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溃烂的内部风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5日 22:16  《首席财务官》

  溃烂的内部风控

  Q:就当前的金融危机分析,过往的信贷危机曾造成多大的损失?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储蓄贷款危机涉及到舞弊指控。舞弊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所占的成分有多大?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2008年4月出具的《全球金融稳定性报告》显示: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美国储蓄贷款危机造成的损失估计高达2730亿美元;

  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金融危机造成大约7450亿美元的损失;

  1998~1999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的估计损失为4040亿美元。

  美国多家州级和国家级监管机构,包括联邦调查局(FBI)都表示正对次贷市场的爆发和市场操纵行为的指控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但不限于)房利美、房地美、雷曼兄弟和AIG。联邦调查局声称已对超过1400名经纪、估值人、买家和贷款人进行了调查。大部分的公司个案均指涉及会计舞弊、内幕交易以及故意不披露证券化贷款和衍生工具正确估值的行为。

  Q:金融服务机构不是有风险管理部门为其提供保障吗?

  A:如果断定当前的危机单单是由于风险管理不善导致的话,又未免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抵押证券是由华尔街发明的,目的是利用财务会计和报告准则的优势,但结果却导致相关经济状况不明朗。政府和货币政策、评级机构的守则以及缺乏有效和沿用已久的承保标准,都使问题进一步恶化。最重要的是,现在的风险管理流程的成效都被公司治理流程的缺陷抵销了。在很多案例中,受影响机构都缺乏有效的透明度、问责机制和汇报程序,致使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未能知悉公司所承受的风险程度。这些问题的产生不限于风险管理,更扩展至公司治理、行政管理以及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等角色领域。

  然而,不要忘记有无数的金融服务机构,不论大小都能够在危机中安然渡过。

  五国(法国、德国、瑞士、英国和美国)的高管人员对多家大型金融服务机构的风险管理部及其为公司提供保障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并在2008年3月发表结果。高管人员的结论是,那些更能安然过渡至2007年末的公司都在全公司范围内实施了以下的风险管理措施:

  在全公司范围执行有效的风险识别和分析;

  在全公司贯彻地应用独立和严谨的计价方法;

  有效管理资金的流动性、资本和资产负债表;

  能提供有用信息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层报告程序。

  相反地,高管人员总结表示遭遇更大困难的公司都表现出以下的共同特点:

  未能及时就市场环境的转变进行讨论,容许业务部门自行决策,也没有制订适当的激励措施来鼓励业务部门对风险进行管理。

  认为依赖评级机构的评估已经足够,尽管市场的变化有目共睹。

  风险管理职能和资金职能缺乏关联。

  所依赖的会计假设已经不再适用,而管理层未提出质疑,也未能有效地整合市场和交易对手的风险来识别其集中风险的程度。

  他们的高级管理层一般表现出对风险缺乏了解,因而未能对业务部门提出质询,导致经常出现可容忍程度以外的情况;并造成架构分离,筛选或延误信息流通和/或组织“孤岛”,致使信息割裂。

  有些人把很多大型金融服务机构所遭遇的问题单纯地归因于领导不力。另有些人则认为那些在此次危机中受灾最重的公司是因为其风险管理无效,所以未能识别和充分支持越来越复杂和风险越来越大的业务运营。这里要说明的是,危机的根本原因并不单单限于风险管理流程。要行之有效,风险管理必须有充分的透明度和有效的治理。可惜的是很多公司两者都缺乏。

  由于高管人员的查结果并没有透露有关公司的名称,所以不能确定高管人员认为拥有较强风险管理的公司在危机恶化后是否仍然能够安然渡过。但最根本的是,那些影响最深的公司必须重新评价他们整个公司的风险评估和监控措施,包括战略执行层开展的治理措施的充足性和有效性。如有需要,公司必须针对现有措施的弱点和缺陷,就其治理和风险措施作出适当调整。

  乏力的外部监管

  Q: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认为他们为遵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和其他类似法规要求而实施的所有公司治理措施,应足以保障他们免受危机影响。他们这个期望是否适当?

  A:不适当。《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主要针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该关注点有限,远远不及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流程所涉及的范畴,而要将由次贷和其他相关交易引致的金融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当中还有一段差距。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体系的稳健固然至关紧要,但这类控制并没有规定公司必须对导致目前危机的信贷风险、交易对手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予以管理。

  Q:会计准则是否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

  A:现在的按市值计价的准则要求公司按照市场价值来调整其资产价值,并筹集将来应对奖金不足的情况,有些人认为这是促成此次危机的原因之一。他们辩称,当经济处于严重低迷时,使用按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将“严重恶性循环:恐慌→价格下跌→亏损→流动性不足→信贷紧缩→引发更大恐慌→价格进一步下跌→增加申报亏损→活跃市场消失。公允价值会计处理会加剧破坏性下跌的势头。

  应对措施

  Q:为应对金融危机,都提出了哪些监管改革建议?为应对当前危机或防止未来爆发类似的危机,预计监管机构还会采取哪些措施?

  A:有关监管改革的建议包括(当然不限于):

  建立全球性的监管机构;

  改革资本条例或者修订新《巴塞尔协议》;

  重新启用旧标准,如规定流动性水平;

  限制对大规模融资的依赖程度;

  通过各种方式限制杠杆的使用;

  对对冲基金实行更直接的监管;

  全面下调金融机构行政管理层和交易员的薪酬;

  修改会计准则;

  颁布额外的消费者保护法律;

  监督信用评级机构;

  评估金融行业的运营模式;

  扩大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的适用范围,以提高金融机构应对极端条件和极端事件的能力(无论发生的可能性如何)进行测试。

  任何一项监管改革所要面临的挑战是,实施有关变革的目的并不只是力图解决引发此次危机的各种情况,而是要让金融服务业和监管机构能够应对未来的挑战。因此,我们可能看到更多关于两种监管模式——以原则为基础和已详细规则为基础的各自优缺点的辩论。

  监管机构早已开始或很有可能将要考虑一系列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行业运营模型;

  新《巴塞尔协议》下的资本和杠杆要求;

  流动性管理;

  压力测试;

  高管薪酬;

  评级机构的角色。

  Q:在当前环境下的公司应做些什么?

  A:现在公司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当前的挑战,并为日后更有效的处理类似市场突发事件做好充分准备。这些措施包括:

  详细审核组织的财务状况,重点关注资产质量、流动性、资本优势和其他融资方式;

  在对此次危机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根据其可能以整个待业的结构、监管和大的经济环境所产生的影响,重新审视组织的业务和运营模式;

  理解并评价各种政府计划下的可选方案及私营部门的其他方案,并确定这些方案的可行性;

  审核有关风险治理的安排协议、风险识别、评估和缓解措施的范围及充足性以及企业和董事会的风险承受能力;

  将更多的极端状况引入对金融工具的压力测试,包括产生信贷和市场风险敞口的情况,从而使管理层和监管者了解其偿付能力、流动性和资本充足率的临界点在哪儿,同时了解这些临界点的关键推动因素或起因是什么;

  根据对未来几年运营环境的预期和展望,审查公司当前的风险管理实务,并寻求改善机会;

  与董事会确认公司所接受的风险/收益平衡体系,并理解不同的市场状况会对该体系产生何种影响;

  采取措施降低不可接受的金融风险;

  根据监管预期、优秀的实务指标以及已刊发的建议,重新检讨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结构;

  评估资本充足性以及进行额外嘈资的可选方案(如有必要);

  探讨其他战略方案,包括兼并、收购和重组等;

  检讨战略和运营计划,确保这些计划涵盖了所有风险并已将从当前危机中吸取到(日后还将继续吸取)的经验教训纳入其中。

  (本文由甫瀚提供,有删节)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