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育宁:产权并非企业竞争力的决定要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 22:59 21世纪经济报道

  广州报道

  本报记者 邹 愚

  11月10日,招商局集团旗下招商局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招商轮船”)发布招股说明书,宣布将在上海交易所上市,发行新股不超过12亿股。

  招商轮船的上市,对招商局系而言意义重大。这是继港口、地产和金融等核心产业之后,其另一核心产业——航运业进入资本市场。招商局集团总裁傅育宁说,这对于招商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1月9日晚,傅育宁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在细数招商局的资本运营战略的同时,傅育宁提出一个深具启发性的观点:产权并非企业竞争力的决定要素。

  企业赢利与能源运输安全不矛盾

  《21世纪》:招商轮船的上市,对于招商局系统整体战略布局而言,具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傅育宁:招商轮船的主要业务是原油运输和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还有部分散货运输。这是招商局集团继港口、地产、金融业务之后,另外一块核心资产登陆股市。航运业务登陆资本市场,对招商局这家有着130多年历史、以航运起家的“老企业”来说,是一个发展的里程碑。

  招商轮船由招商局集团(通过招商局轮船控股)、中石化、中化集团和中海油等出资设立,在A股上市将使公司的经营置于公众监督之下,业务会更加透明,同时能够改善招商轮船的公司治理结构。

  《21世纪》:作为中国目前最大的油轮船队,招商轮船的使命可能不仅仅是一个盈利的企业,更是国家能源运输安全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招商轮船如何看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傅育宁:这个问题要从中国能源安全战略谈起,能源运输安全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环节。从中国的石油进口来看,除了从前苏联进口的极小部分用铁路运输外,绝大部分是通过海上运输实现的,约占全部石油进口的93%。

  在国际上,主要能源依靠进口的发达国家都需要经历这么一个阶段——本国船队对能源运输的承运比例比较高。根据有关专家的说法,中国至少应当具有承运50%以上海上石油进口的能力,才能较有效地保障国家的石油运输安全。

  而眼下,中国进口原油的本国船队承运比例仍然很低,仅为12%,日韩等国为60%-70%。

  中国近年原油净进口需求量增长很快,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5亿吨。招商局2005年的原油运输量为2957.4万吨,假设到2010年达到50%的本国船东承运量,市场容量将高达7000多万吨。也就是说,我们有着广阔的市场,是很有商业价值的。

  招商轮船是国内最大的能源运输船队,也是从事石油运输最早的企业,有将近40年的历史。过去几年,招商轮船的经营业绩都好于国内国际的很多同行,运输管理得到国际大石油商的认可,能够提供有效安全的服务。因此,我认为,企业赢利和承担国家能源运输安全使命这两个目标是可以兼顾的。

  《21世纪》:招商轮船上市之后,近期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傅育宁:虽说我们已是国内最大的能源运输企业,但我们仍然希望它能够尽快扩大运力,希望船队规模在未来3-5年扩大一倍。当然,规模扩大以后,能否达到50%的进口能源由本国船东承运的比例,现在还很难说。

  明年开始整合高速公路资产

  《21世纪》:在国内资本市场,招商局在金融、物流、房地产三个领域都已经有上市公司。如今招商轮船上市,传统业务航运回归,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招商局的主要业务都实现了国内资本市场的“回归”?

  傅育宁:不能简单地用“回归”来表述,比如招商局的港口业务,有在国内上市的深赤湾,但主力还是香港上市。

  《21世纪》: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招商航运选择A股而不是H股上市呢?

  傅育宁:选择A股市场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石油进口需要本国的船队,国家也为中国油轮公司提供了很好的商业条件。其次,今天的A股市场成熟度提高了很多,回A股上市,既有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一面,也因为A股市场有足够的能力可以支持我们的快速发展。再者,中石化和中化承担了中国75%的石油进口任务,国内上市有助于它们成为我们的战略股东,它们持有招商轮船超过15%以上的股权,会为我们的业务发展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持。

  《21世纪》:招商局下一步在资本运作上还有什么重大举措?

  傅育宁:除了上面说的地产、金融、航运之外,招商局还有一块很重要的业务交通基建,包括港口和公路。高速公路资产分布得很广,我们总计持有10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A股和H股)的股权,正在考虑整合高速公路业务。这个整合会从明年开始启动。

  不会单独介入洋山港

  《21世纪》:通常人们会将招商局的资本运作思路和华润进行比较,华润是将所有资产都放到上市公司,招商局则是每块业务单独上市,这样的战略选择是基于什么考虑?

  傅育宁:我们希望从事每一个特定产业的公司都能够在资本市场上市,得到资本市场的支持,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也希望它们能成为所从事行业内有品牌、有影响的企业。招商局不是单一业务的集团,我们认为以产业为单元上市的方式比较适合招商局业务的特点。

  《21世纪》:国内投资者也很希望了解招商局与上海洋山港的合作,目前传出招商局有意入股洋山港二期的消息,真实的情况是怎样?

  傅育宁:我们在2004年入股了上海国际港务集团(简称“上港集团”),而上港集团通过吸收合并的方式实现了整体上市,市场的反应也相当正面。对于上海的港口业务,招商局将作为上港集团的股东,支持其参与洋山港的发展,而不会再单独介入洋山港。

  老国企同样有竞争力

  《21世纪》:您认为招商局和内地的大型国企相比,有什么不同?

  傅育宁:招商局长期在香港这样一个市场机制发育比较充分的环境里成长,对团队的锻炼是很充分的,表现出较强的竞争能力。当然,招商局这些年良好的发展首先是得益于国内经济的蓬勃发展。

  和国内大型国企相比,主要的不同是:招商局较早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长期受到市场机制约束,建立了很好的人才队伍。

  《21世纪》:尽管招商局发展很快,但和国内一些大型国企相比,总体规模还不算大。有人说,这是因为你们“一直在竞争市场赚小钱”,和内地一些大型垄断国企相比有点吃亏,您怎么看?

  傅育宁:这与招商局选择的行业有关,招商局从事的业务大多数是市场竞争激烈的业务。比如招商航运,一开始就完全在国际市场中参与竞争,运输和管理水准都受到国际的严格考验。虽然我们在政策上没有得到“特别关照”,但参与国际竞争为我们提供了锻炼的机会。比如我们创办的蛇口工业区、平安保险、中集集团等,这些企业在各自的行业都表现了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21世纪》: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国内经济学界一度认为,产权是企业竞争力的决定要素,而招商局作为一家“老国企”,却同样具有国际竞争力,这是否说明企业的竞争力与产权无关?

  傅育宁:在国有产权之下做得很好的企业在世界上也不少见,新加坡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淡马锡。

  我认为,对企业来说,重要的是按市场机制运作,或者说国家创造条件让它们按市场机制运作,同时提供必要的激励和约束。产权不是绝对的因素,符合市场运作机制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管理的机制更重要。

  《21世纪》:最近国资委出台了国企股权激励草案,您怎么看待这个草案?之前香港的国有企业也有股权激励,这些高管是真领到钱了,还是只是个货币符号?

  傅育宁:在香港的部分红筹上市公司的确有股权激励,而且股权激励安排也试行了一段时间,效果相当好。有一些公司可能还没具体落实,不过整体的安排是基本符合香港市场规定的。

  国内刚刚推出股权激励,这只是第一步,应当说是可喜的一步,不过,离一个完全成熟市场的做法还有一定距离,需要时间来完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