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十足谭旭光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2日 14:21 《中国商人》杂志 | |||||||||
我感觉我是一个非常有激情的人,干事情总是想干个第一。 这是谭旭光的表白。 这个牛根生眼中中国柴油机动力第一人也确实有他“牛”的资本,虽然身为山东人的他看起来没有那么“人高马大”。 “第一家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内燃机企业”,“国内第一家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内燃机企
而今,这过去的资本又成为他新目标的动力。 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也就不足为奇,但一根病枝最终取得这样的成就,难免令人侧目。 1998年的潍柴,和很多国企一样,是个有50年历史的老国企,全厂职工人数近1. 4万人,真正在一线干的生产工人仅有3000人,大大小小的管理辅助部门34个,仅科级以上干部就有750多名。产品积压,亏损严重。职工已经6个月没有发工资,内外债3个亿,累计亏损也已经超过3个亿,正在倒闭的边缘徘徊。 37岁的谭旭光此时正在柴油机进出口国际市场上忙得热火朝天,4000万美元的出口额更是让无数人眼红。 动力源自负担 “进厂的第一天,账面上只有八万块钱。让我如何面对这近6万名职工和家属?”每当忆起以往日子,谭旭光总是无限感慨,当时一手要让职工吃饭,一手要抓恢复生产,是极其艰难的一段历程。 天上是掉不下钱来的,补发两个月工资的军令状却不是说说而已。虽然潍柴和银行的关系几十年来也有过好的时候,但此刻的现状,要银行相信这个企业能够再翻过身来并不容易。 直到现在,谭旭光还记得,7月9日那天,他一直在银行行长的门口等着,最终行长给了他一千万。行长说,他相信这个小伙子能把企业搞好。 “第二天,我按时把钱发给大家,从此,我就再没贷过款”。谭旭光没有让这位有眼光的行长失望,更没让潍柴人失望。 有过十多年的贸易经验的谭旭光早已熟知市场的规律,开始对这个机构庞大,官僚臃肿的病体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谭旭光把改革的第一刀砍向了人事制度改革。全厂34个管理部室被削掉了13个,349名科级以上干部被免职,400多名管理人员被分流,3000多个岗位被取消或合并,1700名空余人员被重新安置,全厂从1.4万人优化到7000人,从700多名管理干部减到只剩200多名。 十多年的国际贸易经验也让他深知,企业生存的根本关键是要有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潍柴若要彻底摆脱市场困境,必须在产品结构上实行战略转移。 1999年,谭旭光把眼光投向了工程机械市场,当其他的竞争对手还在睡觉的时候,潍柴已经占有了30%的市场份额。后来这一切被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称作一次“动力提升的革命”。 2年半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2000年12月30日,谭旭光召开全厂有线电视会议,向全厂职工宣布,从今天起,潍柴内外债没有了。 从2001年到2004年,潍柴也连续四年翻番增长,达到了100亿的规模。 细数这6年,谭旭光觉得自己做了三件事:一是保住了企业的生存;二是在产品结构上进行了战略转移;三是改革产权关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了股份制公司。 责任和创新 谭旭光喜欢这样介绍潍柴。虽然都是潍柴,但现在的“潍柴动力和之前的潍坊柴油机厂”却有着极大差异。而他眼中的所有差异,就来自“动力”一词。 “柴油机行业只是动力产业的一个概念词,而动力却体现了潍柴要永远在这个行业中增强发展动力。”在谭旭光看来,干什么事情都要有动力,要有激情,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 “你的动力是什么?”记者问。“我觉得是责任感吧”,谭旭光肯定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这个1961年出生的人,学习的年代里经历着文化大革命,学工学农,不完整的学习里却给了他更多的生活体验。子承父业,70年代末谭旭光也加入了潍柴,和父亲一样,成为潍柴一员。两代人的梦想,两代人的经营,和许多人一样,谭旭光也不想看见潍柴日益走到崩溃的边缘。只是他勇敢地挑起了这个担子,负担了“起死回生”的责任。 虽然,现在的潍柴在国内15吨及以上重型汽车和5吨装载机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73%和75%以上,6160、170中速柴油机也占据了业内8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大功率发动机市场上的霸主地位十分稳定,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国内的竞争对手也正在悄悄地发力,一汽锡柴、东风、上柴、玉柴纷纷推出自己的新品并投放市场。而国外巨头亦不甘示弱,欧洲三大重型卡车品牌沃尔沃、奔驰、雷诺先后与国内企业签署合作协议。 如果只是沉湎于过去的辉煌,谁能确保潍柴的未来。 “如果说自己的动力来自责任感,那么潍柴的动力则来自创新。” 谭旭光很清楚创新对于一个企业的意义,“我觉得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创新能力不行。” “1998年一上任我就到了欧洲,我说,我一定要做一个中国品牌的动力,放在世界上。”谭旭光回忆说,“我回来以后跟我们的技术人员讲,当时国家要准备提出来欧II标准,国家的法规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欧洲II号排放标准当时还没有提出来,我们就进行了攻关。满足了发动机的欧洲II号排放,我们是第一台欧洲II号投放的、环保型的动力。” 当时,也曾围绕到底是该自己设计一个发动机还是引进一个发动机争论了很长时间。最后下的决心就是潍柴要造一个全新的动力,也就是“蓝擎动力”。 为了保持技术上的领跑优势,谭旭光开始为潍柴引进“外脑”,和奥地利AVL公司联合建立了“潍柴-AVL欧洲研发中心”。潍柴常年有20多位工程师在此工作,因此,时刻可以站在了世界内燃机技术的前沿。 而潍柴也尝到了注重技术的甜头。谭旭光很自豪地说,潍柴每年开发的新产品有30多种,新产品产值已经占到企业工业总产值的43%。 而达到欧Ⅲ排放标准的“蓝擎”系列新型发动机推向市场更将给潍柴带来极大的收益。 现在的潍柴已经斥巨资建起了国内一流的研发中心和新产品试验室,并在欧洲设立了研发中心。尽管已经实现了10升以上单一品牌发动机产销量全球第一的目标,但谭旭光也坦诚,即便现在,想真正在在发动机领域把握住自己的发展方向,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 底气十足 除了不断创新外,潍柴还全力构筑了一张覆盖全国32个省市的57家维修中心、1000多家社会特约维修中心组成的服务网络。绝对的市场占有率和强大的服务体系,使潍柴拥有了与世界内燃机巨头及其上下游企业对话的能力。 这一切使得谭旭光在面对现在及将来可能产生的对手时,显得底气十足。 在谭旭光的计划里,未来5年,公司将积极推进与国际著名品牌公司的战略合作,打造世界驰名动力品牌,“十一五”期间实现年销售收入500亿元目标。 要实现这一切,运用资本手段进行扩张是肯定的。谭旭光也曾在不同场合表示过这个想法。 而湘火炬的并购,不仅给潍柴这样一个山东动力企业进行全国资源整合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实现了动力总成的配套一体化,令其获得最大成本优势成为可能。更给日后进行新的整合和扩张打下了相好的基础。 现在的潍柴正在集中精力把现有的存量资源整合好、发展好。等待合适的机会,再和国际上一些同行业进行新的整合。 按照谭旭光的想法,潍柴动力的未来目标应该是成为一家通用发动机供应商,为重型汽车、豪华客车、工程机械、船用、发电等行业提供大功率动力配套,打破国外独立发动机厂商难以成为大器的宿命。 虽然这一切现在都还只是设想,但是在他看来,重要的是执著和追求,不到长城非好汉。 |