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张林先:做中国最好的副总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 15:39 《中国商人》杂志
文 本刊记者 薛芳 “我要做中国最好的副总。”张林先的一句话,让举座默然,然后是掌声一片。 位于北四环盈科资讯中心五层的一个大会议室里,气愤相当热烈,一如室外7月的北京,同样炙热。 当天,北京爱德发企业副总裁张林先,正与一帮传媒人在如火如荼地讨论着一个关于管理的话题。 坐在记者斜对面的张林先长相忠厚,神情坦然。 他表示,职业经理人就是在戴着镣铐跳舞,有所束缚其实也是一柄双刃剑,有人的舞步可以传世,但也有人会被认为是忸怩作态。而他的目标就是要做最好的副总。 寻找“职业锚” 在不断的放弃中,张林先完成了自己思想上的转变。 张林先就读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分配到了中国房地产公司徐州分公司,作为一个刚分配来的学生,他需要经常去工地。 一次在工地上,一位做工长(负责工地的质量检查)的老师傅对张林先说,“你们年轻人,认识字,能把每天发生的事情记下来,该多好”,老师傅的一句话让他获益终身,自那以后,张林先就养成了记工作日记的习惯,把每天遇到的工作上的困惑、工作难点以及解决方案都记了下来。 日积月累,经过2年的记录、整理、思考,基于工作日记写了一篇专业论文——《高档卫生间的渗漏分析》,并在省级专业刊物《江苏给水排水》发表。这篇专业论文的发表,给张林先带来了很大帮助,翌年他被破格评为工程师。 记工作日记的习惯也使得他会思考很多管理上的细节,“比如两年前发生的事情我现在还会用同样的方式处理吗?当时为什么会选择那种处理方式?” 以前司空见惯的一个问题引起了张林先的思索,那就是居民上洗手间的时候需要戴草帽,“房子是一种产品,卫生间渗水,那就说明这个房子的质量不好,质量不好又是哪些原因引起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发现质量靠的是管理,关于管理到底是什么,我那时也不知道,很懵懂”,张林先笑着说。 那段时间,“管理”这个词语使得年轻的张林先很痴迷。他觉得管理很神奇,可以解决很多根本问题。这种着迷,给张林先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同时他在寻找系统学习公司管理的有效途径。 在工作了11年以后,当他考上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院的MBA,必须辞掉工作,到北京来上学。当时生活的天平两边的砝码是相同的重量,放弃那一边,都很难。 当时中房集团徐州分公司的效益不错,张林先本人也在财务决算部作了4年的副部长,还是徐州市建筑行业招标、评标专家组的首批成员。单位也要规划着给中层管理人员分配180平方米的连排别墅。 放弃自己身边现有的物质财富,去北京上学,几年后面对的依然是不确定的未来,很多人都不理解张林先的想法。 同事们大多不支持张林先来北京上学,他们觉得,“现在的职位还不错,辞职去上学,回来可能就没有职位了,损失太大”,个别支持的则认为,“如果不去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下去,太可惜。” 张林先的妈妈不支持儿子来北京读书,理由很简单,年龄已过而立,有家有口,放弃一个看得到未来的舒适生活,去一个新的城市打拼,风险太大;在多数的不理解的眼神中,他的妻子站在支持的队伍里,说“那是你的梦想,就去吧,上学3年,忍一忍就过去了。” 那段时间,张林先读书的意愿很坚决,但他的压力也很大。正如他在一个文章里写的,“拜别父母高堂,吻别妻子儿郎,为了梦想,终又扬帆起航。抛却别墅、工资、福利,以及地位、成绩;知道自己不再年青,头顶着偏见的压力,蹒跚于生活的拮据,一切再从头做起。” 已过而立之年的张林先,一边是养家糊口的压力,一边是为实现梦想给将来带来的不确定性,在焦躁、压抑过后,他别无选择,承担了选择给物质生活带来的一切风险。 找到“职业锚” 静心读书的张林先,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个非常明晰的规划,他不想再从事建筑行业了,在中房集团徐州分公司的11年时间,张林先认为已经足够,他想重新尝试别的行业。 MBA毕业后,经过仔细的分析,张林先也曾考虑过自己要不要开公司,经过分析,很快他就自己否定了自己的想法,“我来北京的时间不长,没有多少社会资源;也没有资产资源,还有生存的压力,我输不起;更没有合适的项目。自己开公司显然是不可能的。” 自己不能开公司,刚读完MBA的张林先,想着找一个好的行业,去一个企业做管理,他把自己的目光锁定在了软件这个朝阳行业。 很快,张林先就发现,在北京这样一个偌大的都市里,没有任何当地企业的工作背景,即使无条件地去做管理,也没有平台,他当时的想法很现实,要在这个城市里先活下来,然后再一步一步地朝自己的梦想靠近。 张林先走的路很曲线。他做过财经报纸的编辑,也做过一个国有零售企业的总经理助理,解决了燃眉之急的生存问题。 2000年的北京农展馆,给张林先印象很深刻。那一年,他34岁。一大堆年轻的面孔中,张林先也在其中,他要通过投递简历的方式,朝自己的梦想走近。 张林应聘去了合力金桥系统集成公司,先是在品质管理部工作,然后参与组建了公司的商用通信事业部。在事业部的一年多时间里,技术不是他的强项,他主要负责人力、品质等管理内容多的内部管理工作。 随后,经过公司总裁同意,他又牵头商用通信事业部的融资工作。当时国内资本市场不景气,大多数风险投资基金都不愿参与公司拆分项目,但张林先很幸运,得到了投资商的认可。后来整个事业部独立出来,成为了北京合力金桥软件技术公司,张林先成为公司的主要组建人之一。 “作为一个软件公司,我们的生产线就是员工的脑子,管理上我把握着一个的前提,员工在累身体、累脑子的时候,绝对不让员工累心”,张林先笑笑说。 张林先和公司的总裁有一个约定,他对公司的看法一定要说出来,否则他心里堵了慌。当然,公司也一定要有不同的声音。 这样做的利弊张林先也很明白,诚如他所说的,“朋友数,斯疏矣;事君数,斯辱矣”,“我的想法我一定要说出来,这个想法可能是对的,也有可能是错的;建议被采纳与否,是老板的事情。” “做事情,都有规则,规则可以保证公平,规则本身没有好坏,就拿带着镣铐跳舞来说,也是因为遵循规则,才有了跳好舞的一个条件,”张林先把框架本身带来的利弊看得很透彻。 张林先还说在员工的面前,有时要“傻一点”,不要和员工比智力。在他看来,“多采纳员工的建议,员工会做事积极,会非常有成就感。” 这种洞悉后的豁达,尤其在合力金桥软件做了主管过人力行政、商务采购、品质流程、IT建设等工作以后,促使张林先给自己定了一个很现实的职业目标——做中国最好的副总。 张林先认为,中国的职业经理人,走了两个极端。要么是不敢说;要么是说了老板就一定要执行,否则认为不被重视。这是两个误区。在这二者之间的地带,做为一个职业经理人,有着无限的空间。 职业的心境——率性而为 去采访的时候,张林先正在修改一个“漫步者汽车音响无损换装”加盟店的管理规定。“这个规定里面我修改了一部分,修改的部分我都用批注标出来了,剩下的那部分你去修改”,张林先告诉写原稿的员工。 他认为,不对下属作出的工作进行指导,下属就会困惑,很难找到工作的方向;但是如果把下属的工作内容,直接改完并定稿,时间一长员工就会不动脑筋了,也失去了手把手指导员工的机会。所以,他习惯于“打个样”,然后当面指导员工改进工作。 张林先很喜欢读书,喜欢到痴迷的程度。上学的时候,他曾经为买到傅雷翻译的丹纳的《艺术哲学》,喝了半个月菜汤,这段经历他很少提及,父母也不知道。由此,张林先对书籍的痴狂可窥一斑。 张林先喜欢读书,尤其喜欢看哲学书,在这点上,他与大部分喜欢哲学的人是相同的,喜欢哲学的人一般都很喜欢探寻事情的本质,这点对张林先来说,也不例外,他很较真,喜欢思考。他说,研究管理中人的“思维模式”是他业余时间的乐趣所在。在今年5月,他出版了《公司管理的哲学---“相变模型”及公司管理应用》一书,。 张林先坦言,自己和家人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高,所以他不会因为经济压力的缘故,违背自己的原则,可以做到率性而为。 这种“率性而为”(他一直给我解释不是“任性而为”)的洒脱,给了张林先最大限度的心境上的平和和满足。 在他40岁生日的那天,六位高中同学从徐州出发,5个开车,1个坐火车,一起来到了北京,为张林先祝贺生日。当6个好朋友一路飞奔,出现在张林先眼前的时候,他除了感动还是感动。用他的话说,他非常幸运,40年来遇到了许多指导他、帮助他的人。 “负笈求学经有年,不惑未解糊涂难;穷首万卷灯似月,渡江一苇我即禅。青萍无思风自起,浊浪本色是依然;心字虽作粘泥絮,相分空明方立言”,这是张林先在自己40岁时写的一首七律,尽管树欲静而风不止,对有所体悟的张林先来说,恪守本色就好。 就像张林先在它的书中提到的,“椅子坐久了,人需要站起来,调整坐姿再重新坐下;人的心态也是这样。”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