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品牌管理 > 正文
 

强大的中国品牌仍需内外兼修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8日 11:37 经济参考报

  摘自美国《商业周刊》  

  如何在中国发家致富?答案是创建一个品牌。

  目前,中国企业对品牌的热情非常之高。全球商业巨头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中国快速发展的下个阶段:从零售到白色电器再到汽车,中国企业将在各个领域创建强大的品牌—
—不仅主导本国市场,而且还在海外市场上兴旺发达。ACNielsen公司驻上海的格伦.墨菲认为,考虑到资源规模和生产基地这两大因素,中国企业已经可以将触角伸向整个世界了。

  但是,中国品牌的关注者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中国品牌是否得到了足够的印象分?他们看到的是,中国很多产业的生产能力突出,但普遍存在创新不足的问题,跨国公司的知名品牌在中国大行其道,而中国产品在欧美地区的认知度却不是很高。另外,打造中国消费品牌的本土公司的股价正在下跌。美国广告代理公司沃尔特.汤普森的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汤姆.多克托洛夫指出,中国企业成功输出品牌还要走很久。

  事实上,韩国人就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20年前,当韩国企业加入到世界顶级品牌行列之中的时候,没人能预见三星LG、现代会发展成现在这样的全球性知名品牌。与韩国人一样,中国人在创建品牌的过程中也会磕磕绊绊,但最终会有一些品牌会成为最后的赢家,不论在国内还是在海外。与日本企业不同,一些中国公司会借助外国企业的力量提升自己的品牌,甚至会在海外市场使用合作伙伴的商标。比如,TCL将在美国使用汤姆逊公司的RCA品牌,而在欧洲直接使用汤姆逊品牌一样。

  飞速发展的国内经济为中国企业创造了机会,帮助它们到世界上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上“长上几颗牙”,也为它们到海外扩展品牌建立了足够的“战争基金”。麦肯锡公司的高保罗(音译)指出,市场份额会有起伏,一些中国企业还会失败。这是一个学习过程,包括生产更好的产品以及把它们更有效率地销售出去。毫无疑问,世界级品牌将会在中国出现。

  对中国品牌的另一个威胁是假货泛滥,它们上摊的速度机会和品牌产品一样快。从青岛啤酒到李宁球鞋,都是假货的受害者。目前,中外企业打击假货的手段单一,通常是利用大幅降价把仿制者赶出市场。但是,这一战略与提升品牌价值的初衷背道而驰。

  在这种环境下,中国企业只会将创新当作一种责任。很少有中国企业的研发经费达到国际正常标准——占年收入的5%以上。这方面的差距使跨国公司再次占据了优势。从手机产品到液晶电视,再到汽车,中国企业由于技术上的劣势,逐渐丢掉了过去几年从国外品牌手中抢回来的市场份额。

  中国零售企业同样会遭遇挫折,至少短期是这样的。如今,中国企业的优势是与成千上万家零售商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但在WTO规则之下,中国零售业将在今年年底向国外企业全面开放。随之而来的改变将发生在分销领域,沃尔玛和家乐福将在中国大举扩张它们的商业势力。

  中国企业要面对的一个最终问题就是管理层的深度。很多中国知名品牌都是由具有传奇色彩的企业家创建的,例如国美的黄光裕以及娃哈哈集团宗庆后。但是对于这些企业而言,一旦失去它们的创始人,未来的发展前景将难以预测。

  很多中国企业认识到在研发上不能“缩手缩脚”。华为已经看到了自己在全球的未来。他们将收入的10%以上投入研发,不仅与思科在电信设备领域竞争,还可能成为消费品牌。华为目前生产手机和机顶盒,他们的研发实力可能是致胜关键。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病重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