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钱颖一:语言是挡在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上的一座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7日 10:40 新浪财经

  

钱颖一:语言是挡在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上的一座山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第一副院长钱颖一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2006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于2006年9月17日在北京中国大饭店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全球化下一步:启全球智慧 明卓越之道”。新浪财经独家图文直播,以下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第一副院长钱颖一精彩发言。

  钱颖一: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环球企业家》杂志召开2006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作为唯一学术支持机构,参加这次盛会,我们感到非常荣幸。我们也非常珍惜这次机会,与在座的各位致力于全球化的企业家们一起探讨全球化对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带来的挑战。

  谈起全球化,不由使我想起去年非常走俏的那本书《地球是平的》。地球是平的吗?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这一突发奇想是发生在他在被誉为印度硅谷的班加罗尔访问的时候。今年夏天,我有机会到印度去访问,走访了四座城市,从德里飞到加尔各答,又飞到班加罗尔,最后到孟买。如果在中国做类似的飞行,我们早就听到播音员讲述我们将要飞跃的山脉。但是令我惊讶的是,在印度,如此长的旅程,我并没有看到山,地球真的是平的。

  我在这个过程中猛然地想到,弗里德曼会在班加罗尔想到地球是平的。地球是平的吗?对于有的国家而言,是的。而对另外一些国家而言,可能不是。 在我们国家,穷人都在山区,所以我们讲“上山下乡”,但是在印度,穷人多在森林之中。国家之间的地理环境有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地理因素影响人类的文明的 发展轨迹,其程度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几年前,在美国大为流行的一本书叫做《枪炮、细菌和钢铁》,它向人类展示了地理是如何决定人类的命运:人类都是从非洲走出来的,后来非洲的落后是因为地理因素造成的,而非人的基因的不同。

  回到弗里德曼主题,他在描述世界是平的时候,当然并不是指地理条件,而是指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的各个地区变得相互连接了。的确,在全球化的条件下资源可以超越国界,重新组合。经济学家们过去关心的是产品间的贸易,这叫国际贸易。也关心资本的流动,这被称作国际金融。但是全球化的概念不止这些:全球化不仅仅是产品的流动,资金的流动,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所以在我看来,在全球化中,企业本身是可以全方位地利用全球的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金融资本,更重要的还应该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跨越国界文化的重新配置,对全球化的企业而言,是不同于国际化的重大的挑战。

  正是在这里,在人力资源的全球配置的问题上,我要进入我所演讲的主题。世界对于致力于全球化的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来说,并不是平的。至少是初始条件不是平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人力资源能够在全球进行配置,有一个基本的前 提,那就是必须使用世界商业运作中的工作语言,那是英语。而英语并不是我们中国人的母语。这是挡在我们企业和企业家面前的一座山。当我们探讨全球化各种热点问题的时候,当我们讨论跨国并购、跨国管理、全球化新思维的时候,我们不妨思考一下一个更为基本的问题,即我们的企业和企业家能不能用英语作为一种工作语言?

  英语之所以成为商业中的工作语言,并不仅仅是因为英国的经济的成功,而主要是因为英国过去的殖民地在当今世界的成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都是例子。法国经济本身也不差,但法国当年的殖民地在当今的世界经济中毫无份量。这些讲英语的国家的经济发展在世界的经济的商业中的地位超强,不可避免的使得英语成为商业中的工作语言,也使得过去英国的殖民地,比如印度,在语言上受益。中国过去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香港除外。所以在语言这个平台上,中国人感到世界不是平的。我强调这一点是想说,历史的条件还是非常值得考虑的。

  其实英语本身并没有什么内在优势,它既不容易学,也不一定好听,语言学家创造了世界语,尽管它有许多语言学上的优势,但是至今没有人用。为什么呢?这是一个经典的被经济学家称为“网络外部性”的现象:我之所以用某种语言是因为多数的用,正像大家都用微软的文字处理软件,都在使用MP3的音乐格式一样。这是一个语言经济学的问题。究竟是让中国的企业家学英语成本高呢?还是让所有的外国企业家学中文的成本更高呢?法国人无疑热爱自己的语言,为 自己的语言自豪。但当法国政府要求所有的学术报告必须用法语进行的时候,受损失的是法国人自己。所以,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没有选择。只有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至少把它作为其中一种工作语言。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中国人不知不觉的已经付出并且正在付出巨大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因为语言不通的成本。这些成本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它不仅仅是我们不懂英文需要请翻译的成本,更多的是被经济学家称之为“机会成本”的成本。就是那些应该发生却没有发生的机会。我们可能没有注意到,但是它确实是成本。

  下面我举四个我所熟悉的例子来说明,这样的成本给我们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带来的损失。第一个例子,去年麦肯锡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题目是《中国正在到来的人才短缺》。麦肯锡调查了很多在华的跨国公司,发现一方面我国的大学生面临找不到工作的困境,而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又招不到合适的人选,第一原因是现有的英语水平够格的毕业生(主要是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太少,连现有在华的跨国公司都满足不了。所以麦肯锡的报告推论,中国在短期内不可能发展出较大的外包产业。我们的外包服务就这样错失良机。我们更多的毕业生不能进入 跨国公司,这不是我们的损失吗?

  第二个例子。我在美国硅谷生活、工作了十几年。在硅谷,两个国家的移民最多,中国和印度。仅仅是清华的毕业生就有上千人。论智力和技术训练,中国人不应该比印度人差,但是在不少公司中却做得不如印度人好。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英语水平是基本的一项,因为语言影响沟通,沟通影响关系。我们的工程师和企业家不能在像硅谷这样的创新基地做强,这不是我们的损失吗?

  第三个例子。我现在在两家大型国有控股公司的董事会担任独立董事。这两家公司都有外国人担任独立董事,也有外国战略投资者派出的股权董事,有来自美国的,也有来自欧洲的。应该说,这些外国董事们开始发挥作用了。但是,因为语言不通,他们的作用还十分有限。这同样对我们改进公司治理结构带来了损失。中国银行聘用了一名美国人做首席风险官,他原来是汇丰的高管人员,在控制风险上很有威望。遗憾的是他不久提出了辞职。他需要带三名翻译,还是无法与我们的管理层沟通。中国银行已经是我国最具国际化的银行之一了。我们的企业不能使用经验丰富的外国管理人员,这不是我们的损失吗?

  第四个例子。我在清华经管学院担任一些管理工作,今年夏天清华经管学院和哈佛商学院合作开设高级经理培训班。我在今年8月份的时候考察了一个星期的课程,全部课程配有同声翻译,应该说是水平最高的翻译,其中一位是我80年代在哈佛

留学时的中国同学。在这个课程中,我很有的感触。其中一位哈佛来的教授,第一堂课用英文教授,学生反映效果不好。碰巧的是这位教授原来是
复旦
毕业的,第二堂课改用中文,效果就很不一样。这是一个简单明了的例子来说明单纯语言的效果。因为经济学家在研究中,我们很少能找到被称之为自然实验的东西,使我们从多种因素中分解出某一因素的单种作用。当一堂课效果不好的时候,我们无法分清究竟是这个人教书不行呢?还是他的语言沟通的问题。但在这个例子中,我确切地知道,尽管我们有最好的翻译,但同样的一个教授用英文和中文讲课,效果竟是如此不同。当用英文讲课时,语言不通,使得讲课效果被大打折扣,这不是我们企业家的损失吗?

  语言是挡在我们企业和企业家们走向世界的征途上的一座山。为了看到一个平的世界,我们必须努力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正在努力,联想集团是一个范例。联想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先驱。联想现在的董事会共有12名董事,只有一人不说英语。英语是联想的工作语言。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一些不说英语的优秀创业者也不得不出去。这也是我们的成本。联想并不是孤独的,日本的索尼、日产也聘请西方人担任CEO,他们也并不懂日本话。反过来的例子也有。最近美国的百事可乐公司任命了一位印度女性担任CEO。有一天我们也会看到,中国的企业家在国外的500强当中担任CEO。这会实现吗?我想会的,但是我们需要培养有全球化能力的管理人才。能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是一个必备条件。我们清华经管学院致力于这一教育事业。我们的老院长朱镕基多年来反复建议我们用英语授课。我们正在努力,但是差距还非常大。我们以印度为例做比较。印度领先的商学院是印度管理学院(IIM),其中有七个校区。我做了一些了解,他们毕业的MBA学生如果在本国内就业的话,平均工资与清华经管学院毕业的平均工资是差不多的。但是,由于他们的毕业生一部分可以直接到纽约、伦敦的金融机构工作,这样使得他们的全体MBA平均工资远远高于我们的毕业生平均工资。因为我们的毕业生很少能去纽约、伦敦直接工作的。

  当然,有经济学分析头脑的人,马上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双语能力的回报如此之高,对语言的训练就应该有需求。不错,我完全同意。我们中国人学习英语的投入不能说是不大,我想大家都有亲身体会。但是我们也许都体会到,我们学语言的过程可能是我们经历过的各种生产过程中效率最低的一种。我们在外语的学习上花了很多小时,但最后的结果却令人失望。为什么呢?其中一个原因是不少学生学习外语,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不是为了运用。我在美国的大学时每年招收博士生,中国学生出国时考的GRE和托福的考分比美国学生还高,但是他们到了美国以后,其中的一部分无法使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非常有才华的学生不能发挥他们的潜力。这真是非常的遗憾。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英语教学的一个失败。所以,我们不仅仅要重视英语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改变学习方式。

  这次全球化企业家论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平台,让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全球化的下一步。我认为在全球化的下一步中,人才配置的优化是提高企业

竞争力的核心,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点是要有一个共同的语言平台,这里的语言是狭义的语言概念。可以想象,一个只讲上海话的企业很难成为一个全国性的企业。同样,不能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之一的企业,也很难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下的全球化的企业。我们在全球化当中遇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可能还是文化间的差异,但是文化之间的沟通,要从语言开始,如果语言不能沟通,文化又怎么能沟通呢?在座的都是致力于全球化的企业家们,对你们来说,在思考全球化的下一步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回过头来再想一想上一步,那些我们未完成的事情。削平语言障碍这座山,世界在中国企业家面前,应该是平的。

  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