物化,外在的一种表现形式,一个企业的品牌和这个企业的知名度有时候成正比,有时候并不成正比,因为知名度可以靠广告打出来,但是名牌一定需要沉淀。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企业刚刚走完第一段历史过程,所以企业的品牌才处在草创阶段,那么在这个时候的中国企业就特别需要静下心来,扎扎实实把企业文化真正能够渗透到它的产品中去,而不是急于做大、做强。

  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品牌的形成,都离不开这个民族和这个社会的支持,而这个扶助,世界各国都是这样的。我想对于中国企业来讲,特别需要得到中国消费者的呵护,这种呵护是多层面的,既有精神层面的,也有物质层面的,对于市场经济来讲,可能物质层面可能更为重要一点,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对民族品牌有一种情结,支持它做大、做强。

  《经济参考报》总编辑王海征
  

媒体总编谈品牌(组图) 

    品牌是一个企业或者一个产品在市场竞争当中的标志。

  品牌是市场竞争当中一个企业或者一个产品的名称,或者标志。实际上它也是这个企业或者这个产品的无形资产。企业要在市场竞争当中培育自己的品牌,最重要的条件。第一是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第二,是要有严格的内部管理。第三,是要有高质量的生产。那么此外,还在市场竞争当中还需要有强有力的、有效的市场推广和宣传。综合起来说,树立品牌的条件就是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中国经济建设过程中,我们作为经济媒体,就是要通过自己的报道帮助中国的企业和中国的产品,尽快地树立自己的品牌。在国际竞争和国内竞争当中,取得竞争优势。

  《财经时报》副总编辑钮文新

媒体总编谈品牌(组图)

  品牌由美誉度和忠诚度两个层面构成。

  所谓品牌大概分成两个层次,一个层次就是它的美誉度,另外一个层次是忠诚度。现在我们中国的品牌大概都是美誉度比较多一点,但是忠诚度非常少。我想中国实际上离真正的品牌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包括我们现在很知名的企业,他们仅仅有了美誉度,但是它并没有忠诚度,我们媒体能够做的仅仅是最前期的一点工作,就是在它美誉度塑造的情况下,在美誉度形成了之后,真正要形成固定的消费,真正形成一种品牌的忠诚,那还需要企业自身做大量的努力,比如说售后服务就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三联《竞争力》杂志社总编辑方向明

媒体总编谈品牌(组图)

  品牌是良好的产品品质加上良好的传播效果构成的。

  品牌在它的学术含义上有很多的解释,但是我们把品牌应该分开来看,品就是产品的品质,牌子是它的口碑,是它的传播效果,拥有良好的产品的品质加上良好的传播效果,就能够构成品牌的形成。

  中国品牌需要什么?在中国改革开放25年以来,确确实实在中国很多企业里头,一定有很强的品牌意识,但是中国目前企业,基本上还停留在广告速效上一招先的阶段,大量的品牌缺乏其产品品质的内涵和文化的内涵。这是导致中国目前品牌缺乏美誉度和持久生命力的关键因素。用大规模的广告促销的手段来塑造品牌,只是打造了品牌的知名度,但是品牌最重要的是它的可信度和他的美誉度,而这个解决手段基本上靠传媒的报道来实现,传媒所肩负对于企业品牌塑造的责任是什么?是把真正产品素质、企业健康的企业品牌宣传出去,同时要把那些假冒伪劣的品牌,通过传媒手段要严厉的打击和摒弃。这样真正好的牌子才能生起来,真正坏的牌子才能被打击掉。

  《中国经营报》副总编辑赵彬

媒体总编谈品牌(组图)

  品牌是一种感受和评价,中国品牌需要一种长远的观点。

  品牌是一种感受,是一种评价,具体地来说,比如说从营销的角度来说,他是消费者对于我们商品、商标、企业、企业家的一种心理的感受,长期的评价一种积淀,可以说是一种结晶体。我认为中国品牌需要一种长远的观点。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大家视野相对来讲比较短视,比较急功近利,典型来说,我们可以看看股市,应该说企业上市是让他资本进行社会化很好的机会,但是我们很多企业并不想利用这样的机会让自己的品牌也社会化,他们这样急功近利,急于圈钱这种短视的行为,实际上对我们的品牌建设是非常大的损害。

  我认为最重要还是呼唤建立一种品牌意识,建立长远的不是急功近利的品牌意识。媒体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说发挥呼吁和强化的作用。

  《中国经济时报》总编辑包月阳

媒体总编谈品牌(组图)

    品牌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和文化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整体体现。

  品牌是一个产品的质量、性能价格比、售后服务、其他素质的符号化的表现,是产品背后企业整体素质的综合体现。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说,品牌是这个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和文化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整体体现。中国需要企业更加重视品牌,需要政府对企业创建品牌给予更多的扶持。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我们能为中国的品牌建设做两件事情,一是我们要在消费者中树立品牌的意识,用好的品牌,用知名度高的品牌,用售后服务好的品牌。第二是,消费者要对品牌更为挑剔,这样才能够为品牌的建立提供一个比较严格的检验的环境。提高一种促进的动力。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总监臧捷年

媒体总编谈品牌(组图)

  品牌是国家经济实力和产品信誉的象征。

  我认为品牌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产品信誉的象征,也是进行市场经济,市场竞争非常强有力的资本。现在我们国家有许多知名的品牌,但是现在的品牌意识不够,有许多品牌,知名的品牌由于竞争力缺乏,在淡出市场,所以现在需要我们让听众、观众或者读者进一步关注我们的品牌,爱护我们的品牌,而且我们的企业应该创造出更多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让他们走向国际市场。我们义务向我们群众宣传和推广我们的品牌,这样的话才能有更多的品牌走向世界。

  《21世纪经济报道》总编辑刘洲伟

媒体总编谈品牌(组图)

  中国的企业要建设一个比较好的品牌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品牌我认为有人把一双鞋子能够卖到一千块钱,有人只能卖到一百块钱,品牌就是能够让你卖到一千块钱的东西。现在中国的制造面临一个非常大的困局,其中它最缺乏的是技术和品牌两样东西,现在中国的一个国家战略就是让国家的企业走出去,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品牌做支撑的话,就会行之不远,如果要建设一个比较好的品牌使中国的企业能够获得一个国际化的声誉的话,需要很多方面的努力。整个媒体能够在营造品牌方面,在营销中国的企业价值方面做很大的努力。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品牌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