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有虚名的诺奖得主?
“理论本身并不能防范风险,它的作用只是将风险降低而已。”
就在获得瑞典皇家学院颁布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当年,莫顿掌控的长期资本投资公司用40亿美元的资本金,向银行贷款借入了1000亿美元,创造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新纪录。而美国长期资本投资公司之前成功的秘籍,正是在莫顿的期权定价模型基础上,用最复杂的风险对冲数学模型,进行杠杆融资。一时间,经济学家和投资家的光环同时环绕在莫顿身上。
然而,就在次年3月,俄罗斯发生金融危机。因卢布贬值,俄罗斯政府宣布停止支付国债利息。持有大量俄罗斯国债的长投基金损失惨重,资产从48亿美元迅速跌落到5亿美元。防止危机蔓延,美联储出面救赎,最终,长投基金被十几家债主瓜分。“成王败寇”的逻辑发挥作用,罗伯特·莫顿深陷舆论漩涡,甚至被人讥讽为“徒有虚名的诺奖得主”。
过于相信经济学理论和在此之上建立的数学模型,成为人们质疑莫顿的主要声音。“理论本身并不能防范风险”,莫顿回应说,金融危机很难避免。即便你研究了所有金融危机的历史,新的情况总会出现,防不胜防,“而理论的作用只是将风险降低而已”。
不过,十年之后,一切恢复平静。那些反对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莫顿仍然是个出色的经济学家。因为,莫顿将数理模型运用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成了经济学方法论转变的标志。即经济学的方法论,从原来的哲学思辨和历史描述为主,转向定量描述和模型检验为主。
即便经历了巨大投资的失败,莫顿也依然没有放弃对于金融市场的兴趣。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他的研究兴趣又集中在了对金融体制的认识上,开始强调制度变革对金融市场的作用。莫顿与兹维·博迪的一系列金融体系改革理论,对美国的金融监管起到了重大影响,为美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英才》:你如何看待中美金融体系的差异?
莫顿:如果中国能够直接采用最先进的金融技术,去设计自己的金融体系,而不是单纯模仿现有的西方金融体系,那么就能实现远超过现有体制效率的飞跃。
《英才》:对比十年前席卷亚欧的金融危机,此次美国的次贷危机有何不同?
莫顿:每一次新的危机从本质上来说都与前一次不同。危机看上去很相似,但性质迥异。1997年、1998年的金融危机蔓延,与俄罗斯政府的债务违约有关。次贷危机从本质上来说还是美国房价下跌,但受冲击最大的肯定还是大银行。可能有很多人都说次债不好,但是它确实反映出了人们的真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