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品牌管理 > 行业专题--酒业 > 正文
 

啤酒价格涨出的品牌问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6日 00:20 新浪财经

  北京 胡纲

  今年3、4月份,国内某媒体关于“22家大型啤酒厂商密谋涨价”的消息将啤酒业闹得沸沸扬扬,而这出“密谋”的始作俑者则是“麦芽供应量不足”。

  据业内人士分析,由于欧盟退出2003-2004年度啤麦的国际贸易,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又
遭遇恶劣干旱气候,加上石油价格上涨等原因,原料、辅料、能源、运输4个环节均相继提价,从而引起的啤酒企业成本增长幅度至少为20%左右。

  成本的上涨,必将导致价格的上扬,这对于市场而言是再天经地义不过的事。但是,原本视为正常的价格杠杆问题令业内如此风浪大起,依笔者所见,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涨价”表象所掩盖的中国啤酒业的其它问题。

  地方品牌的市场出路何在?

  啤酒价格上涨的呼声折射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啤酒的发展模式。

  价格的整体上涨虽说受市场因素左右,但实施行为还是全行业在起作用,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内市场还没有一个真正垄断的企业或品牌。如今,中国啤酒的地方品牌很多,这一点很像德国,所谓“价分区域,地分南北”,对涨价采取的态度当然会根据其“地方利益”而作取舍。

  对于消费者来说,低价位啤酒是最受青睐的,据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市消费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消费者对啤酒涨价不认同,选择啤酒单价为5元以下的消费者比例超过60%,在5~10元间中档价位的消费者所占比例为27.29%,而10元以上的高档价位消费者比例仅为5%左右。

  就现在的情况看,啤酒作为大众消费酒类,价格不高已然成为普遍的认同,在价格的基础上维系起来的所谓品牌忠诚度是很不稳定的,如果某地方品牌单方面上调价格必将会引来外地品牌的乘虚而入。

  据资料分析,由于南方市场的吨酒利润普遍比较高,出于市场份额方面的考虑,涨价的迫切性不强;北方市场的啤酒利润普遍偏低,有些地方甚至酒价低于水价,迫切需要把价格涨上去,但市场早已习惯了一瓶啤酒一两块钱的价位,因此涨价的压力非常大。

  比如说广东市场的啤酒定价普遍高于外地,利润空间已经很大,但此次仍闻风涨价的话,很多消费者从情感上是接受不了的,有的消费者甚至表示,如果涨价,他肯定会买其他价格相对便宜的产品,而不论产地。相对来讲,假设占北京市场92%市场份额的燕京啤酒上调价格的话,很可能仍会在外来品牌的价格之下或是相当,并不会对其市场产生影响。

  再者,国内大多啤酒企业在经历了多年的价格大战之后,已将生产成本一降再降,利润微乎其微,逼近了极限,目前继续下降的空间极小。如果生产成本继续大幅度上涨,那么将吃掉啤酒本身的利润,使众多企业难以为继。近几年,已经有相当一些啤酒企业因为无力招架激烈的竞争,一再亏损之下不得已而投向了其它产业。

  区域性品牌到底是死守一棵树,还是努力向外突围?这已是摆在大多企业面前的问题,急需解决。此次是生产成本的问题,那么下次呢?化解市场的风险永远不只停留于成本上,还有渠道、市场拓展、产品线延伸等。

  区域消费的市场特性使得众多地方品牌的销售渠道的变革提上日程,啤酒企业对于涨价之所以顾虑重重,正是由于啤酒行业的特殊性产生的很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令啤酒企业在销售终端占不到任何便宜,而渠道的开拓也不是企业可以决定的,这些过多的障碍也桎梏了地方品牌的区域突围。

  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笔者从一开始就对什么涨价“密谋”、“联盟”等新闻一笑了之,

  因为市场的区域性使得“涨价联盟”不攻自破,虽然说某某协会有过这方面的倡议,但对于企业来说,结成价格联盟很困难,就算企业“联盟”了,经销商的“统一”也是极其困难的。在涨价的风声渐浓时,因利润的诱使,各自为政的涨价事件就已经在各地暴露出来,当然这也仅限于区域范围内,据了解,仅在湖南市场,通过或明或暗的方式涨价的就起码有两三家企业。

  还有一点就是这次原料涨价逼现的区域品牌的“延伸问题”。对于那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来说,其生产线可以很长,在此次危机中,其啤酒利润完全可以在集团内部通过其它的利润弥补。但是,小企业正好相反,有些地方品牌既生产啤酒,还生产饮料,甚至包括饲料等,在“和平年代”这种产业多、杂的经营方式还能够挣些银子,一旦“市场危机”来临,就显得笨拙和致命了。此时的“多元化经营”无异于伸出巴掌打人,而现在要做的却是攥紧拳头。所以,这次原料涨价将逼迫大多小企业将一些非主营业务分散、承包出去。

  领导品牌的成长突破口何在?

  在地方品牌挣扎着找寻出路的同时,市场的残酷性也在预告着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死期临近,因为物竞天择的定律就在于真正进化成功的往往只属于少数。

  啤酒原料涨价,对于那些没有规模效应的小企业来说不啻于一枚重磅炸弹。这些企业将面临原料价格、产品价格和大啤酒集团的多重压力,再加上盈利空间本就大受压缩,今年的销售旺季极为可能转变为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望”季,甚至有可能因为扛不住压力而从此一蹶不振。

  大啤酒集团虽然具备一定抵御风险的能力,但在原料紧缺和价格暴涨面前,局势仍不容乐观,好在大企业在技术和资金方面的优势将有助于其加大市场份额,这也为国内啤酒市场的新一轮洗牌拉箭上弦。

  目前,国内啤酒的产能高度集中在青岛、燕京、华润等几家大企业身上,而这几家也是最有可能成为国内啤酒品牌领导集团的热门人选,对它们而言,啤酒原料的上涨只是加快了中国啤酒业重新洗牌、整合的时间表而已。

  其实,大企业的“雄心”早已在涨价风波中显露无遗。当“22家大型啤酒厂商密谋涨价”的消息在业内大闹之际,燕京啤酒便公开否定了“准备4月1日在北京涨价”的传闻,而证明不会涨价的理由则是燕京方面所表示的“2004年度所需大麦已全部采购完毕,且采购成本没有明显上升,他们有自己的麦芽厂,麦芽供应没有任何问题。” 据悉,除了燕京啤酒外,对“啤酒涨价”进行否定的厂家还有珠江啤酒和蓝带啤酒等大牌。

  笔者认为,大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之前,必须先保证市场占有的最大化,而为了抢占市场,大企业很有可能通过“放血式”的价格手段加快兼并和整合的步伐,因此看,今年整体啤酒价格上涨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如果不出所料,在竞争特别激烈的区域市场,进攻品牌甚至还会采取降价的手段攻城掠地。

  但是,价格战已被市场验明是一把双刃剑,从家电市场就可见一斑。要想挤进领导品牌的行列,价格战只是战术手段,而国内大部分企业恰恰需要突破的正是战略远景的问题。

  第一,规模的扩大化。

  尽管笔者认为近期的涨价不大可能,但随着啤酒企业并购渐进尾声,大型啤酒企业开始进行品牌整合,啤酒价格上涨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比如说燕京啤酒应对成本上涨的第一道盾牌,就是以其产量规模的全面提升、以规模效益促使成本下降。而规模的扩大化的另一种释法就是自己的“啤麦储备”,燕京啤酒就能够承担这样的储备成本;再如嘉士伯入主大理啤酒后,除部分高端产品采用进口啤麦外,大部分原料都采用自己啤麦基地的产品。

  在规模的生产的条件下,企业还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控制能源消耗、调整产品结构的方式来抵御风险。

  第二,技术的革新化。

  目前国内企业应对原料涨价危机的普遍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将自己一年所需的麦芽数量都提前订购,承担较高的成本;二是以次充好,用低品质的饲料大麦或者国产大麦,甚至糖浆替代进口麦芽,以降低成本,等待新一轮大麦供应。前者的风险在于资金,后者的风险在于品牌信誉。

  这就迫使欲成为领导品牌的企业要加快技术的革新,做好原料以及辅料的替代工作。并且要及时了解市场的动态,推出适合市场的新产品,从口味上和包装上与其他啤酒形成差异。

  第三,产品结构的优化。

  市场营销的普遍定律是80%的利润来自20%的市场。在低档产品的利润降低,市场受到很大影响时,企业应该调整营销思路,把开发重点放在中高档啤酒市场,推出中高档产品,拉伸产品线。

  像珠啤调整产品结构,进军高端市场,于今年初开始大力推广高新技术产品——珠江白啤酒与ALE(上面发酵)啤酒,成为高档啤酒市场的亮点。致使其一季度高端产品的销量同比增长109%,并带动珠江纯生啤酒的销量同比增长80%。高端市场的拓展,促进了珠江啤酒产品结构的优化,提升了销售收益。

  综合而言,涨价风波折射出的正是国内啤酒业品牌建设的混乱与迷茫,大多数企业仍只是以“近利”为香饽,无意识或是根本就懒得去争抢“远景”这块大蛋糕。庆幸的是,少数“大”企业在规模的优势保障下,已然开始了品牌的系统化运作,但是,要做的事还有很多,除了首要解决品质、企业、销售等理性问题外,更高层次的激战将会在品牌形象和个性领域打响。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