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
一般的商业领导不需要政治领导那样的天才,他只需要鼓动人们去养家糊口,而非包围德国飞机轰炸下的伦敦。
沉静CEO vs 明星CEO
1971年,达尔文•史密斯被任命为美国金佰利公司的CEO。他接手的这家公司拥有百年历史,却始终业绩平平:在同行业中,金佰利不过是个二流公司;在股市上,公司的股票回报率要比市场平均低36%。史密斯是一个内向而不善言谈的人,甚至有时候看到陌生人还会脸红。而正是在他的领导下,金佰利一跃而成为了业界领袖,金佰利的股票回报率达到同期市场水平的4倍多,将惠普、通用电气和可口可乐这样的大公司远远甩在了后面。
与金佰利同台竞争的另一个企业便是舒洁纸业(Scott Paper)公司,它的CEO埃尔•邓莱普却恰巧是一个跟史密斯截然相反的角色。他风度翩翩,十分善于吸引媒体的目光,每隔一段时间他总是能抛出一些惊人的观点,让自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可是,舒洁在他的领导下却被金佰利远远地甩下了一大截。
今天,在美国管理界,“达尔文•史密斯派”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的名词,借以形容那些默默无闻、不善声张却能够将企业带出困境走向辉煌的那一类型CEO。
而与之形成对比的,便是那些善于炒作自己,总是试图将聚光灯照到自己身上的“邓莱普式”的CEO们。他们有着超凡的个人魅力,能时不时地发表一些妙语睿句,成功地把自己包装成为名利双收的社会名流。而至于他领导的公司的业绩则是另一回事。哪怕公司被收购或破产,或者他被炒了鱿鱼,他也能写出一本畅销的自传而赚到大笔的稿酬。
成也光环,败也光环
麦肯锡顾问公司的改造者马尔•波文曾经如此描述商业世界的领导者:一般的商业领导不需要政治领导那样的天才,他只需要鼓动人们去养家糊口,而非包围德国飞机轰炸下的伦敦。“一定程度的想象力,主动性和韧性,强烈的成就感与理解他人的观点和历程的能力”的人,他只要再学习一些管理的技能,就可能成为一位成功的商业领导。跟这个观点很接近的是出版了《从优秀到卓越》一书的管理学家吉姆•科林斯,他说:“对于一个企业的健康发展,没有什么比明星CEO的增多更具破坏性。实质上,我们现在普遍认为能够使企业脱胎换骨的那些领导素质都是不正确的。”
明星CEO的优势在于:他能成为企业的象征、品牌的代言,以个人的魅力为企业涂抹上神秘的色彩。明星CEO往往更容易造就一家明星企业,使企业具有人格化的魅力。一位明星CEO当然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使企业长久处于舆论的聚光区,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发展的机遇。而劣势也很明显:企业形象维系于一人,俱荣俱毁,风险极大,特别当这位CEO如果仅仅是一位职业经理人的话,他与董事会的矛盾,就会陷入尾大不掉的尴尬。而在很多时候,明星CEO的光环还容易带来幻象,使得个人的舆论力量超过了企业所能承受的负荷。在近年的中国商业界,陆建华之于创维、万明坚之于TCL、李开复之于微软,无一不呈现出其中的错位。
我们还需要明星CEO吗?——这个问题与“要”还是“不要”无关,而仅仅是一个思考的方向。
(本文作者系财经作家、蓝狮子图书出版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