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瞧 这些CIO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9日 15:02 《管理学家》

  吴勇毅

  今年上半年,笔者有幸走访了福建泉州、厦门大约二十余家企业,令人忧虑的是多数企业的IT人员过于“年轻化”,年轻得几乎让你感到他们没有太多的工作方法与成熟思路,稚嫩的双肩难挑信息化的重任。

  最让人忧虑的是多数信息化人员、CIO还是埋头扎堆于“技术丛林”,苦读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JAVA技术、SAP技术、网页编程技术,却对本单位的行政管理、市场销售、后勤管理、财务融资、人事关系等基本面一知半解;他们喜欢聆听一些业务流程重组、精益思想、柔性制造、约束理论等与信息化相关的教义,成了“纯粹典型的技术派、学院派”。他们从不理会企业信息化需与自身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懂得信息化必须与本单位各个层面充分融合,甚至充耳不闻,以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纯粹的技术派”误入IT黑洞

  目前国内信息化主管通常会忽略一件极其重要的工作:对单位现状和单位管理需求的了解。信息技术中心一旦缺少了这项工作,那么这个中心只能够是一个信息技术的中心,而不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中心。只有与管理结合、与业务结合、与人事结合,才能充分发挥IT自身的特长与优势,否则对本单位各项管理不认真地去进行研究、结合与改进,只能导致闭门造车,理论脱离实际、技术背离业务,甚至“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再好的技术也徒劳无益。

  概括而言,目前信息化人员、CIO的窘境主要表现有三:①信息化人员、CIO技术较为单一,专业化程度偏强,在开发软件或推广信息化建设时,对单位实际需求不能进行准确的分析判断;②业务面窄,知识老化快,在做项目管理工作时,不能正确表述业务领域内容,不能有效衔接业务与技术两个环节;③人事沟通协调能力不足,项目执行能力薄弱,难以形成全局性、前瞻性的工作思路,不少CIO不能站在单位的角度为本单位正确选择软硬设施,造成选型严重失误。

  凡此种种,似乎恰恰导致国内信息化成了一个最容易被人“忽悠”的领域,信息化建设成了某种“黑洞”的代名词,造成人们对信息化建设投资大、收效微的印象。 权威数据表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约70%的信息系统项目建设超出预定的开发周期,大型项目平均超出计划交付时间20%~50%,90%以上的软件项目开发费用超出预算,信息化建设实施失败率高达60%以上。这些窘境跟用户单位信息人员、CIO的素质、底蕴大有关系。

  案例一:一年以前,国内某地市级政府申报了五大班子联网项目建设。作为第三方的监理机构对这个项目评估时发现,此项目中每个结点都安排了一台双机热备,项目整体造价700多万元,而当时一台交换机价格仅110万,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可达到13年。在一个地市级政府的网络搭建中,四个结点备一台交换机足矣,为什么每一个结点都要配置、要多花好几百万元呢?不知是政府钱太多,还是单位CIO糊涂,竟然同意开发商的方案。幸亏被第三方机构质疑否决,否则老百姓的纳税钱就要白花了。

  案例二:某地市开展大型办公自动化联网建设,开发商居然报出每年200多万元的运行维护费用。可实际,这些费用大部分是不必要花费,是属于看起来像是“名正言顺”的巧立名目,然而年轻的信息主管却识不破“老江湖”的厂商,也同意开发商报价项目。幸亏推行专业化IT评审,否则该市每年就有几百万元莫明其妙以“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为名被做掉。

  案例三:福建一家国有企业的老总,由于较多参加大型会议,接触到很多信息化的知识,于是对信息化大为向往,一天,他责令其所在企业信息中心进行IT建设规划,声称一定要用最好的管理软件系统来武装企业,改善管理流程。巧合的是,该企业信息中心技术人员也是充分领会企业老总意图,纯粹从技术角度出发,规划了一个技术“最先进”却类似于花瓶的规划方案。其结果是,信息化难以对接公司战略,无法实施下去,贻误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造成了投资重大失败。 CIO必须深入基层

  信息化规划与其他工程一样,决策是否科学决定着项目的成效或成败。而信息化规划决策的失误,大多源于企业IT主管、CIO缺乏全面、完整的信息化和软件知识,在对企业管理、业务沟通的掌控更是“贫困”,建设经验严重不足,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缺乏正确判断,在决策习惯上更是存在着不少非科学因素,导致分析机制不合理,经常出现听任开发商左右、受人(企业领导人)“误导”、“纯粹技术治企”等比较片面、脱离企业实际的分析评估模式。

  不少企业单位的CIO,预算前对业务部门的需求了解不透彻,不知道企业哪些环节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持,也不知道哪些流程中存在管理问题,需要解决,所以,自然就不知道怎样选择一条最佳的信息化途径来实现项目目标,以至于不得不在实现信息化的过程中变换、补充功能,增加了额外成本;对项目的范围控制不当,不知项目最后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比如系统计划支持50个用户,但实际需求却是100个;对新上项目的建设周期估计不足,不知项目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项目周期是多长,反复调试,消耗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遇到工程波动时,不能及时寻找保全之策;与CEO、CFO、CTO沟通不畅,导致信息化建设支持力度下降,项目处处受制。

  因此,用户单位要想真正做好本单位信息化,改进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须要让信息技术人员尤其是企业的CIO定期轮流“上山下乡”,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并形成一种工作考核制度—下到车间,下到班组,下到销售部门,下到采购部门,下到财务部门等各个一线单位,开展调研工作,去虚心请教,了解业务流程,知悉管理结构,掌握一些与管理相关的知识,清楚各项工作的脉络流程,对当前相关政策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充分锻炼自己在工作中的管理能力。同时用户单位应组织信息化管理人员到一些IT企业和信息化建设比较成功的单位观摩学习,更新理念,知彼知己。只有这样,信息技术人员、CIO才能够站在信息化的潮头,才能够为本单位信息化正确出谋划策,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结出硕果,否则只能是一个普通的工程技术人员而已,无法让自己、更不可能让单位获得成功。

  总之,面对市场瞬息万变,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人员和CIO应不断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从立足于IT知识库转向立足于业务知识库,从技术导向向关系导向转变。这就要求CIO必须是既懂IT又会管理、懂业务,能熟悉本单位走向电子信息时代的必经过程,将IT信息系统与本单位管理经营充分结合,搭建最适合本单位经营管理、信息畅通的软硬系统,充分提高本单位效率与竞争力,完成本单位信息化战略目标。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