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马云炸响的春雷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1日 15:56  《经理人》

  是抓住员工恐惧的源头为我所用,还是抓住人性闪亮的东西使其向善? 

  ■ 文 / 王育琨 

  金融海啸袭击全球,经济萧条肆无忌惮地逼近了善良的人们。也给企业界出了一个考题或话头:企业该如何应对危机?

  不裁员、不减薪,给员工加薪

  全球大多数企业,纷纷祭出了裁员、减薪的王旗,于是,公司股票指数止跌企稳,企业开始有了信心。条件一旦好转,高管的分红一下子又膨胀起来。甚至一手造成深刻金融危机的华尔街银行家们,一手接受政府救援,一手分红高达200亿美元。银行家们的“疯狂宴会”激起奥巴马的愤怒。奥巴马说,“那是无耻的。我们需要那些华尔街的人们在寻求援助的时候展示出一些自制,一些约束以及一些责任感。”据2月5日的报道,奥巴马为向政府求援的公司高管提出包括年终奖在内的年薪50万美元的限制。

  2009年1月,在奥巴马就任前,春雷就已经响彻中国商界了。

  马云领导的阿里巴巴,不减薪反而要给除了副总以外的员工加薪;不裁员,反而要在2009年扩招5000员工。节前他号召员工,“请带上你的家人去花钱!!去消费!!!去享受我们一年的辛苦成果!!!!!”

  梁稳根董事长领导的三一重工玩得更绝。“2009年我只领1元年薪。”2009年1月14日,在三一集团的一次董事会议上,梁稳根郑重地向董事会提出自己的申请。经讨论,董事会决定,接受梁稳根2009年只领1元年薪的申请;接受全体董事2009年只领10%年薪的申请;接受高管自愿降薪申请。紧接着集团高管降薪50%。对普通员工却承诺“不裁员、不减薪、不接受降薪申请”。

  在一片裁员减薪的恐惧中,阿里巴巴逆势给员工增薪和三一重工只给高管降薪的春雷不同凡响。在我们已经习惯了资本的冷漠和高管利益神圣不可侵犯的江湖中,突然来了一声炸雷,明白无误地宣告,危机可以用保障一线员工利益的方式来求解。

  马云和梁稳根的高管减薪计划,正在产生连带效应。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率先做出减薪计划,集团公司领导减薪50%,中层领导减薪30%,员工减薪不超过20%;上汽集团等9家上海国有大型企业高层,将率先带头减薪,缩减差旅费、会务费等开支。据透露,此次国企高层减薪幅度不等,最高降幅达40%。中国铝业公司推出全员减薪方案,普通员工减薪15%,科级领导减薪20%,处级领导减薪30%,分公司领导减薪40%,公司高层领导将减薪50%;辽宁电力高层减薪40%;中国国电集团领导带头减薪30%;沪市上市公司亿阳信通中国远洋宣称,集团公司中高层领导减薪20%;东方航空南方航空、万科、波导股份中信证券减薪幅度在5%~20% ……“减薪潮”已波及钢铁、有色金属、航空、石化、电力、轻纺、乳品、IT、金融、房地产等多个行业。

  中国企业界高管的减薪风,却很少引来叫好声。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高管的年薪比普通员工高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即使大幅度降低依然比普通员工拿得多多了,而他们在企业并不直接创造价值;还有人认为,高管主要靠分红与年终奖拿收入,减薪无非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宣传口径而已。无论各种各样的说法还有多少,但是在危急时刻,毕竟中国企业在向着正确的方向挺进。这个世界是由渐进的变化主导的。我为这样的变化鼓与呼。

  警世之语  突破思维

  在危机深重的时刻,中国能够出现如下的警世之语是一种极大幸运:“请带上你的家人去花钱!!去消费!!!去享受我们一年的辛苦成果!!!!!”“对普通员工不裁员、不减薪、不接受降薪申请。”

  不排斥这样警世之语带有一定的宣传效应。这对于提振万千企业人的信心,有着巨大的意义。马云和梁稳根们的行为,是他们独特地头力的集中体现。地头力是一种从零到一的突破性思维能力,也是一种在一线现场头拱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已经习惯了马云的警世之语。

  在2007年12月份,股市、楼市蒸蒸日上,经济形势一派大好的背景下,马云登高一呼“冬天来了”,很让世人诧异。

  2008年,一直到炎热的夏天,“冬天”说才开始被企业界所接受。随之而来肆虐全球的金融海啸,更使许多人大惊失色,而到了隆冬季节,马云则发出了另外的信息:“假如你认为这是一个灾难,灾难已经来临;假如你认为这是一个机遇,那么机遇即将形成。去年我跟大家讲,灾难可能会来,现在我告诉大家,机会的形成已经开始,大家开始准备吧!”

  “危机即是机会”,被传统文化武装起来的中国人很容易把握。但是如何实现这种转变,偷懒的人们却条件反射般只是在那里等待和依靠,他们想到了流动资金,想到了税收优惠,想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却唯独没有想想他们起家时所倚仗的头拱地的突破能力。现在企业规模大了,富足了,却同时也患上了富贵病或大企业病。

  马云俯瞰到这个真实。他断言,“这个世界缺失的不是钱,缺失的是企业家的精神、企业家的梦想、企业家的价值观,是价值观的缺失,是梦想的缺失。”激情、梦想和切实的智慧在马云胸中冲击、郁积、缠绕,终于汇成一股大气,一一流出,盖天盖地。看上去,是语言上的标新立异,实际上却是一种大机大用的商业智慧。

  大机大用的禅师

  一如王石2008年率先降价售房,马云和梁稳根的举措同样是对商业的深刻理解。

  在中国的环境下,能够把企业从小做大的人,都是禅师。马云和梁稳根是大禅师。禅师重参话头。参话头不是脑筋急转弯式的口舌之机,而是凭借直觉顿悟,勘破一个个疑难情事,在无所凭借的空的状态,抓住大机大用的机缘。

  一如所有的企业家,马云和梁稳根都想赚很多钱。而且不只是钱,他们同样也喜欢声望和被拥戴的感觉。他们与一般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的思维不是停留在金钱、名望和被拥戴上,而是深深懂得中国人的人性。

  抓住中国人的人性,并不是马云和梁稳根的独特东西。许多企业家抓住了人性的懒惰、贪婪和欲求,抓住人们恐惧的源头为我所用;而他们则抓住了人性中闪亮的东西,抓住了向善的无我。他们想要的东西,不在遗传基因之中,也不在权贵手中,而在全体员工的创造中。公司只有建立一种场,使得所有员工置身其中,才能够主动调动所有可触及的能量和信息,投入公司的运作中为公司所用。危机时期,他们对公司的“场”进行了深刻反思。

  一个公司最为重要的场,就是要激发起那些为公司创造价值的员工的激情,只要他们有了足够的激情,他们就会调动起自己全身心的能量,甚至调动起他们所接触的公司内外人的能量。美国企业界过于重视资本杠杆,这才给了金融大鳄诸多机会酿成了袭击全球的金融危机。而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从小到大所依靠的多是人工杠杆。在危机四伏的时期,员工的人工杠杆,要比资本杠杆威力更大。

  我们相信,马云和梁稳根们掀起的高管减薪风,不只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权宜之计,而是一种企业本真的回归。企业经营管理的本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每个企业人都有独立思考的权利,二是每个企业人都有追求最佳答案的责任。我们先前从欧美引进来的管理,在激励一线员工的创造力上,差强人意。梁稳根是民营企业家中第一个涉足重工机械制造的,而马云则是第一个涉及网上电子商务的企业家。他们创业时的经历,历历在目。

  那时,可以说是冰封时代,可我们的企业家,却凭借一股活下去的倔强,凭借创业团队头拱地的地头力,打破坚冰,由小做大。危急时刻,他们静下心来,开始大量分析哪些人是企业离不开的,哪些人是可有可无的。在做这种比较时,结论可能使他们自己都吓一跳:整天在身边转的高管,实际上大多数工作都是下面一线人员干出来的;而远离自己的一线员工,则是企业最离不开的人。而一个高管的年薪可以养几十个甚至一百多个员工!

  马云和梁稳根的宣言,准确无误传递出一个很强的信息:他们的公司是为了员工的幸福,马云梁稳根们当然明白,只有依靠员工,公司才会开拓一个崭新的局面。因此,马云可以在邮件里说,“越是困难时期,公司资源越应该向普通员工倾斜,紧迫感和危机感首先要来自公司高层管理者。”

  与亨利·福特一样的责任自觉

  马云梁稳根的义举让我记起了亨利 · 福特。

  亨利 · 福特是一位平民出身的企业家。福特成功地生产出T型汽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娱乐方式,将人们带入汽车新时代。他率先在美国给出了工人每小时5美元的高薪。当时一般的技术工人,每小时工资也就是2.5美元。福特的举动引来广泛的批评,甚至国会为此开了听证会,以检验亨利 · 福特此举究竟是一种欺骗性做秀还是一种商业行为。亨利 · 福特作证时坦然地说,造美国人能够买得起的汽车,是我的梦想。我造的汽车现在美国人还买不起,美国需要一个中产阶级才能有汽车的广阔市场。提高美国人的收入总要有一个开始,总要有人突破,其他人必定会跟上来。把企业增长的红利多分给员工,我心底坦荡。

  亨利从来是把商业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环境中把握,他深刻理解自己的责任。他决不仅仅是出于一己私利的考虑。如果从赚钱的角度看,那现存体系就足够好了,他不会要求改变现在事情的组织方式的。但是,他思考的出发点是提升美国人的福祉。

  一如亨利 · 福特,马云和梁稳根都有着提升人类福祉的责任自觉。人活一世,都是带着使命来的。那些强势企业家的动力之源,正是对自己人生使命的觉醒。一旦企业家跳出自利的小圈套,到达追求提升人类福利这个层次,他的心灵就会变得足够强大,便可以成为一切的根源,便可以创造一切、享受一切。

  附文:

  杭州CEO赚钱最多 

  在青岛、苏州、杭州、长沙、成都等几大二线城市主流行业中,赚得最多的是杭州软件/系统集成行业的CEO:达到了93.6万元。

  后三位分别是苏州电子元器件行业CEO(86.1万)、长沙机械制造行业CEO(85.1万)、成都软件/系统集成行业CEO(80.9万)。

  其中,青岛家电行业CEO赚得最少:为52.8万。

  包括信息产业在内的多个行业成为杭州的支柱产业,由此吸引高端人才向其流动,推动了薪酬增长。而青岛家电行业竞争激烈,发展瓶颈严重,因此薪酬增长放缓。

  (注:薪酬数据为75分位值。数据来源:太和顾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