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2006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9月17日上午直播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7日 12:51 新浪财经

  

2006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9月17日上午直播实录

主持人 凤凰卫视曾子墨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全球化下一步

  2006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

  北京.中国大饭店 2006年9月16日—17日

  主办单位:《环球企业家》杂志社

  曾子墨:

  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非常欢迎各位光临2006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可能很多朋友都已经知道了,我们这个论坛到了今年已经是连续举办第三届了,从2004年分享到2005年的跨越再到今年2006年,我们一起来展望全球化的下一步。我们可以看得出在主题的设计方面,主办方一直是在围绕着国际化和全球化,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得出,主办方一种坚定的决心,就是要把中国企业国际化,全球化这样一个神圣的使命进行到底。今年我们的这个论坛设计方面有很多独到的地方,相信有一些朋友在昨天也参与了我们第一天的活动。我们这个论坛在昨天已经拉开了序幕,只不过我们在地点设在了室外,绿草如茵的高尔夫球场上,还有露天的音乐现场,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设计,也是主半方希望能够从全方位,多角度理解和观察,今天我们的论坛从室外来到了室外,相信各位在这里享受整整一天的思想盛宴。而且这个论坛到了今天,还有一个特点,我们只有开幕式没有闭幕式,因为全球化的道路,还相当的漫长。主办方也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于全球化的进一步的讨论,我们希望做到的是一场永远没有闭幕式的关于全球化的论坛。从刚刚这个论坛一开始,我就一直在说一个词,三个字,全球化。其实它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不是非常冰冷的三个字,应该说在全球化加速的过程当中,无论是我自己,还是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感受到了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分别是在过去飞速发展的30多年当中,中国已经不可避免的融入了全球化的过程当中,在这样一个新的背景之下,我们能够发现什么,我们又能够创造什么,就成为大家很关心的一个话题,在今天希望大家能够畅所欲言,共同来探讨这个问题。

  因为今天很多人都喜欢说一句话,叫做行动取决于认识。的确,人的认识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可能行动就会达到什么样境界。所以今天这个论坛,可能也会帮助我们对于全球化在将来的进一步认识,也让我们了解新的中国的国情,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思想境界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可以帮助我们决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的步伐应该朝着哪个方向走。

  今天在座有很多的老朋友,接下来我想借这个机会为各位来介绍一下,今天光临我们这个论坛各位嘉宾。

  首先要介绍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孙晓华先生。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明志教授,四川

信息化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先生。通用电气全球副总裁陈志先生。啊DHL快递许克威先生。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市场官……先社。此外还有东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刘继仁先生。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亦春宇先生。中国区CEO荣德茂先生。创维集团董事局主席……吴东明先生,联想集团副总裁李岚女士。环球企业家杂志社的两位代表,环球企业家杂志董事总经理,陈萍女士。以及环球企业家杂志执行主编杨宇先生。

  除了刚才各位贵宾今天来到我们现场,还有很多跨国公司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大约600多人,因为时间的关系,就不跟大家做一一介绍了,我还是想代表各位主办方对各位的参与和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在这里还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们这次论坛之所以能够成功的举办,也离不开很多合作方的鼎力支持。我在这里还是再一次想代表主办方对这些合作伙伴表示感谢。

  刚才我想我在介绍环球企业家杂志总经理陈婷女士,大家对她相当的了解,而且也是非常钦佩她在工作方面的能力。下面有请。

  陈婷: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首先我代表《环球企业家杂志社》,代表2006环球企业家的组委会对各位贵宾的光临表示热忱的欢迎和感谢!谢谢大家!大家可能都看出来了,我站在这里非常激动,因为我在这里最想说的话是感谢的话,最想表达的心情就是感谢的心情。因为在今天这个社会里,对大家最宝贵的是时间,从昨天的高尔夫比赛到昨天的音乐晚宴,到今天的现场,我们一直看到高朋满座,我除了感谢就是感激。谢谢大家!我们认真的做好我们要做的杂志,认真做好我们要做的每一件事情,为我们的朋友,我们的贵宾们提供一流的商业故事,希望这些故事能够启迪您的商业思维,能在您艰辛跋涉的商旅中助你一臂之力,尤其是刚刚走出国门的企业家们,在您的道路上,一本《环球企业家》的杂志一直关心和支持着你们,这是来自家乡媒体的支持。还有今天很多跨国公司的朋友们,在你们进入中国的那一天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关注你们。当然有人说,世界是平的,我们中国也变成了一个世界的大舞台,很多立足于中国发展的大企业,也要有国际化的竞争眼光,所以我们也是你们的朋友。在走向国际的道路上,我们只是一本小小的媒体,我们能够奉献的力量可能非常有限,但是我们给自己立了一个神圣的使命,通过中国商业国际化,我们希望你们走向国际的路上能够贡献绵薄之力。这几天很多朋友问我说,陈婷你为什么这么辛苦要办这样一件事吗?我今天告诉大家,我们可以这样做,也必须这样做,因为环球企业家创刊已经有13年的历史了,在创刊之初,我们的地位就跟今天差不多。但是大家知道,在13年前,中国的企业家阶层尚未形成,我们这样一个想做国际化报道的杂志,只能是孤独默默的站在角落里不被人关注。但是这个杂志社有一群年轻而且非常纯粹的团队,我们一直默默忍受了将近10年的孤独期,到了第11年的时候,我们发现国际化已经成为今天非常主流的话题,所以我们成为一个非常幸运的一个企业,我们的记者经常跑到全球各地区采访,跟500强最顶级的CEO对话,而且在每一次对话过程当中,我们都非常感动,我们觉得很辛苦,但是也很幸福。我一直说,在今天,在走向全球化的今天,环球企业家已经成为最幸福的一个媒体。所以我们必须这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我们关注的这类人群,他们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他们每天都在迅速的变化,他们的变化超出了任何阶段,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们要追逐他们的脚步,就必须比他们更加努力,全方位,多角度的关心他们,关注他们,理解他们。才能真正把握他们的脉搏。所以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我们会一直举办下去,而且我们会通过各种角度来关注和理解、支持大家!

  谢谢各位!

  主持人:

  认识陈婷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永远都充满激情,热情洋溢的人,而且在她的身上,很多人都能看到有一种追求梦想的力量,在这里我们也再一次陈婷热情洋溢的讲话,同时也祝愿她梦想成真,愿《环球企业家》梦想成真。接下来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请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孙晓华先生为我们致词!

  孙晓华: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由《环球企业家杂志》主办的中国推进全球化公司评选昨晚已经结束,一些公司再次成为企业界、新闻界关注的焦点。我想在这里,我们大家有必要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

  今天2006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在这里隆重的举行,今天可以说是专家精英云集、高朋满座,我之所以前来祝贺,一个是因为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它在我们国家实施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的过程当中,我想,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再有,因为我们企业如何在国际化,全球化的浪潮当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我想大家都十分关注。也会有很多精采的议论和观点。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

  跟着我们成功企业的足迹,探索成功企业的经验,是什么让它能够具有全球竞争力,大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也确实,可以从各方面总结归纳,比如谈到,公司的创新力、投资力、执行力等等。但是在我看来,最重要的还在于品牌的影响力。

  正是由于长期以来,很多公司,特别是奖励的这些公司,倾力打造竞争品牌,具备了竞争的优势,实际上大家都知道,世界500强也是靠着自己享誉世界的品牌才能够独领风骚,保持长盛不衰,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固定的品牌,靠什么能够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获得更多的利润,保持快速发展,我们不妨再进一步想一想,比如说一个企业家跟企业拥有了上亿,数亿,十亿,几十亿乃至上百亿的资产,的确也很令人羡慕和佩服,这是不容易。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固定的品牌,有人比你更有资产,更有钱。如果你有了一个固定的品牌,你是某一个行业和领域的NO1,你就会赢得更多人的尊重,很少人能够跟你真正相比。

  再有我们现在提倡企业走出去,走出去,我想,如果说单纯的去到国外投资办企业,这是我们的起步,但是中国到国外投资办厂,在某些领域上发展,应该还是要立足于能够打造国际品牌,因为我们国内有一个条件,如果说你能打造一些品牌,对于我们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再简单说一个,与此相关的一个想法,我们现在党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体制的决定当中,提到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这是党的文件里讲的,当然我非常赞同和拥护。细想一下,我认为我们的企业应该首先要做到做优,然后再做强、做大、做久。只有做优才能做强,进一步做大,才能够做久,因为我们的企业家从创办企业开始没有想很多。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大家可能会想,有些企业如何能够成为百年老店,能够长期在国际领域,在中国国内都能够占有一席之地。这样的话,首先要从做优开始,靠什么做优呢?还是要立足于品牌。这方面的话题,我想大家更有建树。今天很多的专家、精英有更深的体会。我也不多讲了。

  我想围绕全球化下一步,对于我们中国的企业来说,就是要有更多的跨国公司,应该有更多的国际品牌。所以我想,最后剩下一点时间,对环球企业家杂志来讲,昨天晚上我出席他们的颁奖盛典,今天又参加这个论坛,表示支持和愿望主要还在于,一方面我看到他们多年来主要努力做着这件事情,刚才我们社长已经讲到了。

  再有一个就是他们的活动特别有创意,包括今天活动的开始,我们看到各个方面都非常有创意,而且还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说我们国内很多活动都要请很多高层领导来捧场和给予支持,但是他们的活动没有这么大力的宣张,他们在扎扎实实做事情,我对他们的做法表示赞赏,我愿意支持他们,不断的把事情做好,不断的推动我们中国的企业,包括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全球化,国际化的浪潮当中取得新的,更大的跃进!

  谢谢大家!

  主持人:

  再次感谢孙晓华先生对《环球企业家》的支持、鼓励与赞赏,也特别感谢今天光临我们的现场。今天还有的支持机构中国欧盟商会的马乔治先生。下面有请马乔治先生。

  马乔治:

  ……较多的有影响的人参与了今天的会议,包括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他们讲了中国的角色在全球化中的角色。在他们进行演讲之前,我们想简单的介绍一下。我们是在2000年10月份成立的,我们现在有51个成员,我们现在有1000多的会员企业,我们在中国七个城市当中都有分支机构,我们现在是欧洲企业在中国的发言人,我们主要的目标就是要促进欧洲和中国政府以及企业之间的交流,我们是由一些工作组组成的,跨越了各个行业以及垂直的方面的一些问题,包括一些企业的责任和知识产权的各个方面的问题。

  每年我们都会发表一个地位的文书,来讲一讲我们一些观点以及对于一些欧洲企业,中国企业之间的一些建议,还有以及对于中国政府和欧洲政府之间的建议,让他们能够更好的促进中欧企业的发展,我们这些文件主要是在每年9月发布,上两个周我们也发布了这个文件,也让薄西来先生看了,我们向布鲁塞尔欧盟委员会提交我们的文件,而且我们还在赫尔辛基刚刚结束了中国欧盟的企业高峰论坛,我们的商会坚信在国内贸易当中的发展已经在中欧经济当中发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商会非常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我们支持贸易的发展,我们最近做了一个调查显示,我们一千个会员当中有92%,他们对于中国的业务都非常有信心,83%的企业都希望在2006年扩展他们的业务,71%都会在接下来三年当中从中国业务当中获益。还有一些问题存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透明度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都是中国和欧洲企业都在考虑的问题。所以这就是我们希望和中国政府讨论的问题,建立一个非常好的商业环境。然而我们非常关注这个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因为现在中国政府在过去几年当中,也在非常重视这个问题。知识产权保护是一个欧洲以及中国非常需要关注的问题,我们想强调我们强调以及和中国企业正在努力制定这方面的政策。至于透明度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现在欧盟商会非常注重立法方面问题,我们也非常希望把欧洲这方面的经验介绍到中国当中。我坚信,我们的这些观念以及我们今天讲的这些观点,将会对双方的企业都非常有作用,我希望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你们!

  主持人:

  谢谢马先生。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和欧盟方面的沟通、交流和合作变得越来越紧密,无论是中国欧盟协会还是环球企业家,都是这样的机构为我们架起了一座桥梁,可以联通中国和世界上其他的地方。而同样,我想博奥亚洲论坛也是这样一个机构,很遗憾,博奥亚洲论坛的龙永图先生现在在国外,接下来请各位和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屏幕。

  龙永图:

  在你们会议举行的同时,我在此对2006年企业家高峰论坛表示热烈的祝贺,全球企业家论坛已经举办了三届,办得越来越好。媒体举办论坛有很成功的经验。全球化的下一步,我想,对于中国参与全球化的下一步,比较大的问题是怎样适应新的规则,新的标准。在这方面,一个是关于知识产权。第二是关于新的环保标准。这样的规则的实施是中国参与全球化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姿态来应对短期的投资,适应这样的规则。我们中国政府以及重要的政策相关,保护知识产权对我们中国建立创新型国家,是最重要的方面。这是我们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的要求。比如说以人为本这样一些问题。面对姿态来参与和适应这样的行动和要求,以获得更高的成长,参与全球经济,在全球经济当中做出更大的贡献。所以我觉得,关于全球化,有很多的话题。关于新的国际规则的形势和要求问题,希望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认识。从全球化当中进一步获得好处,同时也在国际关系当中树立好的新的形象。

  主持人:

  刚刚在开幕词当中,陈婷女士已经讲到了,《环球企业家》的使命是让中国商业国际化,中国商业国际化,在中国企业走向海外,走向世界的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可以选择各种各样的模式,各种各样的道路,在这其中,联想毫无疑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样本,今天同样因为身在国外,没有办法亲自来到我们会议的现场,联想有限公司董事长柳传志先生事先给我们传来了一个视频资料,我们来看一下大屏幕。

  柳传志:

  我们这些年,总体感到中国的企业家的水平还在大幅度提高,企业家的追求,这种提高本身,我觉得有各方面的因素,跟媒体极力的推动是功不可没的,一个是有很多有品位的有内容的杂志,还有一些非常有水平的研讨会。我参加过环球企业家峰会,我觉得开得还是非常好的。在会上呢,主题也很突出,来的人有比较高的水准,谈的问题都很直接,我觉得,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希望这个会越办越好。

  主持人:

  谢谢柳传志先生。首先为大家请出的第一位嘉宾,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第一副院长钱颖一。

  钱颖一: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环球企业家杂志召开2006,环球企业家会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作为唯一学术支持机构,参加这次盛会,我们感到非常荣幸。我们也非常珍惜这次机会,与在座的各位致力于全球化的企业家们一起探讨全球化对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带来的挑战。

  谈起全球化,不由使我想起去年非常走俏的那首诗,地球是平的,地球是平的吗?作者何马斯福里德曼这一突发其想是发生在他访问印度的

  盘家落而,那个被誉为印度的硅谷的地方,今年夏天,我有机会到印度去访问,走访了四座城市,从德里飞到加尔各答又飞到班加罗尔,如果在中国做类似的分析,我们早就听到播音员讲述我们将要飞跃的山脉,但是令我惊讶的是,在印度,如此长的旅程,我并没有看到山,地球真的是平的。

  我在这个过程中猛然的想到,福里德曼会在班家罗尔写书的时候想到地球是平的。地球是平的吗?对于有的国家而言,是的。而对另外一些国家而言,可能不是。在我们国家,穷人都在山区,所以我们讲上山下乡,但是在印度,群众多在森林之中。国家之间的地理环境有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地理因素影响人类的文明的发展轨迹,其程度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几年前,在美国大为流行的一本书叫做《枪套细菌和钢铁》,它向人类战时了地理是如何决定人类的命运,它让人类信服的相信人类都是从非洲走出来的,后来非洲的落后是因为地理因素造成的,而非人的基因的不同。回到福里德曼主题,他在描述世界是平的时候,并不是指地理的条件,而是指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的各个地区变得相互连接了。的确,在全球化的条件下资源可以超越国界,重新组合。经济学家们过去关心的是产品间的贸易,这叫国际贸易。或者称为国际贸易,也关心资本的流动,这被称作国际金融。但是全球化的概念不止这些,全球化不仅仅是产品的流动,资金的流动,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的配置。所以在我看来,在全球化中,企业本身是可以利用全球的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金融资本,更重要的还应该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跨越国界文化的重新配置,对全球化的企业而言,是不同于国际化的重大的挑战。正是在这里,在人力资源的全球配置的问题上,我要进入我所演讲的主题。

  世界对于致力于全球化的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来说,并不是平的。至少是初始条件不是平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人力资源能够在全球进行配置,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必须使用世界商业运作中的工作语言,那是英语。而英语并不是我们中国人的母语。这是挡在我们企业和企业家面前的一座山。当我们探讨全球化各种热点问题的时候,当我们讨论跨国并购,跨国管理,全球化新思维的时候,我们不妨思考一下一个更为基本的问题。我们的企业和企业家能不能用英语作为一种工作语言。英语成为商业中的工作语言,并不仅仅是因为英国的经济的成功,而主要是因为英国过去的殖民地在当今世界的成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都是著名的例子,法国本身经济也不差,法国当年的殖民地在当今的世界中毫无份量。这些讲英语的国家的经济的发展在世界的经济的商业中的地位超强,不可避免的使得英语成为商业中的工作。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在语言这个平台上,中国人感到世界不是平的。我强调这一点是想说,历史的条件还是非常值得考虑的。

  其实英语本身并没有什么内在优势,它既不容易学,也不一定好听,语言学家曾经创造了世界语言,尽管它有许多语言上的优势,但是至今没有人用。为什么呢?这是一个经典的被经济学家称为网络外部性的现象,我之所以用某种语言是因为别的人多说了,正像大家都用微软的文字处理软件,都在使用MP3的音乐格式一样,这是一个语言经济学的问题。究竟是让中国的企业家学英语成本高呢?还是让所有的外国企业家学中文的成本更高呢?法国人更热爱自己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自豪,当法国政府要求所有的学术报告必须用法语进行的时候,受损失的是法国人自己,所以,我们没有选择。只有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至少它作为其中一种工作,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中国人不知不觉的已经付出并且正在付出巨大的,直接的和间接的成本。因为语言不通的成本。这些成本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它不仅仅是我们不懂英文需要请翻译的成本,更多的是被经济学家称之为的机会成本。那些应该发生却没有发生的机会,我们没有注意到,但是它是潜在的成本。

  下面我举四个我所熟悉的例子来说明,这样的成本对于我们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带来的损失。第一个例子,去年麦肯锡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题目是中国的人才短缺。麦肯锡招聘职员的时候,一方面大学生面临找不到工作的困境,跨国公司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由于现有的会讲英语的毕业生主要是指工程师和管理人员,连在华的跨国公司都满足不了,所以麦肯锡的报告推论中,中国在短期内不可能发展出较大的外包产业。我们的外包服务就这样错失良机,我们更多的毕业生不能进入跨国公司,这不是我们的损失吗?

  第二,我在美国硅谷工作生活了两年,在硅谷两个国家最多,中国和印度。仅仅是清华的毕业生就有几千人,以及后来我在美国的学生。论智力和技术,中国人不应该比印度人差,但是在不少公司中却做得不如印度人好。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英语水平是基本的一项,因为语言影响沟通,沟通影响关系。

  我们的工程师和企业家不能像硅谷这样的外国公司做强,这不是我们的损失吗?

  第三个例子,我现在在两家大型国有控股公司的董事会担任独立董事,这两家公司都有外国人担任独立董事,也有外国战略投资者派出的股权董事,有来自美国的,也有来自欧洲的。应该说,这些外国董事们开始发挥了作用。但是因为语言不通,他们的作用还十分有限。这同样对我们改进公司治理结构带来了损失。中国银行聘用了一名美国人做首席风险官,他原来是汇丰的高管人员,充分显示了他的语言力,遗憾的是他不久提出了辞职,他需要带三名翻译,还是无法与我们的管理层沟通。中国银行已经是我国最有国际化的银行之一,我们的企业不能用经验丰富的外国企业家管理,这不是我们的损失吗?

  第四个例子,我们清华经管学院,我现在在清华经管学院担任一些管理工作,清华经管学院和商学院合作开设高级经理培训班,我在今年8月份的时候考察了一个星期的课程,全部课程配有同声翻译,其中一位是我80年代在哈佛留学时的中国同学,在这个课程中,我有很深的感触。其中一位哈佛来的教授,第一堂课用英文教授,学生反映效果很不好。碰巧的是这位教授原来是复旦毕业的。第二堂课改用中文,效果就很不一样。这是一个简单明了的例子来说明单纯语言的效果。因为经济学家在研究中,我们很少能找到被称之为自然实验的东西,因为我们很难从多种因素中分解出某一因素的单种作用。当一堂课效果不好的时候,我们无法分清究竟是这个人教书不行呢?还是他的语言沟通的问题。

  尽管在这个例子中,我很确切的知道,我们有最好的翻译,同样的一个教授用英文和中文讲课,效果是如此不同。当用英文讲课中,企业家们的需要效果,因为语言不同被大打折扣,这不是我们企业家的损失吗?

  语言是挡在我们企业和企业家们走向世界的征途上的一座山,为了看到一个平的世界,我们必须努力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正在努力,联想集团是一个范例,联想是走出去的先驱,联想现在的董事会共有12名董事,只有一人不说英语。英语是联想的工作语言,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不说英语的优秀创业者也不得不出去,联想并不是孤独的,日本的索尼也聘请西方人担任CEO,他们也并不懂日本话,反过来的例子也有。最近美国的百事可乐公司任命了一位印度女性担任CEO,有一天我们也会看到,中国的企业家在国外的500强当中担任CEO,这会实现吗?我想会的,但是我们需要培养我们全球化能力的管理能力。能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是一个必备条件。我们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致力于这一教育事业,我们的老院长朱烨基多年来反复建议我们用英语授课,我们正在努力,但是相差的还非常大。我们还是以印度为例做比较,印度领先的商学院是印度管理学院,其中有七个校区,我做了一些了解,他们毕业的MBA学生如果在本国内就业的话,他们的平均工资与清华经管学院毕业的工资是差不多的。由于他们的毕业生一部分可以到纽约伦敦的金融机构毕业,这样使得他们的全体MBA平均工资远远高于我们的毕业生平均工资。因为我们的毕业生很少能去纽约、伦敦。

  当然有经济学分析头脑的人,马上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双语能力的回报如此之高,对语言的训练就应该有需求。不错,我完全同意,我们中国人学习英语的投入不能说是不大,我想大家都有体会。但是我们的一种体会是,我们学语言的过程我们经历过的各种生产过程中效率最低的一种。在外语的学习上花了多少小时,我们的学生在外语的学习上花了很多小时,但最后的结果仍然令人失望。为什么呢?其中一个原因是学生学习外语,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不是为了英语。我在美国的大学每年招收博士生,中国学生出国时考的GRE的考分比美国学生还高,但是他们到了美国以后,其中的一部分无法使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非常有才华的学生不能发挥他们的潜力。这真是非常的遗憾。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英语教学的一个失败。不仅仅是重视英语学习,还重要的是要改变学习方式。这次全球化企业家论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平台,让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全球化的下一步。我认为在全球化的下一步中,人才配置的优化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点是要有一个共同的语言平台,这类的语言是狭义的平台。可以想象一个只讲上海话的企业很难成为一个全国性的企业。同样不能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之一的企业,也很难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下的全球化的企业。我们在全球化当中遇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可能还是文化间的差异,但是文化之间的沟通,通常要从语言开始,如果语言不能沟通,文化又怎么能沟通呢?在座的都是致力于全球化的企业家们,对你们来说,在思考全球化的下一步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回过头来再想一想,我们未完成的事情。削平语言障碍的山,世界在中国企业家面前应该是平的。

  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钱教授的演讲。

  接下来我们还有很多重量级的演讲嘉宾。在这里,我也想敬请我们接下来的嘉宾能够控制时间,把您的演讲尽量缩短在15分钟之内。

  项兵:

  大家早上好!很荣幸来这里参加这次盛会,我是第一次参加环球企业家这类会议,参会的人很多,我和郭广昌是很好的球友一以外,大家知道从92年到现在,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三,中国企业的机会和挑战在什么地方。

  第一,我把我个人在这方面的思考跟大家进行一下交流,希望能提出更多的问题,大家共同探讨一下中国民族企业的应对之策。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已经被大家所接受。大家和全球化同步的向点,我需要强调的是,第一,包括在座的很多跨国公司,已经具备了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中国很少有企业具备这个能力。

  另外一点,我强调,已知的产业资源和现有的行业基本上也瓜分完毕。这两点至少和全球化是同样的重要。再往下看,随之而来的中国企业应对全球化的挑战,第一条,过去几年一直在强调,我们要了解中国必须了解世界,不了解世界不可能了解中国,因为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是全球的挑战,中国企业必须具有世纪观,全球观。第二,我们需要关注新的核心能力。全球对话,全球的能力,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新的组织结构出来了,是皇马的概念,不是中国足球队的概念。新的组合形式是跨国企业,在主流行业,成为主流行家必须具备这个能力。再往前看过五年到十年,新兴市场在世界经济的重要性是与日俱增,但是金山寺在50年到30年之后不会像很多人估计的那样,我们会突破全球,我觉得有很多空间。如果整合全球资源在将来的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十年,全球竞争之中成为最主要的因素的话,那美国的优势是无可置疑,美国作为国家整合全球人才的能力,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相信优秀的大学,甚至来自全世界的优秀的大学生相当一批留在美国。美国的跨国公司在整合全球资源能力方面,集中度越来越靠近美国。当然美国在重要的国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也许西欧列强之中有若干国家靠国家整合资源的能力是大受限制。未来十年到十五年,全球化过程中,欧洲的跨国公司有一批顶尖的公司,企业整合全球资源,可以和美国的跨国公司相提并论。我看到了雷诺和日产的结合,日本的制造,法国的设计,我们也看到奉献自我的这种转型。日本作为国家整合全球资源的局限性也是一目了然。现在在世界列强之中,美国的优势越来越大。新兴市场,作为最重要的新兴市场之一,我们国家在两个方面都需要做非常大的努力,我们作为国家整合全球资源和世界顶级的国家相比,相差甚远。我们在座的企业和真正的世界级企业相比,也相差甚远。到目前为止,将来在全球中能起到重要作用的两条腿,我们没有一条腿具备。所以我们全球竞争的前景是不容乐观。

  我们占全球GDP的4.5%,我们改革开放的国策,使得中国的外贸到了一个空前的状态。我们过去的投入主要是靠要素投入,中国企业的成功主要是主流产品在非主流市场的成功,高附加值活动,能在高主流市场中撬开缝,企业少之又少。华为只能是很少的例子之一。加上世界对高附加值产品,对中国是封锁,至少不是积极推动。日本、韩国崛起的奢侈环境,中国企业不具备。即使你有非常好的技术,如果主流市场不让你进入的话,技术难以维济。市场化技术走到今天,市场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市场关注中国,而不是全球。我们的着眼点太技术,而不是人文和技术。市场经济的伟大之处在于创造伟大的商业机构,不是技术,而且商业机构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人文,没有人文很难从科技的角度发展。我们对科技的重视不够,我们对人文的重视不足。对人文的重视不足,我们和全球的对接能力会大大折扣。

  当然最近有些讨论,中国的改革开放,当时97年曾经写过内部的文章,几乎所有大国的崛起都是改革开放,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因为五年到十年以后,全中国的市场,你能不能在全球生存还是另外一个问题。用这种思维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中国人没有选择的选择,只有真正的拥抱全球化。我们的挑战是更多的,到目前为止,在企业层面,我们的业务模式还是以价格战为基础,以价格战为基础的业务模式,对发达国家文化和中产阶级变成了无产阶级,我们期待了很多亚非拉国家的就业机会,我们树敌很多,原因之一跟我们的业务模式是息息相关的。在座的企业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企业家需要更多的蓝天,我们需要更多的像芭比娃娃这样的公司,创造一批中产阶级,否则的话,我们国内很难出真正的中间阶级,全球的问题是外交问题。国际竞争给中国企业留的时间很少。所以我想提几个超越,同时还有思维的超越,学会与世界对抗世界,不是与中国对抗世界。超越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没有大规模按照的创新。我们的世界之中是没有中西之分的,没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过多的自主产权在各大武林高手要封杀的时候,效果可能是不好的。即使拿到了,也没有主流市场。任何一个国家自主对抗全球都有可能。给人文资本的准备,我希望未来一年两年详细谈这一块的东西。今天我们很难做到整合全球人才,我们必须问,为什么选择华为,这个问题必须回答。我们从高中到大学到现在,对人文的重视不足,这是限制我们下一步发展的最大的因素。刚才钱教授谈到,我们中国有很多留学生,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成为世界500强的CEO。我认为原因之一,对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去年参加一次讨论会,世界经济论坛做了一个调查,中国的老总和成为世界500强企业的老总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

  我希望企业界的朋友,政界、学术界的朋友,我们集思广益,多一些建设性,少一些摧毁性,多一些同情和支持。因为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是史无前例,我们只有4.5%,我们起步很晚。联合丽华在全国有300多名大将,每一个国家有十年以上。我们还谈到自主培养,奥林匹克比赛,无论跆拳道起步早,起步晚都是一样的。中国的企业家必须有颠覆的思维,全球的思维来应对下一步。

  应对全球化挑战,视野思维,至少我认为需要有一个颠覆式的电影。跨国公司整合全球的速度都在降。我们需要新的能力的打造,与全球对抗,否则我们出不了自己的一摊。我们出不了自己的诺基亚。从国家和企业必须研究,我们才知道我们今后的挑战在什么地方。我们要有一个好的心态,我们才有可能实现我们中国在世界的和平崛起,我们才有可能将来五年到十年走上世界。有一批真正的世界级企业,在主流产品,主流市场有重大的品牌影响力,可以给中国乃至全世界带来一批真正的中产阶级的企业,给员工带来世界的回报,同时又给股东带来回报,这是真正的世界级的企业。

  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项教授,项兵教授果然很模范。刚才他告诉我们很多在座的嘉宾说,中国企业要有世界观,在这里我也想多加一句,项兵教授很有时间观。接下来的嘉宾也能够有非常好的时间观。下面我们请四川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先生为我们进行主题演讲。

  刘永好:

  各位企业家朋友,大家好!很高兴在这儿说一下关于全球化的问题。我想结合我们集团走出去的一些经验谈一谈我们全球化的一些体会。

  我想就三个问题进行讨论。第一我们的成长。第二我们的一些困惑。第三,走出去天地更宽阔。改革开放28年,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成长。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一道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力军,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现在民营企业已经占到国家GDP的一半或者以上,就业已经占到60%,新增的就业已经占到70%或者以上。也就是说,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的力量之一,得益于国家的改革开放,得益于我们中国巨大的人口,得益于巨大的市场,得益于我们中国的勤奋、敬业和拼搏。民营企业创造起来了,中国特色的企业生态环境已经逐步建立起来了,中国企业是国有、外企、民营,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在这种和谐生态的格局下,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第二,我们的困惑。

  经过28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有了极大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准有了极大的改善。城里边楼高了,街宽了,车多了,企业发展了,我们的企业们生产的产品也多了。当然了,有中国13亿人巨大的市场作为一个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我们的产品的规模可以做得比较大一点,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就比较有底气,市场的底气,当然再加上我们的勤奋和拼搏,再加上我们的聪明才智,再加上我们的市场化的进程,我们的民营企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们的外企和国有企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中国的产品市场逐步饱和了,我们开始向国外出口产品,一年比一年多,一年超过一年,以至于现在有人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工厂。是的,你到外面看一看,在美国、欧洲、东南亚甚至在非洲,中国的产品比比皆是。在这个大格局之下,出现了什么变化呢?中国的企业发展,中国的就业,中国人们的生活水准提高了,但是带来的问题也多了。去年有幸我到美国跟一个中国政府的一个重要的代表团到美国,在美国华盛顿州,大概有十几个将近20个美国议员跟我们对话,其中有一个议员先生跟我们对话,刘先生请问问,由于中国产品的冲击,我们州的失业率上年增加了1%或者左右,那么请问,您给我一个说法。让我给我的选民一个交代,怎么样让他们理解?

  我说议员先生,中国的产品出口到美国比较多,这是对的,但是我们分析一下中国的市场的产品,中国产品出口到美国去,更多的是衣服、袜子、玩具一些小电器。那么中国也从美国进口大量的产品,进口一架波音飞机要花我们一亿件产品,这是其一。其二,在中国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也有外资企业。也不少从美国到中国投资的企业,他们生产的产品再输到美国,应该说美国的企业生产的产品。这是第二。

  第三中国市场经济的体系正在建立,民营企业正在茁壮成长,而民营企业里边,他们生产的这种衣服、鞋子、帽子非常多,他们多数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就是在中国沿海地区的这些众多的民营企业里,他们的企业家非常努力,很勤奋,按照市场的规则去做。他们是市场型的,我们为中国的这些企业家们感到骄傲,因为他们非常勤奋,非常努力。更重要的是他们背后有一亿二千个来自中国西部地区贫困的农民,而这些贫困的农民在中国沿海的这些工厂里,他们得到了每月150美元的收益,这150美元的收益对于美国的家庭来说,一顿饭都不够,但是对于中国农民朋友来讲,这是他们的骄傲,这是他们全家生活的保障之一。我希望美国的市民,美国的议员能够看见,购买中国的产品,不单单是市场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帮助中国贫困地区的农民的脱贫致富尽了一点力,某种意义上也是光荣的。所以我代表中国的企业家们和中国的这些农民工们感谢你们!希望通过你们向美国的媒体,美国的人民解释一下。

  话是这样讲,另一方面,中国的出口越来越多,外汇也越来越高,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很多产品现在已经受到很大的压力,提高关税,技术壁垒,政策壁垒,已经成为现在不少国家在对待中国产品出口的问题上采用的一个手段之一。怎么办呢?中国国内的市场已经相对比较饱和了,竞争也非常激烈,怎么办?必须走出去,开拓第二个市场,这是我们民营企业,也是中国企业必走之路。

  我们中国由于有巨大的市场,由于我们的政策比较好,我们的企业得到发展,我们的企业在逐渐做大,在做大的同时能否做强,没有国际化做强,没有参与国际化的建设,这就是做强的一个具体做法。

  在这方面,我们集团有些体会。

  我们集团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已经搞了九年,三年调研,三年亏损,三年盈利,这九年来我们有非常多的体会。由于时间关系,我简单讲一讲。

  我们走出去必须有一个国际化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国际化的法身治理结构,走出去将会困难重重,不少的企业走出去了,又回来了。为什么?它们不适应,不适应国际化的这种治理结构,没有国际化的人才,没有这种国际化的财富管理体系。这显然是不行的。当然还有语言、政策、法律等等这方面的不适应。

  中国自主的产品是什么呢?多数是一些中低档的产品,比较高附加值的产品,中国的少。中国的农产品比例越来越少,六年前,中国是世界上大豆的出口国,十年以前,中国是棉花的出口国,现在中国黄豆的60%是靠进口,棉花的50%靠进口。玉米、小麦进口的可能性还在增大。而我们出口的这些产品,猪肉、鸡肉越来越少,而且还不断的进口,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人均土地占有资源在减少,我们没有这样的规模。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我们的企业的规模不够大,我们的实力不够强,我们国际化的水准不够高,我们走出去的步伐不够快。在这方面,我们集团在农业方面已经有24年的历史了,已经成为有千万员工,年销售超过两百万的企业。我们和世界优势企业比,我们的差异极大。怎么办?中国13亿人,农民的市场,我们完全有能力,有可能做成世界级的企业。在今年年初,我们定下了我们新希望要走世界级农牧企业这样的目标,按照这个目标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这就是我们投资关系的调整,产权更加明晰。这就是我们按照国际的标准去运作,这是我们培养管理人才。包括我们和清华大学联办。这是我们把更多的职务和财富让给我们优秀的这些管理人员。这就是我们要增强企业的社会的责任感,让我们员工,我们每一个人要对社会有责任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的企业经过了三年,逐步成长起来,现在在越南我们有三个工厂,我们在越南一年的回报率超过了30%。在菲律宾我们有两个工厂,现在销售的势头也非常好。我们希望在三年内,在国内工厂超过10家。我们现在在海外投资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回报,而且得到了国外政府的认同。我们在国外实行了与我们所在国的这些人民或者是我们的用户为善,为友的这样一个情况。当地的工资是一百块,我们实施的是一千块左右。是所有的外资企业里面最高的。这样做的结果,我们没有劳资纠纷,我们没有罢工,我们的员工的稳定性极高。所以我们的产品质量也相当稳定,我们的价位的提升已经成为越南市场最重要的品牌之一。我们刚刚去的时候,在越南市场,尽管我们的产品质量非常好,人家说不行,为什么呢?因为前几年,中国的这种低价产品在越南市场上到处都是,人家认为,中国的产品就是低价低产。害得我们好苦,三年时间我们做营销,做服务,做信誉。现在我们的产品可以跟美国、日本、欧洲的产品一样受欢迎。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我们树立了中国企业,中国的品牌在国际上的影响,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要做的。

  我们走出去也有我们的优势,我们中国人勤奋,我们市场化的行为要想有政府的支持,特别是在东盟,东盟各国,我们有比较多的优势,只要我们认真去考虑,认真去做,我们一定能够做得会比较好。

  今年5月18日,国家商务部和全国工商联在北京召开了一个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经验交流会,吴仪副总理亲自参加了座谈会,会上我做了第一个发言,我谈到了我们企业走出去的经验和教训,谈到了我们在越南,在菲律宾,在孟加拉斯坦的一些情况,曾经四次鼓掌打断了我的发言,这是中国政府对我们的支持,我们下定决心走出去办企业,更加规范我们的行为。使得我们企业的国际化水准提升。使得我们能够在不长的时间成为世界级的企业。

  主持人:

  谢谢刘永好先生。我们想全球化,国际化并不仅仅只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同时我们看到的还有一些跨国企业走进来。接下来为大家请出来的演讲嘉宾是来自跨国公司的代表,我想他们能够跟我们分享一下他们所看到的,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背景之下的中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有请通用电器全球副总裁陈治先生。

  陈治:

  主持人,各位嘉宾好!我们说全球化,免不了希望有些全球化的领导人才,我呆会儿用15分钟的时间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经验。通用电器公司是爱迪生创办的公司,目前来说45%的营业额是从全国各地来的。我们的部门有六个部门。横跨工业、金融、传媒跟娱乐。目前我们在国内有40个经营实体,所以在国内我们也累积一些经验,我们在想,我们培育人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培育什么样的人才。大家了解,对于企业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成长。成长是企业的一切,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我们要培养能够带领企业成长的人才,经过我们归纳,增长性的企业领导层的特点,增长型企业必须要专注对话,也是以市场和行业的行动为主要的衡量指标。第二,这个企业领导必须有非常清晰的思路。思路要非常清晰,思想要非常清晰,能够将战略简化成一个具体行动,而且敢做决定,而且必须能够把沟通做得非常好。沟通不好,所有这些战略,所有行动没办法得到很好的实施,这一点必须要能够有想象力和勇气。如果永远是墨守陈规,萧规曹随的话,在市场变化这么快的时代,是不太容易能够站高站远,把事情看清楚,把事情带到一个更高,更好的台阶。所以必须有想象力,敢于用人,能够尝试新的点子。同时企业必须有包容性和亲和力。必须有亲和力,才能够调动团队的积极性跟员工的忠诚度,而不是高高在上。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有一种误区,职业经理人把管理学好,我们的任何行业,任何公司都能够行得通。任何领导人都必须有一个专场,你在一个领域必须专精,而且在这个领域的深度和广度作为自信的源泉。不断推动发展和变革。

  另外从企业增长可以看出来,在目前来说,整个市场的要求,企业不止是利用你的资源,利用你的能力,去做一些兼并企业,同样更重要的是企业如何能够真正有机的增长。就是说怎么能够使企业获得这个业务。如何发展,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需要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找到展现领导才能的机会。能够承担一些超出常规范围的挑战性的工作。

  今后在五年中,技能的培养,接下来希望能够发展他的能力,如何能够把这些能力发挥出来,在领导方面的能力,这个时候希望能够在团队上带一定的团队,发挥他的领导能力,企业发展在顺应的时候,很多发展,成长人才。在一个增长好的企业环境里,能够打顺风球,能够带领团队,能够结合团队,能够在市场上有所作为。所以在培养的时候,顺境、逆境都需要。同时希望能够在早期接触一些在行业里面比较成功的楷模。一个成功的楷模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有很大的助力。

  十年以后,我们希望这个人才能够真正的对整个业务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力。必须需要一个全面承担一些公司业务的责任,并不是在旁边做一些政策性的东西,必须实质性的负责全盘的成败。这个时候并不是说在小范围之内做得好,必须在各个行业建立很广泛的人际关系。从一个平均的资源的开支跟花费,课堂的东西能快一点,真正能够承揽对领导人培养很大注意是说,代理一个项目去做,或者说实际有些机会,重大的一些责任,是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在公司里面来说,我们对领导力和培训的课程也是围绕着这些方式来分。萌芽阶段,到发展中的领导力的阶段,然后到高级领导者的培养。

  课堂上的培育或者是工作上的培育,并没有办法真正培养一个真正好的领导人。为什么呢?我们要探讨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通过生物群落以及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系统。不仅仅是一个好人才,但是还有环境,而且还有相互交叉的作用。所以我们认为,怎么样才能够培养、构建出一个领导力,生态系统,领导力的一个培训。同时在工作的时候,你必须发展出大家共同的价值观。然后能够传达业务的一个机制,非常清楚的对运营的这些机制要非常了解。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要使一些更高级的领导能够参与这些运营的知识和挑战。然后你必须要做出很多简单的的一些业务举措,并不完全萧规曹随,而且做什么事情,要有责任感。在公益活动方面,慢慢培养出来,真正把领导力培养出来。还有一个重要的一点,在公司管理体系,管理流程,在这方面来讲,经过很多年的摸索,然后得出一个业务的程序和运作机制。比如说我们每年在前面第一个季度,我们会有一些培养和计划。整个公司的CEO花28天的时间深入所有人。还有包括策略,公司所有的诚信,然后跟遵纪守法,另外第二年的运作,我们分享一下如何培养出接触本地的一些领导人才。挖掘本地人才,国际化培养道路。也就是说,很重要的一点,刚才讲的那些是基本的价值观,又要找一些好苗子,给它各种东西训练,很重要的一点,好的领导,一定要变成它是一个楷模。我们94年的时候我们就面临一个挑战,我们希望在中国办成一个最本地化的国际公司,也是一个最国际化的公司,所以我们在人才方面来说,我们到目前来讲,我们的管理阶层,我们五个人,还有海归派,还有主编三结合,而且我们的人才也到国外去做。还面临着国内的培训工作,培训工作是一些知识、尝试,而不是表现你的技能。比如说你要出去,你跟老外在同一个平台。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它的一个道德标准怎么样。所以说价值观,我发现GE的价值观跟中国的文化是非常兼容的。一个 在培训,在企业的生态系统,更重要的是国家跟社会,里面建立很好的生态系统,培养国际领导人才。我们感觉在中国是很好的社会的生态系统。在改革开放来说邓小平说三个一点,跟GE所说的速度、精简、资信是异曲同工的。还有三改一加强,再不行就关、停、并、转。

  同样之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就是市场,也就是为客户服务。这些东西为生态环境,基本上来讲,是跟整个信息管理是相结合的,能够把这些当作一个口号。这两年来说,在国内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我们在国内发展成功,我们也感觉到很多员工,这种骄傲和屈服的心态出现。刚好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我们也是借此机会,也说一下我们在管理方面的八荣八耻,能够真正培养出在国际方面的管理人才。一个人才的培养是在一个大环境,大市场,大竞争的环境下才能够培养深,锻炼人,我们很幸运的,我们中国同样会是中国第二大市场,也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所以看得出来,中国未来企业的顶级的企业人才,在过去到现在,最多的人才是美国,因为美国是最大竞争最激烈,最高科技的市场。未来可以看到,中国提供非常好的平台,人才培养平台。未来的国际企业以及人才肯定在中国市场培养绝对是亚洲最多的。但是同样之下,并不是在中国的同事,全世界各地的人都到国内,未来中国环境之下,会培养出很多各种不同,有综合机会的领导人才。借此机会和国内的企业相互共勉。我相信各位一定可以让中国企业变成国际化的企业。

  主持人:

  接下来我们还要邀请一位跨国公司的代表,DHL大中华区总裁许克威先生。

  许克威:

  各位朋友,大家好!

  刚才听了很多全球化的想法和概念,利用我的这一段给大家介绍两部分。第一个是从物流、运输这方面的角度来看全球化。第二,讨论很多商业学校里讲的,我想给大家提供一个机会。

  刚才前一段开始讲得很好,语言是很重要的工具,我算是老的海归,所以中文实在不是很行。

  今天我代表的是DHL,这是一个运输公司,是一个物流公司,我们的主公司是德国邮政。

  行业有四个特别长的特别重要的,第二个是自由,您对更多的通过自由贸易协议来开发你的市场。第三是所有的业务当中的一个重要的事情是外包。第四是电子的数字化,全球化带来了非常多的业务量,大概是9万亿美元,这是全世界GDP的两倍,我们可以看到,从欧洲、南美一直把业务转到了亚洲,所以说现在亚洲业务量非常多,包括亚洲内的和亚洲之外的,这个亚洲业务量非常大。每一个地区都是货物运输的,它们需要货物和资本的流动,这种流动很可能是通过铁路、公路或者航空、海运运输。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就是我们的运输的问题,很多在座的都是DHL的大客户,要讨论一下运输的问题。

  今天中国FDI吸引量是最多的,我们大概是一共有72亿美元的这种FDI的投资,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走出国外。与此同时我们怎么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公司呢?自由化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要理解要做生意那个市场的情况。大部分中国的公司,在过去都是希望能够如何能够建立他们中国的国内市场,而不是考虑出口的问题。我们需要的任何一个公司要想走出海外的话,都必须要和一个全球市场融合,必须要建立一个全球的治理结构,建立一个国际化的环境,让你的人力资本能够非常好的得到运作,成功一个非常成功的全球化经济,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计划。第一步,你要很好的了解市场,我们必须要进行全球化的思考。我们DHL,我们是怎么把我们的公司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公司,在90年代的时候,我们是一个政府机构,是德国邮政的业务。从1990到1997这段时间我们开始计划怎么样改革我们邮政的业务,同时开始进行国际化,怎么样能够获得我们在国际的业务。

  我们必须要成为一个物流公司,这是我们目标,我们必须要注重物流这方面的发展。今天10年到15年之后,我们现在正在考虑如何成为我们全球客户的首选。90年代的时候,我们是一个非常小的公司,我们亏损6000亿人民币,年净利润大概是400亿人民币,我们涵盖的范畴是在全球,现在全球员工加起来是50万人。这是我们的架构。我们在德国有我们的德意志银行,有我们的邮政业务,但是在德国之外,我们用的是BHL,这个涵盖了快递的业务,包括物流的业务。

  全球228个国家,我们代理的是NO1业务,这是我们的规模,这是我们做的一些事情。我们有非常大的海运和航运的这种能力。我们还能够重新规划这种一体化的物流市场,我们现在的能力,如果要想在全球扩展的话,必须要有很好的一个平台,一个框架,也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好的IT的这种框架,让你所有的市场都能够通过一个中央的控制的电子系统联系到一起,对我们来说,航运非常重要,我们在全世界,在228个国家都是有我们的投入。另外一点,我们要讨论的就是我们必须要考虑到我们的顾客,你怎么在全球范围内和顾客互动呢?对我们来讲,我们有多层次的客户从上面一直到下面,从全球的客户,地区的、国家的等等。这是一个我们需要的一个结构。让你和你的业务合作伙伴能够更好的互动。对于我们来讲,全球化思考,我们在中国做生意,必须要考虑全球化的同时,就是要考虑怎么本地化。我们是80年和中国签署了一个协议,我们非常相信当地人的智慧和技术。所以说我们现在在中国的时候,就是和我们当地的合作伙伴一起投资,一起来共同经营我们的生意,我们现在等于说是投资都是一半、一半,占到了中国市场的90%多。这是我们的一些运输的车。

  刚才陈教授刚才讲的就是领导者怎么培训呢?实际上我们也开始在上海建立一个物流大学和当地一些大学,我们建立这样一个结构和基础设施来培训我们的领导人,来教会大家如何进行学习,培养他们的人才,进行这种再培训等等,也包括所有物流的各个方面。这些培训计划能够培训非常多的员工,原因之一,培训的目的就是要培训物流专业人才来服务整个最新的行业,最新的领域,在中国这个市场。所以说,供应链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对于我们来讲,外包是行业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希望在全球化当中,我们必须要考虑怎么来管理你的业务链。这些公司都是我们的合作伙伴,都是我们的客户,我们一起做生意,我们管理我们的供应链,这些是我们供应链的结构,我们在这当中是做一个物流的提供商,从仓库管理、运输等等,从这方面入手,我们成为了整个的物流提供商,加入了他们的供应链一直到零售各个方面。

  所以说,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也会要留住这样一个发展的势头,我们必须要考虑到供应和需求这两个方面,现在中国发展非常快,对于所有全球的这种行业的这种玩家,我们都需要进行平等的竞争,而不是建立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我们的经验当中,当地市场的能力是一个好的事,理解这个世界和这个市场来深入它,理解是一个关键。如果你要在那个行业,那个市场做生意的话,你必须要了解那个市场,不仅是业务,要了解人和文化,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实际上在过去中国很多企业走出去,有很多的失败,可能是他们不了解当地的一些文化和工会的一些问题。

  最后就是语言也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全球化是通过相加来实现,也不是线性的,我们必须要有一个结构和系统才能实现。我们必须要完全的了解所有的市场,你想进入的市场。我今天想对各位说的是,要想全球化,必须要进行全球化的思考,要了解你的目标和你的实力。

  我就进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许先生,许先生今天在英文和中文之间自由的交换语言,可以算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需要的企业家的典范。

  谢谢!

  上午主题演讲,接下来我们要迎来最后一位演讲嘉宾。有请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郭广昌先生。

  郭广昌:

  谢谢子墨,谢谢各位!

  现在论坛是越来越多,大多数是本土企业家自娱自乐,环球不一样,还找了一些老外来和我们一起自娱自乐,这说明我们全球化的确走上了第一步。中国企业一定是全球化的一个受益者,中国也一定会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但是最让我们担心的是,各位也听到一个现象,凡是我们卖出去的东西现在越来越便宜,我们的鞋子,我们的彩电,我们的衣服,凡是我们要买的越来越贵。像铁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现在也卖那么高的价格。所以我们就在考虑。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我们首先要想的是,人家为什么要买,他们到中国来,对他们来说,他们看重我们什么,他们寄托我们什么。这是我经常跟很多外企在交流当中问的一个问题。你们来看重我们什么,你们想要什么。其实我觉得,除了为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以外,肯定看重很多东西。比如战略机会。在中国全面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人口到2002年将达到9亿,增加45万亿的静态投资。起码持续10年以上中国全面迈向工业化的过程,为中国的原料行业,能源、物流行业将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大的契机。正在开始的全球中低端制造业在中国进行产业转移。还有中国的信息优势,中国多年的全球第一经济高速增长率,同样第一的,高引资率和大量的中国经济持续下滑,再比如人力资源优势。在讲人力资源优势的时候,我们除了有可以补充的劳动力之外,我们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企业要素,就是我们有一批干活儿不要命的企业家,这个在国外是很缺的。我们缺了一批有创新力的中产阶级,他们看重我们什么呢?我们有巨大的市场。

  所以我们应该对中国的市场,更具有洞察力。更接近这个市场,因为毕竟我们能够感受这个市场在什么样的变化。他们也看重我们有产业配套和装配制造的成本优势等等。而这些优势,我的第一个全球化的想法是我们首先知道我们的进步是在哪里。我觉得根很重要,我们缺资本,第一条。其实我们不缺钱,我们缺资本。我们缺把钱变成资本的有效的市场,所以我们必须走资本的国际化。

  第二,我们缺技术,只要我们能做的,我们都有竞争力。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产业链从低端向高端转移。我们必须在技术创新上加以投入,创造我们的品牌,可以说我们所做的所有的全球化都是围绕着这几个核心要素在展开,联想也好,TCL也好,他们图的什么,就图这点东西。但是我们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你在看重别人的优势的时候,你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从第三点,我们的结论,也就是非常清楚,我们应该植根中国的比较优势,汇聚全球的成长力量,在吸取全球力量的时候,我们别忘了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要不断培养自己的根,不断加强我们的比较优势,而在考虑我们自己已经建立的优势的时候,千万别忘了,跨国企业已经在分享这些优势,这些优势已经不是我们独到的。所以我们必须去全球去吸取资源,去学习能够带来我们成长的力量。所以现在的追求非常清楚,我们的核心追求是汇聚成长力量,中国是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能汇聚的成长力量,也要以全球的眼光来汇聚全球的成长力量为我们所用。我非常同意前面教授讲的,英语非常重要,现在找了一个只会讲英语,不会讲中文的助理,放在车上。在车上的时间就练英语,没办法。中学的时候,以前基础太差,发音太差,英文学起来太差,但是我没办法,我们必须这么做,这就是我们的命。我们的命。我们有一一群干活儿不要命的企业家,我们有一群能够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的企业家,因为我们在不断的学习全球的眼光,不断的加强我们在全球范围之内,整合资源的能力,我相信中国的企业都能做到!

  谢谢!

  主持人:

  下面我们将会迎来五分钟的茶歇时间。

  主持人:

  大家都知道我们下面要进行的是中印论坛,印度是大家非常热衷讨论的一个话题,大家分享印度寨这几年崛起的经验,我们现在经历的这样一段历史,很多人都会认为,它是中国和印度的两大崛起,有很多数据都显示说,在这个数据当中,四个国家占到了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一,这个总量超过了欧洲。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中国和印度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竞争关系,存在着什么样的机遇,接下来我们有来自中国的嘉宾,还有来自印度的嘉宾,可以为你提供这个答案。首先要为大家介绍的是我们中印论坛的主持人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教授。下面由项兵教授为我们做精采的主持。

  项兵:

  今天我真的很荣幸和我们七位专家在一起,讨论中国和印度问题,无可非议,目前大家普遍看好的是中国本土。这两个国家的发展对将来世界,不仅是经济版图,而且是政治版图这一块。今天这七位专家,有些对中国有相当深入的了解,有些对印度有相当深的了解,有些在中国和印度都工作过,所以环球企业家把这个论坛组织起来,真的是不错。我也和大家一样,共同希望我们七位专家给我们带来一位精神的盛宴。论坛的基本格式是这样的,每一位嘉宾给五分钟的时间,介绍一下自己的公司,介绍一下思路。重要的是大家提出问题,基本的模式就是这样的。

  Deepak ADvani:

  大家好!我是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市场总监。我是出生在印度,我16岁到美国,大部分时间是在美国工作的,但是我也中国和印度花了很多的时间,我非常高兴来到今天的小组讨论和所有的嘉宾们一起讨论,很有意思的是,150年前,50%的GDP是来自中国和印度,而我们现在看看接下来的十年到二十年当中,中国和印度也是发展得非常快,在这个世界领域,地位提升得非常高。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可以从个人经历当中来讨论一下。现在有很多的原因解释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司他们的竞争压力,我们来看看,网络的力量,使得世界是平的,就像刚才一个演讲人说的,现在很多的方面都发生非常大的改变,如何来让他们的业务变得更加 有效和高效呢?让他们更加有竞争力呢?如果你看看中国和印度的话,我们实际上有非常高的贫困人口,我们的基础设施在改变,我们现在重要的就是我们的人力资本非常有能力,他们能够做非常多的事情,我们可以做很多外包的业务。这个让印度和中国都能够在世界的领域上越来越强。还有很多中产阶级的出现,包括印度和中国,他们对于很多跨国公司来讲,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吸引人的因素。所以中国和印度为什么是每一个全球CEO考虑的重点,因为中国和印度可以帮助跨国公司变得更加有竞争力,与此同时,也能够带来非常大的业务提升的空间。希望呆会儿我可以和大家讨论、讨论中印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谢谢大家!

  刘积仁:

  大家好!中国和印度得到全球的关注,最近有一本书描述得很准确,这本书说,这个世界产生了30亿的资本主义世界里参与竞争的人。事实上,在我们中国的人的心目中,我们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线,在美国人和欧洲人看到,中国人好像是走了一个他们过去走的这样一条资本主义的道路。实际上中国和印度加在一起是整个20人。这20人加入到了市场经济竞争的进程中,大规模的改变了整个的格局,个对整个社会和市场都产生了冲击。我们两个国家,首先是我们消费了全世界许多的产品,我们又是一个生产者,我们做了全世界,像印度的朋友说,印度是世界的工厂,我们中国人说我们是世界的工厂,事实上我们在做全世界可以在这个时代向中国和印度转移的这些工作,而这些工作对整个的市场经济带来了一个重新的调整。中国和印度能够成为全世界的主流,因为我们无论从购买还是制造的因素,对全球大的企业都产生了对他们的组织生产方式,思维模式,所有这一切最最基本的因素和要素的一些中心和影响。对中国和印度,可能来自于全世界的讨论,一方面是我们的机会,另一方面是威胁。事实上,我们中国首先是面对着威胁,然后开始发展成今天的机会。如果25年前,中国的开放,我们感受到是一种威胁的话,今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种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会,所以我认为,中国和印度,将会成为世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高群耀:

  在过去十年当中,我一直负责微软这方面的业务,在这个企业当中,所做的工作,美国、中国、印度这三个国度对这个行业的影响非常大,所以我们关注非常多。如果在过去三年当中,业绩在整个全球不太景气的情况下,以一个高速度发展的话,我们的股价翻了四番,这其中最主要的加速器就是发展中地区。而发展中地区里面主要的之首是中国和印度。而中国和印度如果说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有些进展的话,其中一部分的创新发挥了一部分的作用。其中创新之一就是把中国和印度作为一个行政区来管,在过去一年当中,有人开玩笑说,有一半是在印度,另一半时间是在印度寻求资源。从这中间我们悟出了很多东西,上次我在印度,一个月前和我们几百个员工开会,正好印度当地的新闻周刊有一篇文章,上面是大副的周恩来和尼克姆两位总理的照片,中国、印度哥们。上面讲到了很多有共同的龙象之争。有人说今年是日本威胁论,明天中国威胁论,后天印度威胁论。

  林德茂:

  大部分时间我还是中国人,还是以中国人来做这件事情。其实跟很多跨国公司来参与市场的开发,同时使很多优秀人才参与市场,我的目的其实很清楚,希望能够把印度在软件外包的技术跟知识转移到中国的开发中心来,同时跟国内的伙伴有机会能够有一些交流,更进一步的我希望能够把中国的人才提升到国际人才的地位。我觉得应该是与象共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中国印度都是有超过五千年文化之国,两国文化的交流以及两国技术的交流,都是需要大力的配合,因为大家都是有非常根深蒂固的文化的古国。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大家往远处看,未来全球十到十五年,全球的命运就在中国和印度,今天大家有机会踩在未来机会的动脉上,我相信我们都能在这个动脉上得到充分的发挥。从我个人觉得,从公司的发展到中国和印度的配合,以及公司对中国总统,以及印度对中国也是充满了信心充满了愿景,希望长期来说,大家是配合而不是有冲突。在长期,我相信竞争是必然的,竞争也必然是促成大家更大的发展空间的方式。我相信今天处于中印交集,相信也是一个契机来帮助社会和团体能把两个国家经济的融合跟未来的创业能够有所发展。

  谢谢!

  主持人:

  下面有请清华大学李明志。

  李明志:

  我是清华大学的李明志。我关于印度的问题基本上都是道听途说,更加重要的一点,我们中国和印度,彼此都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增加国家的竞争力,所以有一点就是想考虑一下政府的作用。印度早期软件业的发展,基本上90年以前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后来从劳务出口转向软件外包的过程当中,政府提供了基础设施和政策上的支持,这方面顺着市场来走。如果是各地政府建了很多的软件园。软件园能够有竞争优势,所以说政府推动的这种模式,到多大比例上能够成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另外,从其他的基础设施,当我们谈到中印比较的时候,中国的基础设施远远好于印度,最近我们看到一些报道,现在大家在反思,一些地方建了很多的高速公路,但是没有需求。我觉得中国政府应该从印度政府学一学什么东西不做,也许印度政府应该向中国政府学一学多做一些事情。

  易春雨:

  各位好!目前我们主要有七个合作基地,一个研发中心,还有营销分支机构,这几年的发展应该说是比较快捷的,而且我们在当地的影响力也逐年提升。目前大家都叫TCL是中国的一张名片,在印度工作多年,对中国的崛起,印度的崛起包括其他国家的崛起都非常关注,甚至提升到威胁论这样的境界。我今天的一个主题是,中国跟印度有太多的共同性,也有太多的差异性。印度和中国的问题,可以讲,任何方面都能够找到事实依据,都能够找到空间。而且相反的方面也可以找到空间和依据和事实。两个国家的情况太复杂了,可以包含所有的宇宙因素。我们在外界讲,今天印度威胁论,明天中国威胁论,后天印度对中国威胁,等等这一切,我认为这是一个中国跟印度崛起的威胁。不是来自于彼此的威胁,而是来自于对西方的威胁。中国经济能够跟印度相互发展得很好,相互协调得很好,最大的威胁不是彼此,而是对西方经济的威胁。所以,我认为中国业界超越这样一种讨论,真正好的是对先进经济体系的一种挑战。在这个问题上,我会给大家一些讨论。我们中国和印度有太多的相似性,在历史的意义上,在历史的区位上,在整个面对的问题上,人口的问题,贫困的问题,有太多的共同性,这决定着我们有共同的主张,共同的诉求,尤其在建立全球的经济秩序,有共同的声音和共同的诉求,同时我们中国体系和印度体系之间有不同的优势,中国目前制造业很发达,对印度来说,这些制造业非常发达,印度的软件业很发达,有非常好的提升。这两个优势起来之后,我们之间的协同效果会非常好。所以中印两国之间的,是求同用异。

  Sreedhar:

  早上好!实际上公司过去两年是来自北京,汉语学得不是特别多,所以只能用英文讲话。我觉得中国和印度来讲,在过去几年有很多的探讨和这样的话题。我想跟大家一块儿分享一下这方面的一些共同话题。我觉得,中国是非常具有双向性的,而且在很多方面也是非常相似的。在过去三年里面,已经快速增长,在三年前中印两国的贸易额大概在50亿美金左右,今年双方的贸易额已经达到了52亿美金左右,这可以看到中印两国贸易之间有着很大的贸易潜力。同时清华大学的一些朋友告诉我,必须要学习一些东西,在这方面有很好的例子。企业界人士,特别是印度一些企业界人士,他们在印度这块来讲,在全球方面有非常有名的一些印度企业家,就像我们的公司来讲,它是一些家族企业。和一些印度的私营企业也有非常著名的一些企业家,我们没有看到这样同样的现象和企业家只能在中国发生。在中国现在,我觉得中国政府正在开放这方面的工作,然后特别是允许一些私营企业家参与进来。我发现,中国所取得的巨大的成就主要是在制造行业这一块来整顿。我在中国来讲,主要走了一些小城市,我觉得非常有趣的发现,中国发生巨大的变化。你可以看一下机场和高速公路,中印两国的高速公路比较的话,你就会发现,在整个软件行业行业来讲,中国虽然高速公路和机场方面发展非常快,但是软件行业发展非常落后,有的时候可能归功于印度非常好的政治体制,他们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非常弱,但是在基础设施改善方面,印度需要向中国学习很多。但是在软件方面,中国需要向印度学习。我也听到了许多讲话,讲话里面提到了,双方需要学习的问题。我觉得,这种双边的贸易,我们在全球范围来讲,都是最大的一些市场。

  我自己的公司也觉得每年销售额五亿美金左右,这是我们的目标。目标制定起来是相对还算比较谦虚,而且我相信,中国公司也正在引入中国。然后我们也从中国购得一些大量的设备,对两个国家的秩序有非常好的互动按照经验和互动过程,希望中印两国关系能够享受一种非常互利互惠的一种状态。

  谢谢!

  主持人:

  我作为主持人希望提两个问题。我的问题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从跨国公司的角度来讲,你们在全球整合资源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中国和印度市场有什么相通的地方?第二个问题是源自我们中国和印度的非常优秀的民族企业。我们是新生的一代,我们已经出了一批很优秀的企业。包括印度,我们中国的联想、华为都是非常优秀的企业。将来五年到十年,这批企业真正成为世界级的企业,我们最主要的挑战是什么?有哪些共同和哪些不同。坐在我边上的来自联想的嘉宾他有更多的经历,他不仅管理中国市场,而且还管理美国市场。

  Deepak:

  我非常乐意,我觉得,许多的一些与会专家都说,中国和印度有着从合作之中会获利很多,而且可以从彼此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有一些东西对我来讲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在过去几年所发生的一切,我发现在联想发生很大的变化。像美国和欧洲,西欧来讲的话,他们到中国来寻求一些制造业的发展,到印度去寻找软件外包。中国和印度需要期待着能够自己成为一个跨国企业,因为没有任何理由使得中国和印度不可能成为一个世界性企业或跨国性企业,像日本和德国,韩国都有非常大的一些跨国企业。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中国、印度的企业来讲,必须要认识到,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区别。在90年代的时候,索尼也做得非常不错,它改变了对话,也放弃了这样的问题,他们从哪里来,他们在做什么东西,同时在联想,我们也正在考虑自己正在做什么东西。尤其是中国的制造行业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觉得,有些东西,你看到中国的行业来讲,中国的设计行业具有了核心竞争力,而且联想内部也进行了很多的创新。说到中国和印度的关系来讲,也有共同的共性,如果你看到一些文化,两国的历史,特别是文化来讲,双方都非常重视家庭,家庭是一个共同的文化,而且双方对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看一些古老的国家一些庞大的市场,主要是围绕着一些大的市场,像上海、孟买、北京等,但是要看一些那些增长速度非常快的都是一些二三级城市。有些时候你不可能用一种产品满足当地人的需要,你必须需要文化来了解当地人的文化,而且要提供随机应变的一种战略。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和印度,在中国采购产品或者是制造产品,但是我们采用印度的一些媒体,印度的一些媒介,使它完全本土化,同时我们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修复,使它融入了一些本土化的一些活动和一些特点。

  比如说在一些小的城市,我们采用一些小地方的文化,当地人非常受欢迎。在上个季度来讲,我们增长速度达到75%左右,这个速度非常不错的,而且在某些地区来讲,超出了HP成为最受欢迎的一些品牌。这一点,就让我信服一点,随着全球化速度加快,我们必须要尊重的就是不同国家在文化层面上的不同差别,尤其是在印度,他们有很多的一些中国和印度所不具有的共同特性。我发现,如果说我们按照同样的方法去做的话,有很多的障碍。如果说把中国的产品直接卖到印度去,会有很多的一些障碍。

  主持人:

  我们的目的是整合全球的资源,在中国学到的东西可以推广到相当多的其他的新兴市场,在印度的东西可以推广到中国,是贯穿到整个机构,这是一个全球资源整合性机构的必备的。

  刘积仁:

  首先我觉得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竞争的世界,可能太关注了国家和国家的竞争,但是本质上是企业和企业的竞争。中国和印度的竞争,有象和象的竞争,也有龙和龙的企业,并不是中国的企业一致对印度竞争,也不是印度的企业都在跟中国竞争。事实上,这个世界最终就是企业之间的这样的一种较量。在这方面,中国和印度,我们到现在为止,应该说是让世界引起了关注,但是我们真正作为领导这个世界的产业的这种潮流,特别是在我们客户中建立一种影响力,我认为,这对我们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还是一个挑战。因为我们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建立一个用了上百年所建立一起在商业里面控制和把握的能力。无论是中国和印度的企业,在整个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面对的问题。

  高群耀:

  您刚才提的这个话题可能是平时我们每天要考虑的事情。可是在工作过程当中,如果把一个跨国企业在中国和印度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话题来看,我发现有惊人相似的地方和有非常不同的地方。从公司的最高决策层怎么看待营业额在全球中扮演如此之小的这样一个地方,如果有这样一个战略。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当地的运作层面来说,有非常不同的地方。如从公司总部的角度来看,当地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公司最新的决策层,到中国溜达一圈,到机场清零了,还是随便讲讲,如果要做是全球发展的一部分,中国的公司和国外的公司对一把手来说是痛苦的。第一要找,第二要找到在中国最优秀,最想发展又对当地了解的接班人,这个在公司里面刻意的甚至故意的夸大这个地区对公司的重要性,公司的一把手就是这个业绩发展的啦啦队的主要的成功人士,从而拉破公司的官僚体制,提供直通车。

  第三个部分本身,你愿意被它改制做一些相关的灵活吗?如在一个跨国企业的公司里面,如何来成就给积极性来拓展有企业家行为的这样的员工。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创举,是创新,非常关键。从这几个层面来讲,不管是印度还是中国是完全一样的。当地面到了最为地方的中国和印度的层面来讲,就有质的不同了。那里的领军人将是你整个资源里面最主要的部分,它有满足三个条件,对当地的业务,公司的行业和这个国度有深入的了解,不是随便抓了一个印度人对中国就了解,印度政府的决策过程是怎么做的等等。

  第二,要有关键思维和创新精神。

  第三要有相当惊人的执行力。有这样几个部分,如果您是CEO,印度或者中国在全球业务当中,只占领不到1%的时候,假如你能有1%的时间花在这上面,我建议你就花在那个领军人的身上。这个领军人本身他是制定当地发展战略,找出差异的地方。如在印度做生意和在中国,政府的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用户本身的举止是非常不同的,在印度人们常常买一根烟,不买一包烟,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习惯问题。他们的金融体系,大家都以贷款的形式来做这样的事情等等,这些具体的战术问题,由当地非常优秀的团队来发生,而我们做到后面就提供给它的一种体制,一个环境,授权给他,最后一点就是在所有的发展阶段,作为各个老板本身要建立相应完整的基础体系。如法律、财务、人士等,而这里面,人士的作用如此之大。如果印度的很多企业成功,今天他们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要远远大于大多数中国的民营企业。

  谢谢!

  主持人:

  其实高总点到两点是我碰到的跨国公司共同的。在中国的跨国公司比较成功的,一个是高度的重视。第二是中国区的老总和真正的大老板交通的直通车不能跟一二三层,不能直接上去。

  林德茂:

  INFOSYS是印度风味很重的企业,我们在全球30几个国家都有办事处和营业的地方,但是我们的企业95%以上都是印度人,我们相信我们做了很多努力,而且你也听到今天我们参加这个会我们还是被灌成印度的INFOSYS。从公司的角度,我相信我们公司已经做了很大一部分。包括雇佣我这样一个中国籍的CEO来管理中国这么大一片的承诺,他们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在公司内部来说,其实我们很大的一个努力是怎么样把企业的文化跟国与国之间的文化融合起来。因为企业文化里面,因为是比较偏于印度,所以无形中,在这里我必须花相当多的时间和文化的问题能够整理,让队伍能够互相配合。因为我们是做软件外包的,说到底就是一个团队精神跟项目管理。如果说我们强是拿印度的管理文化和方式来中国做的话,我相信我们之间会有很大的冲击。所以在管理上我们必须能够融合两方面的文化,能够把一个团队在一个多种文化下能够建立起来,这是我们今天作为一个跨国企业,尤其跟印度来合作很大一件事情必须能够了解如何在文化上的交流和共识来做事情。

  INFOSYS来中国将近两年多,公司也从零变成750人,大部分都是中国人,我相信各位都希望把企业走向国际化,今天我所碰到,其实我们是很现实而且很实际的问题,中国的人才是不是能够适应国际化的环境。因为人就是我们的原动力,今天我们碰到冲击,英语是我们第二语言,在沟通上,在文化上,人才是可以走向国际化。很轻松容易走向国际,国内的经济没有向国外发展这么大,第二他们的共同语言是英文,而不是他们的家乡话。造成他们有一个有很好的基础做向国际,因为他们的语言已经跟外界的语言是共通的。从文化上,如果说您有机会跟印度交往的话,我的印度朋友花很多时间在谈国际上,经济上发生的事情,而不只是在说一些琐碎的事情。所以在人的思维上,我觉得,我们中国人还需要继续努力。这也是我们在公司里面,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希望人走向国际,因为我们有走向国际的经验,能引导、合作在国内企业一起走向国际。这是INFOSYS来到中国,也希望和你一起走向国际,我们希望在那个方面是互助、互利、互补的情况下来合作。

  主持人:

  非常感谢。你看一下印度以及源自印度籍的人做全球的老总以及亚太区的老总数量远远超过了英文。钱教授讲到了英文的重要性。关键是有全球的视野,全球是一个有效的参与者,了解中国业务必须要远远足够。这一块,我们的全球视野一定要提高,我们才有可能出一批有可能是世界级的老总。其实人文这一块是很重要的。其实你再想一下,你看现在欧美国家,他们的人文企业是基督教,日本、韩国各个地区,印度是另外一个,不仅我们的语言不同,人们还是有一些差异的。往前看5年到10年,如何源自不同的人文基石的公司建立整合全球人才的能力是值得考虑这个问题的。有些问题我们是共同的,有些挑战我们是共同的。

  李明志:

  我觉得一个企业走向国际化的话,就是说哪些核心竞争力能够转移出去,哪些不能。 如果成功靠和政府关系好,中国企业到印度就想,怎么样建立新的关系,如果是你的品牌很值钱。哪些活动可以转移到国外,哪些是需要重新开发的,这是企业需要重新考虑的问题。

  易春雨:

  从企业运作的角度来讲,我认为中印两国走向国际化的企业面临以上共同的状况,一个是我们在高速成长的市场里做工作,印度跟中国彩电每年的扩容量10%以上,空调30%以上。这么大的增长量给企业带来很多机会。这么多的机会,对于参与竞争的企业和发展的企业来说,国际化里面,双方都会在这个环境下,共同的策略都是应该快速的抢占那些冒出来的机会。这是一个共同点。另外是创新的力量不足的问题。我们无论是走向欧美市场还是发展国家,基础研发能力是比较弱的。同时我们应急的研发能力也是不够强。这是中英两国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最近我们也在这方面采取了一些共同的行动。比方我们把一部分职能放在了印度,我们在深圳总部在新加坡有我们的硬件研发,在印度有我们的软件部分的配合。最近我们研发了商务电视,软件研发就是来源于印度软件的贡献。最近我们和一些企业也在谈一些合作问题,双方正在提高研发能力。

  第三个共同点是我们双方共同面临的竞争格局是一样的,在消费者领域都是日资企业,韩资企业和中印两国企业,在整个格局竞争里面,我们的竞争性远远小于我们跟日韩这种梯队的竞争性。这里面,我们有一些可以联合起来的市场行为。通过企业应对的层面来看,首先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整个这种宏观的管理能力要强于印度市场。经过一些区域性的保护,印度各个州的税法导致比较分散,印度的税法体系,而且在印度有很多政府的审批能力,效率方面都比中国有些方面要落后。

  印度有个基础设施,跟中国比的话,确实也是有一个比较大的距离。尽管人工成本上可能会低一些,但是在整体来讲,还是高于我们。一个是企业面临文化差异,印度的人跟中国人比的话,发财致富的愿望强一些,他们一旦发财以后,基本上能够享受多一点。他们也很容易任命。这个对我们当地的主管和员工来讲,这一点是我们感觉到差别非常大。这是在共同的国际化过程当中差异性和共同性。

  中国人挣钱的原因之一是挣钱不要命的精神,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也是这个精神的作用。

  我刚从俄罗斯回来,俄罗斯的心态比较平和,可以做比较大的发明创造,可以出芭蕾舞。

  中国和印度相比较,首先来看一下,双方的底下,从下往上看,中国和印度都是贸易额达到600亿左右,所以我们必须要了解双方的巨大的差异。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我们确实需要从中国获得很多的经验。另外一方面来讲,如果基础不好的话,这将阻碍中印两国向世界级的跨国企业发展的过程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障碍。

  30年,从基础设施来讲,印度要比中国落后30年左右,这种政策的话,给印度的经济发展背上了很多的包袱,还有各个部门所需要坚持的一些政策,在印度。首先我把电信行业在中印两国的政策进行比较,我们公司是一个投资企业。我们的合资方是在香港李嘉诚的公司。他们占到了整个电信市场的74%左右,在这一块来讲,印度的政策可能要比中国更加的自由一些,这样的话,就有很多的电信运营商加入到电信产业。而且在印度来讲,电信产业更加便宜,更加有效。而且印度的电信用户数量是中国的五倍,

  还有一点来讲,我们在印度的市场分割这一块也是比较细,它在整个开放印度零售业市场这一块来讲,印度政府也是非常开放。我的理解就是,可能有些错误就是说,中国的法律市场也没有像外国开放,在印度情况就不这样了,他们有很多的外国律师事务所在那儿开办律师事务所,使得印度的法律跟国外的法律非常吻合。这都是可能政策层面的一些影响。还有一点来讲,印度在一些特大型企业来讲,它允许一些外资企业占主流或做大活动,但是中国不允许。当然在每个国家来讲的话,每个行业来讲的话,可能整个开放程度不一样,所以我觉得,我们必须要对彼此的一些优势和劣势进行客观的分析。在未来双方都有自己的一些优点和瑕疵。

  还有另外一点需要强调的一点,中国的消费者都非常喜欢的品牌,像TCL也进入了印度市场,受到了印度广大消费者的追捧,我所感觉到的一点是中国的公司花了很多的时间在资源,市场这一块是中国企业的一些弱点,而且这也是所有可能制造行业的一个共同的弱点。我们需要他们增加在市场这方面的一些愿景和未来的一些远见。像TCL来讲,在印度很少能够看到印度在中国的电信行业,包括一些电信公司在印度做大量的一些广告。但是在印度来讲,有许多的一些日本企业做了大量的一些广告,这一点,可能在营销这一块来讲有许多的差异。

  主持人:

  下面我们和嘉宾们互动一下。

  提问:

  我问一下联想高级副总裁。联想会率先在印度去做全球品牌的推广,现在联想在印度的做法,联想会不会在俄罗斯、巴西等国家做推广?

  Deepak :我觉得上游企业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中国企业来讲,像德国、日本企业都这么去做。非常高兴的发现,这个市场营销活动在印度来讲,都非常的成功。因为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我们按照当地的一些团队与他们合作,然后把联想的一些显示器在当地进行销售。在印度我们所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发现,要了解当地的一些印度消费者,我发现他们特别喜欢橄榄球和电影。我们请了一些印度的影星担任我们联想当地品牌的一些形象大使,同时,后来我们大量的信息,高密度的广告轰炸,这样使联想的品牌深入人心,联想的品牌在中国一路飙升,我们在北京和其他的一些本土企业,我们做了一些本土化的一些工作。比如我们在进行联想的品牌方面,我们做了品牌的设计包括价格的设计。在过去9个月里面,我们从零品牌度认可到12%的认可度,现在已经成为印度非常非常受欢迎的一个品牌,而且这也是印度非常大的进步。我们做了一个调查,在世界范围内,你最认可哪个品牌,最后发现最受欢迎的一个品牌是HP的一些品牌公司并驾齐驱。在IT行业来讲,我们的竞争力也是非常大的。而且在印度来讲,我们的市场运作是非常成功的。我们一般来讲都要进行本土化,按照本土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文化进行市场分割和市场分析,印度在这方面已经给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典范。

  而且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哪些国家的消费者在消费品牌这一块来讲,需要做一些市场营销,才能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然后对它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提问:

  我先接一下Deepak的说法,他说中国现在的产品在印度的形象就像日本产品在印度60年代的形象一样,实际上他是客气的在说这句话,我想说得明白一点,中国做的产品质量之差,我先跟大家介绍一点背景情况。我一年要去四到八次印度,我最早而且在过去四年里头,我年年都去这么多趟印度,我记得我刚开始去印度的时候,有一个事报纸上登出来的,我印象特别深。就说中国产品,有一个中国做的电池,用了三天就坏了,确实也有这个事,这不是诬蔑我们,中国做的电池就是三天就坏了,就是这个事,中国产品的质量在印度不好。下面我讲一下原因,因为我确实去了好几十次印度了,原因是什么呢?据我认识的非常多印度商,他们非常聪明,非常努力,经常来中国采购东西,印度人的聪明和努力,最后跟中国商人互动的时候产生了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印度的采购商一直在讲价,非常擅长讲价,一个劲儿在压价,如果谁价格高了,我们的采购方马上可以找出另外一家中国人,你看这个人认识吗?他出的价格比你低10%,另外一个中国人还会跳出来说再比它低10%,最后这个印度商总是可以得到他期望得到的价格。这是第一。

  第二,中国人在卖这个东西给印度的时候,价格降完之后,就开始掉包卖差的东西给你了。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中印之间要做贸易,你一边在压价,一边在掉包,东西越来越差,质量越来越低,能不能给在座的出点主意。咱们怎么挣钱呢?中国和印度之间做生意怎么挣钱?

  易春雨:

  其实中国的品牌在国外的负面影响,不仅是在印度,在别的国家更严重,像俄罗斯,每年都是中俄两国的贸易纠纷升到总理层级。整个官方报纸都说中国什么产品是低质产品,包括中国的鸡蛋、猪肉都是假的。八几年的报纸我我为大家保存的,这个并不为怪,当时我到越南的时候,我当时没有信心,我说偏见比无知更可怕,现在越南这个地方给中国一个印象,我说没有30年的努力,我们没有办法起来的。关键是你是不是在扎扎实实做一些事情,产品品质、售后服务,还有有效的沟通,还有当地的公益事业,是不是这样做。我们从这方面入手,包括马先生,在谈到印度的问题,这个情况实际上是目前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最近我们印度公司有一个印度人,他原来是LG的营销总经理加盟TCL,他抱怨说,现在TCL在印度唯一能够底气足的就是质量很好,别的方面,它的广告不如别人,他让我们要广告费的时候,他说现在在TCL唯一的信心不如质量好。国际化企业的品质一定是自己的准备,要有国际水平才能竞争,这一点我们有自知之明。

  主持人:

  非常感谢。

  提问:

  今天钱院长讲了一个观点,他就说我们的全球化下一步要补齐我们上一步的课程,从最基础的要学好英语,我前一段时间采访刘积仁先生的时候,他的观点恰恰相反。我想今天问一下刘先生,您听了钱教授的演讲,还坚持您的观点吗?

  刘积仁:

  这个是有点挑拨性的问题。第一,我是说语言很重要,但是中国在国际市场里有一个东西比语言其要重要,就是中国企业在国际社会的信誉比对知识产权的尊重,以一个能够接受别人的或者理解别人的一种沟通的文化,这是我们自己东软集团的国际集团现在有几十家,我们跟他们沟通的时候,可能最大的障碍,我自己的理解还不是语言。最主要的它不理解你或者是不信赖你。建立一个信赖,往往需要十几年,特别是跟日本人。跟日本人能够让他信任你,需要的时间相当长,在这方面,语言很重要,当然没有沟通就很难产生信任。我的意思就是说,要知道建立信任或者说学好语言,用于建立信任,这一点很重要。

  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用很好的语言告诉日本人说,我们的队伍很优秀。当你说这句话的时候,他肯定根本就不相信你,反而就给你带来了,你的良好的沟通,带来了一种不信任。倒过来讲,你可能没有说什么,可能会给他带来很好的信誉度。所以我强调一下,语言很重要,十分重要,信誉比语言还要重要。

  主持人:

  非常感谢。时间的关系,其实我们中印两国的交流,《西游记》在我们中国家喻户晓,从现在来看,我只去过一趟印度,今年亚洲领袖论坛,我去了一趟印度,我跟印度企业家做了有限的交流,我对印度了解比较少,我们有限的交流当中,我们中国有很多有利,比如说大规模产品的制造能力,这方面可能比印度领先。我们在制造方面和全球跨国公司,加上基础设施,硬件比较完善。但是我们和印度的企业家接触当中,印度企业家身上有非常闪光的东西值得我们中国企业家去学习。第一个就是他们的全球视野,他们能出彼他尔钢铁。印度企业家的全球对接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也是我们全球企业家需要学习的。王意江教授去了印度参加一个会,他开完一个会以后去机场,在新德里,出租司机告诉他说,如果中国和印度联起手来,东方文明才真正有可能有希望。这是新德里的出租司机的话,和我们北京出租司机一模一样有全球视野的事。这一点,我感谢七位嘉宾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好的东西,我对我们中国和印度的合作也是充满信心。新兴市场有没有希望,取决于两个国家的精诚团结和合作。

  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