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明善:民营经济需要新驱动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6日 09:06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柯志雄

  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辜胜阻政协委员、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

  民营经济需要新驱动力

  从“拾遗补缺”到“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个体私营经济力量的壮大有目共睹。

  国家工商总局2月中旬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私营企业达到494.7万户,注册资本(金)7.5万亿元;个体工商户2576.2万户,资金数额6515.4亿元。去年,私营企业缴纳税收总额3495.2亿元,比上年增长28.6%;个体工商户缴纳税收总额1194.7亿元,比上年增长18.6%。

  吸纳就业、纳税等只是民营经济贡献的一部分,全国工商联去年的一个重点课题调研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大约70%的技术创新、65%的国内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来自中小企业,而95%以上的中小企业是非公有制企业。

  但近两年,不少相当规模的民营企业却备感生存和竞争的压力;有些认为自己竞争的环境不够公平。

  民营经济的生存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将来还会发生哪些变化?3月2日和4日,本报记者分别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辜胜阻,和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

  非公经济相对优势减弱

  《21世纪》:有民营企业家曾在公开场合提到大型国有企业和外企对民营企业带来的压力,他还说民企生存境况不太好。这种观点流传很广,在民营企业中有相当的代表性。你怎么看民营企业现在的境况?

  辜胜阻:民营企业要分层次来看。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现在发展得很好。但是,我们现在更关注的是中小企业,因为民营企业有9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是一种弱势群体,它的发展也很快,但是在融资方面很难,融资难仍是当前中国私营企业最大的瓶颈。

  尹明善:民营经济肯定还是在高速发展,但不得不承认,这两年处于调整、转型阶段。2004年以前,“非公”经济发展更强劲一些。而公有经济在过去10多年改革中,通过设立国资委、减员增效等措施确实取得很多成就,从2005年开始发力——我经常开玩笑说,它从“苦菜花”变成“迎春花”。因此,“非公”经济尽管还在高速发展,但相对优势减弱。过去民营企业是一枝独秀,现在“公有”与“非公”齐头并进,而生产要素总是有相对固定的量,国有企业起来以后,“非公”经济在土地、人员、原材料等等的获取上难度自然加大。

  《21世纪》:但一些民营企业认为,这种相对优势的减弱是部分行业的国企通过上游的垄断挤压形成的。一些数据也表明,国企总体利润中很大的比例来自垄断行业。你怎么看?

  辜胜阻:打破垄断实际上对民营企业就是机会的问题。反垄断应该是工商联很重要的任务,所以工商联要高举“维权”和“反垄断”的大旗。我觉得,2007年很重要的一项任务也是要反垄断,在反垄断方面工商联要有自己的声音。

  尹明善:其实有压力的不止是民营企业,国企同样面对国内国外激烈的竞争,摆在大家面前的一条康庄大道就是联合重组,组建更为强大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股份制企业。

  可是,私企跟私企的联合是困难的,因为华人企业主的弱项就是不擅联合,喜欢单打。而不少国企的老总们也不太乐意联合重组,他们中不少人喜欢彼此比等级、比资历、比工龄、比党龄,甚至比后台。即使有上级的红头文件强令联合,也常常是面合心不合。

  而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内,公、私股东之间没有可比性,易于亲合,能做到优势互补,在有限条件下发挥最大潜能。而且,私有经济的优势也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保存着。至于由谁控股,是相对或绝对控股,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期待公平竞争环境

  《21世纪》:税收和融资一直是横亘在民企前面的两大难题,目前民营企业融资不及全社会的10%。一些民营企业家提出,与外企所享受的“超国民待遇”不同,民企在融资、税收等方面享受的是“次国民待遇”。你怎么看?

  尹明善:我可以给你举重庆市的例子。2006年,“非公”经济占了重庆市GDP的51.8%,可贷款总额只占了11.17%。除浙江、广东可能好一些,全国大体上也是这个比例。民营企业在贷款上更难是一个客观存在。

  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公平、正义”,如果总是一个企业缴15%的税,另一个缴30%的税,怎么体现公平,体现正义?所以“两税合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税收问题,而是关系到平等的法制社会的构建。

  从企业家角度,如果是非平等竞争下失败了,我不服气;如果给予平等机会却失败了,那就没什么不服气的,只能怪自己学艺不精。

  《21世纪》:“融资难”是几乎从民营经济诞生以来就在反映的一个老问题,当下来看,有和缓的可能吗?

  辜胜阻:昨天有一条消息,民营资本可以参与发展村镇银行,支持三农。我觉得融资方面,现在应该更放开一些,深化民营资本在金融机构的参与度,可以让民营资本去发展社区银行,例如,将来在高新技术开发区里面放开民营资本,让他们去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社区银行。这是我们过去调查的一个结论,也有这方面的提案。

  中小企业在融资上的困难有些也来自行业的差异。工商联过去的调研显示,所有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创新活动不确定性的特点,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没有获得商业成功之前,金融机构难以评估科技成果的货币价值和企业的风险特性。而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与传统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经营准则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

  传统的贷款模式主要适合一般工商企业的需求,不大适应信息化时代高技术企业。比如,在担保条件上,银行通常只接受地产、房产为有效抵押品,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价值得不到承认。

  尹明善:如果兼有公有私有成分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能得到认同,由于这种企业形式管理严谨,政府便于调控,易于向政府要政策向资本市场融资,这些公有经济的优势可以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保存。

  新动力:自主创新的引擎

  《21世纪》:从工商联今年的提案来看,“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是密集出现的关键词,民营企业在创新上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辜胜阻:创新是我们去年调研的一个重要课题。黄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为此亲率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发改委、国务院研究室、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和全国工商联等部门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最终形成的调研报告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

  这份报告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大约70%的技术创新、65%的国内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来自中小企业,而95%以上的中小企业是非公有制企业;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民营科技企业占企业总数的70%以上;在政府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的民营科技企业占80%,广州、深圳占90%,浙江占95%;在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获奖企业中,民营科技企业占17%;从专利申请量看,“十五”期间,私营企业提交的专利申请占全国企业专利申请总量的37%。尽管取得这么多成就,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着不少问题。

  《21世纪》:哪些问题?

  辜胜阻:根据我们的调查,问题主要在几个“不”上——“不想”创新、“不敢”创新、“不会”创新、“不能”创新。从动力机制上看,存在着“不想创新”和不敢创新。民营企业90%以上是家族企业,在人才方面没法与国有企业、跨国公司比,再加上融资难,所以存在“不会”创新和“不能”创新。

  《21世纪》:创新问题既是企业的问题,同时也是国家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辜胜阻:要建立一个健全的创新体系,这个体系中必须把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兼而考虑进来。我们有很多民营企业,十多年了都是一棵“小老树”,很难长大,这就涉及到我们的金融和资本市场。

  尹明善:从国家把“自主创新”作为国策提出来之后,对企业已经产生一些正面作用,比如,我们的轿车能获批,也是得益于此。力帆有一条悬挂了十多年的标语:“获利路有三,垄断我无权,投机我没胆,创新求发展。”一些民营企业是有创新意识的,但从总体而言,民营企业这个群体在创新上力量仍相对弱小。

  有种做法值得参考。一些国家和地区往往用财政资金发展关键技术的研究,无偿提供给自己的企业,别人哪怕出钱买也不给。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