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的品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2日 08:24 中国经济时报 | ||||||||
科学出版社推出的《如此法国》是车耳旅居文化系列丛书之一。旅居文化和旅游文化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生活多年的知识和经历的积累和沉淀,读起来味道浓厚,而旅游文化则面面俱到走马观花,读起来味道清淡。清淡与浓厚随人偏好,人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像有人喜欢广东菜有人偏好四川菜一样。只是法国是一个历史厚重的国家,巴黎又是一个为中国人所熟悉的名字。车耳笔下的法国,以轻松的白描手法,加上大量活生生的个人经历,读后令读者掩卷沉思。
谁不知道法国?谁不知道巴黎?这个民族给人类带来了太多的故事,让那么多的人向往,也让那么多的人困惑,连巴黎这个名字本身都给人以香喷喷的感觉。所以法国文化年就那么自然地在中国各个城市展开了,在我们的记忆里,似乎没有一个西方国家文化在我们这个古老文明的土地上产生这样大的魅力。 法国的名气还在于它的文学和历史,法国人在文学上的造诣十九世纪无人能及,他们天生就是写小说的料,巴尔扎克被生活所迫、为还债而突击写出的小说都能流芳百世。法国历史上的故事也在世界广为流传,甚至令他们耻辱的故事都能激起人们对法国人的敬意。试想世界上哪一场败仗能像滑铁卢那样为人熟悉,又有哪一个败军之将能像拿破仑那样获世人那么多的尊敬?战后的法国不怎么能打仗了,战场变成了市场,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法国仍然以优雅的生活方式和高档次的品牌赢得世人的尊重。 世界的大都会中,纽约给人的印象是气势和财富。那里到处都是顶天立地的高楼,耸入云霄,人在街上仰着头看到的只是一线天。如果天空上有流动的白云,分不清云动还是楼动,那你真有旋晕的感觉。从楼缝里看世界,就是纽约曼哈顿的最好的写照。高耸的楼群意味着财富,纽约聚集着世界级的大款。 巴黎则不然,这个城市有纽约的气势,没有纽约的财富,法国人不像美国人那样在乎钱,他们曾经富裕过;巴黎有伦敦的庄严,但是没有它的肃穆,巴黎没有金融城,没有那些行色匆匆,穿着清一色黑西装的投资银行职员,巴黎讲特色,雷同就不美;巴黎也不同于罗马和雅典,有古迹但没有那么多废墟,2000年前这里是古罗马帝国的边缘,它的辉煌是近几百年的事。 当然有时间又肯花钱的话,你则可以去找法国大文豪伏尔泰去过的餐馆,看看他写作用过的,裂了纹的大理石写字台。我抚摸着冰冷的桌面,纳闷他为什么用冰冷的石台子常年写作,而不得关节炎;再到哲学家萨特聚会的地方喝杯咖啡,想想这位斜眼睛的学者,尽管他的存在主义思想曾经风靡世界,影响了一代人,但当年带女朋友到北京访问,因没结婚证,中国人开始不肯让他们住一个房间,主客双方都尴尬;也可以去拿破仑吃过的餐厅,看看拿破仑当时用过的帽子,这位后来叱咤风云,统治过欧洲的小个子,当时也曾穷得付不起饭钱,经常赖账,拿帽子做抵押;或者坐一下列宁坐过的位子,回忆一下革命导师不知在法国吸收了什么灵感,才主张暴力革命,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统治的。 你可以找出10个不去美国的理由,我们对美国太熟悉了,也太陌生了。但是你找不出10个不去法国的理由。法兰西对我们说来有历史上的亲近,文化上的亲近和饮食上的亲近,只是法文是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法国人开始认识到旅游其实是它最大的资源,世界各国的游客是这个资源的购买者,后来崛起的中国游客将成为其中最大的群体。如果法国人能学习荷兰人,对外国人随便开口讲英语,而不是鸡同鸭讲那样以法语回答问题,让游人一头雾水;如果法国人能屈尊在餐馆的菜单上标注英文,让外国人知道自己在点什么,不至于吃错东西;如果法国人讲点经济效益,不要动不动就罢工,停开飞机,停开地铁,堵塞交通,让外国人回不了家的话,如果没有这些障碍,那法国真的是挺值得一游的。 作者车耳旅居法国12年之久,生活中的例子在本书源源不断,向读者娓娓道来。读此书后你会发现作者极注意细节的描述,事事皆以中国人的观点做分析,或许有人会以为,这样的观察系统难免受局限。然而,这代表着中国人建立自己看世界的眼光,并流露自信、舒适自在、不卑不亢的一个鲜明例证。 要了解一个真实的法国就要读读长期生活在那里的人的作品。有人在评论车耳作品时说,如果他想带一本书去美国的话就会带上车耳另一部作品《如此美国》。我也有同感,如果去法国,我就带上这本《如此法国》,它不会让你失望,就像法国之旅不会让你失望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