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苹果教主乔布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1日 18:30 《管理学家》

  黄维益

  2006年10月,美国《计算机周刊》评出了IT界最伟大的十位精英人物,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屈居第三,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勇夺桂冠。

  生于1955年的乔布斯自小就受着硅谷的氛围的熏陶。那时候的硅谷,还远不是如今的高科技中心,不过它已经具备了孕育新科技的土壤。产生于硅谷的大部分神话都可以归功于车库。车库里,计算机爱好者们随意摆弄着零件,创造一切可能,乔布斯就是其中一员。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计算机,也就是第一代苹果机,便诞生于他父母的车库。

  《环球企业家》称乔布斯为“全球最酷最特立独行的企业家、IT产业的艺术家、商界与文艺界的时尚先锋,以及黑客们不朽的偶像”。这一大串文字或许会得罪很多人,就连IT界最有话语权的比尔·盖茨也说:“这家伙太可怕了。”许多人深深地嫉妒乔布斯,比如甲骨文的CEO拉里·埃利森。

  关于乔布斯的生平,我们知道的只是个大概,因为并没有一本权威传记的详细解说。

  1972年,也就是乔布斯17岁的时候,他进入波特兰市的里德学院。6个月后,他退学。

  1976年,他和另外两位伙伴共同创立了苹果公司。十年后,他败走麦城,被自己一手创立的公司扫地出门。

  1985年,也就是被赶出苹果之后,他创立NeXT公司,企图制造“下一个”辉煌,可惜经历的却是价值一亿多美元的“下一个”滑铁卢。

  1986年,他花费1000万美元收购Pixar(皮克斯),以便用电脑动画测试自己的电脑的制图效果如何,但十年来公司几乎毫无建树。

  但命运更像是个偏爱传奇剧的导演。

  1995年,一向将电脑动画制作视为副业的Pixar,凭借《海底总动员》,一举成为好莱坞的动画新贵,锋芒直逼迪斯尼。2006年,沃尔特·迪斯尼公司更是出资约70亿美元批准收购Pixar,乔布斯成为迪斯尼公司的最大个人股东。

  1997年,苹果收购NeXT公司。因为甲骨文那个特别嫉妒乔布斯的埃里森在一边煽风点火,他说:“乔布斯是惟一能拯救苹果的人。”2000年,苹果将CEO宝座再次拱手奉上,乔布斯由此完成从创立到败走再到回归的蜕变。

  2005年6月,著名学府斯坦福大学第114届的毕业典礼上,6个月就从大学退学的乔布斯受邀进行了如今广为传播的著名演讲。他坦言,那或许是他离大学最接近的时刻之一。

  而苹果,与乔布斯更是千丝万缕,似乎有着无法割舍的神秘联系。乔布斯领导下的苹果似乎也对公众有着无法解释的神秘吸引力。正如乔布斯在接受《新闻周刊》的记者史蒂芬·利维的采访时,当问及用户从苹果音乐商店买的音乐只能在iTunes和iPod里放是否合理时,他回答说:“人们清楚地知道他们在iTunes商店买的音乐就应该在iPod上播放。”忠实的用户们仿佛就根本不曾考虑换一台机器、换一个系统。而苹果的竞争对手们,在谴责苹果时,也总是会提到那些狂热爱好者的“宗派主义”。无疑,乔布斯创造了一个“苹果教”,而他自任教主。

  在有关乔布斯的那些五花八门的形容中,有两样是作者们总是乐此不疲地提及的,一个是创新,一个是完美主义。

  创新正是乔布斯赋予苹果和之后的Pixar的赖以生存的根本。当然,也有人把这种创新归为命运的选择:“非技术出身、没有MBA文凭,甚至连大学都未毕业,除了选择创新,他还能做些什么?”这是《快速公司》杂志(Fast Company)的言论。

  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计算机的诞生,或许应该称之为发明,但iMac电脑的诞生,却绝对应该称之为创新。首次实现了一体化,具有水果糖似的甜蜜体形、天空般的明蓝色彩、半透明的“纹理”以及温和触感的iMac,一时之间风靡全球。更重要的是,它让苹果走出了自1993年以来的亏损阴影。

  而网上音乐商店iTunes,开放第一周就售出100万首歌曲。其所谓的竞争对手和前辈,环球与索尼合资的PressPlay,以及华纳、贝塔斯曼、百代和靠RealPlay发家的RealNetworks联手打造的MusicNet,开办一年多后的用户总数才只有22万。

  iPod更是不用提了,滚轮式触摸屏几乎成了后辈们必定模仿的标志性设计,简单而实用的播放列表编辑则让用户们欣喜若狂。2005年6月的统计数据表明,它在数码音乐

播放器市场的占有率达到76%,成了当之无愧的“21世纪的随身听”。它的存在几乎成了一种情感现象,超越了电子产品的范畴,成为一种符号、一个
宠物
以及身份的表征,甚至有人还给自己的iPod起一个特别的名字以示亲密。

  不过,乔布斯口中的创新并不只是意味着研发出开创时代性的产品,同时还意味着这些产品能创造经济效应。“如果那些又新又酷的产品不能够为你带来可观利润,那不是创新,只是艺术。”

  或许,这种创新精神正是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乔布斯他们所创的家酿计算机俱乐部。传承下来的“黑客”精神在苹果的每一项发明中体现着,比如iPod、iMac、iMovie、iDVD、iTunes。尽管苹果每年只能开发出一到两款新产品,但几乎每款都能引起美国国内甚至世界的轰动。过去几年中,没有哪一个企业,获得过比苹果更多的、堪称工业设计领域“奥斯卡奖”的美国工业设计协会(IDSA)颁发的奖项。

  如果说乔布斯的“错误就代表着新的机会”令人叹服,他对完美的追求有时却让人“厌烦”。

  “再想一个除了‘iPod’以外的名字。”这是在iPod发布的几个星期以前,乔布斯在苹果的某次高层会议上下达的命令。作为一个唯美主义者,他对完美的不懈追求和对细节的近乎强迫地关注,促使他想要制造出一款绝对完美的产品。

  在苹果公司,乔布斯用艺术来创造技术;对等的,在Pixar公司,他则用技术来创造艺术。乔布斯始终保持这样的基本理念:超一流的产品会带来超一流的利润。

  乔布斯对人才的渴求和他的坏脾气同样值得一提。重回苹果之后,乔布斯的一大举措就是大规模吸纳技术天才,从1998年到2000年,3年内,苹果仅程序人员就招募了近1000名。但他的坏脾气也一样声名远扬。几乎不为人知的苹果创始人之一罗纳德·韦恩离开苹果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过于理性的他无法忍受乔布斯的疯狂举动。1985年乔布斯被董事会炒鱿鱼也是因为当时的CEO约翰·斯高利无法忍受他的独断专行,以离职相要挟而造成的。

  有些事或许还可以说明乔布斯的炙手可热。有太多人以他为主角进行创作,以至于苹果公司采取极端措施以示抗议。2004年,苹果公司曾撤掉自己的销售商店里所有John Wiley出版的技术图书,理由是,他们的作者杰弗里·扬(Jeffrey Young)将20年前的旧版本更新为iCon Steve Jobs,重新出版。

  和苹果公司的另一位创始人沃兹涅克不同,由于没有一本权威的传记(前者于2006年出版了自己的个人传记iWoz: From Computer Geek to Cult Icon),我们只能从各个版本中零星了解乔布斯。当然,这或许也是因为乔布斯未来还有更多的精彩要创造,现在就盖棺定论为时过早。

  于是乎,要了解不同时期的乔布斯或许就要看不同版本的传记。The Second Coming of Steve Jobs讲述的是1985年他被逼离开苹果到重登苹果CEO宝座这15年间的风风雨雨;早期的经历或许要从出版于1988年的Steve Jobs, The Journey is The Reward中找到更多的记录;而要想得到更客观的信息,Apple Confidential大概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无论怎么选、怎么看,“史蒂夫将永远是史蒂夫,惟一可能的变化是他将不断失去更多的头发。”英特尔的前任CEO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乔布斯多年的对手和朋友这样说。所以,我们完全有可能预见乔布斯的未来,那就是,苹果教主的头终将变成秃顶,变得像苹果一样光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